廈門市海滄區東孚中心小學有幸成為海滄區“發展中學校提升工程項目”小學英語基地校。兩年來,學校共開展了12次專場活動。這些活動有別以往,名師與種子教師同臺異構,種子教師回校后通過集中研修的形式組織本校學科組開展研究活動。因疫情緣故,我們還探索出線上與線下雙線研討結合的新模式,教師參與面廣、研討深入、研討熱情高漲。本文從基地校階段研討課例出發,結合“可見的學習”的基本觀點,基于“SOLO分類評價法”,梳理并剖析小學英語“教、學、評”一體化實施的策略。

一、確立可視化的評價目標

《可見的學習:最大程度地促進學習(教師版)》一書指出,學習目的描述了我們希望學生學習什么,學習目的是否清楚是形成性評價的關鍵。教師必須明確想要學生學習什么,以及學習結果會是怎樣的,否則要開發出好的、相應的學習評價幾乎是不可能的。教學目標即評價目標,教學目標的有效設計有賴于教師對學情和教學文本的精準解讀。在學情的把握上,我們要厘清學生整體認知水平、思維特點、生活經驗和不同水平學生的需求,盡可能地關注每個學生的“每課有得”。

以發展中基地校英語教師趙麗設計的PEP三年級英語下冊Unit 5 Do you like pears為例,趙老師從課標角度對單元進行了解讀,觀察和分析了課文三個主情景圖。本單元的主題是人與自我,主題群是生活,子主題內容是個人喜好與情感表達。趙老師將事件發展的順序整合為“買水果—廚房里準備水果—餐廳里用水果待客—品嘗水果后清理桌面—一起閱讀、玩?!プ灾蛷d消費”。學生對主題意義的探究是學生學習語言最重要的內容,趙老師圍繞子主題“個人喜好與情感表達”提煉了本單元的主題意義(如圖1所示)。

20230425101210439-43-452eb.jpg

根據單元解析和SOLO模型,趙老師預設了學生在第一課時學習中可能達到的三個層次的目標(如表1所示)。

20230425101127701-30-10367.jpg

此外,趙老師備課時發現本課的水果詞匯僅有四個,詞匯量不足可能會導致學生學習興趣降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趙教師為學生播放了水果歌,讓學生從中學習水果詞匯,并鼓勵學生畫一畫這些水果,將其制成卡片,以此促進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由此可見,有效先學活動能讓能力強的學生獲得更多的最近發展區知識,這些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就是小組學習的有利資源。在談論自己喜歡的水果時,學生會用名詞復數,趙老師提前讓學生準備了很多卡片,巧妙解決了這些可能出現的問題。因為只有在意義關聯的詞匯量充足的前提下,水果喜好活動才更加接近學生的生活。

 二、基于評價目標設計差異化的教學任務群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踐行學思結合、用創為本的英語學習活動觀,秉持在體驗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遷移中創新的學習理念,倡導學生圍繞真實情境和真實問題,激活已知,參與到指向主題意義探究的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等一系列相互關聯、循環遞進的語言學習和運用活動中。”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設計差異性的教學任務,并基于學生的思維發展形成差異化教學任務群,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

以PEP三年級英語下冊Unit 4 Where is my car? Part B為例,基地校種子教師林麗真在第一次授課中,以情境教學法為主要教學方法,設計了三個教學活動。首先,林老師設置了They are going camping, but where are Mike and Zoom?這一背景,引入Mike在家找帽子的語境,讓學生從中學習“Is it...”句型,引導學生了解本課功能句的語用;其次,林老師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分別從文本角色扮演、分角色運用所學完成任務等方面學習相關知識,林老師還遷移引入Zoom在家找玩具船的語境,并引出了“Is it...”句型,讓學生在探究中走進文本;最后,林老師在summary和作業環節,再次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培養學生自己整理物品的好習慣,幫助學生了解“提醒尋找”與“替代尋找”的不同作用。林老師設計的這三個活動雖然較好地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但基本都是一對多的教學模式。根據項目組專家凌宗偉提出的減少課堂無效活動、凸顯學生個體差異的轉化策略,筆者在學習理解環節設計了差異學習任務群(詳見表2)。

20230425101127700-67-64c8c.jpg

 三、基于評價量表多維評價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圍繞核心素養發展水平,結合課程內容,將義務教育英語課程分為三個學段,并對不同學段學生的學業成就進行了細化,使教師進一步明確了“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課堂上,筆者根據學業質量標準及可視化的聽、說、讀等評價量表,更好地落實了教學評價。

以PEP六年級英語下冊Unit 4 Then and now Part C為例,筆者講授這節課時設計了不同維度的評價量表,充分了解了學生的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給予了學生鼓勵、指導、建議(詳見表3、表4、表5)。

20230425101127695-81-010b4.jpg

 四、基于學生差異精準當堂進階

項目組在“目標導向、任務驅動、尊重差異、當堂進階”理念指導下,將課程目標、教材目標轉化為課堂教學目標,給予學生不同的學習任務單,引導學生關注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知識進行關聯,從中掌握學生已知和應知的具體指向,幫助學生建構本節課的知識體系;用具體任務促進學生學習,通過課堂任務單和表現性任務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運用情況,并了解相關反饋信息。

以導師張莉執導的PEP三年級英語下冊Unit5 Do you like pears?為例,講授這節課時,張老師設計的表現性任務為:我是暖心好朋友,讓學生以fruits為主題開展調查研究,并創新任務完成形式。在任務完成過程中,張老師首先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四人小組,讓學生在轉盤上分別用笑臉、哭臉標出組員喜歡和不喜歡的水果,并利用本課核心句型回答問題,如Do you like... Yes,I do./No,I don't.I like...等。其次,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調查結果,每人匯報一句或讓組長匯報,如I like.../I don't like...××× likes...He/She doesn't like...等。

總之,“教、學、評”一體化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有明確的課程指導思想,要深入分析并選擇課程內容,準確分析和把握學情,設計明確可行的教學目標,還要有可操作的監控手段和評價指標,確保目標的實現,并基于學生在具體任務中的學業表現調整下一階段的教學目標,從而改進教學方式和方法,提高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   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東孚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