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即結果,指向目標的教學意義所在
作者:■文/林瑩瑩
發布時間:2023-04-25 10:00:23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廈門市海滄區“發展中學校提升工程項目”在特級教師凌宗偉的牽頭指導下開展兩年有余,該項目主要針對中小學語文、數學、英語三大學科每月開展一次研討活動。下面,筆者重點圍繞“指向目標的教學意義所在”展開論述。
一、指引教與學方向,實現清晰化教學
教學活動主要是圍繞師生展開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實踐性活動,其目的性、計劃性體現著教學目標的設計。每場教學活動都是有期望的,它直指一定結果的達成,這種結果實際上就是教學目標的實現。因此,目標即結果,目標導向與結果導向在本質上是一致的?!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其修訂原則之一就是“堅持目標導向”,在“課程目標”部分提出了“核心素養”“總目標”,以及“學段要求”。那么,指向目標的教學有何意義呢?在教學活動前、活動中和活動后有哪些重要的價值?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在教學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如果我們把教學活動比作是一艘夜航的輪船,那么教學目標就是茫茫大海中指引方向的燈塔。定好目標,清楚方向,必將照耀著我們駛向成功的彼岸,即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眾所周知,統編版教材采用“雙線組織單元結構”,一條線是按照“內容主題”組織單元,另一條線是將“語文要素”進行排列,編者從三年級上冊起在每個單元都設計了單元頁,主要揭示本單元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向讀者傳達本單元鮮明的學習主題和訓練目標。有了這一統一、明確的編排要求,教師就要樹立單元整體教學意識,雙線并行,在目標任務中落實語文要素。例如,備課時,筆者按照“在單元要求中明晰主題和本單元語文要素—在課文教學中落實知識與能力的習得—在口語交際和習作中設計情境任務運用和實踐—在語文園地中實現方法總結”的教學思路設計了教學活動,清晰定位各部分內容后,明確了本課的學習任務和達成的程度,將“單元整體目標”具體落實到了每節課中,有效實現了一課一得、一單元一收獲的目標。
單元整體意識樹立后,筆者發現各語文要素之間有著很大的關聯性?!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不同學段學生的學業成就進行了細化,在第二學段的“閱讀與鑒賞”中提到:“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睘榱藢崿F這一目標,編者在統編版教材中做了長遠細致的安排(如下表所示)。
因此,教師應根據不同學段,由淺入深、層層推進這一目標的達成。
特級教師凌宗偉在海滄區“發展中學校提升工程項目”的一次培訓中提出:“教師必須明確按照‘我要用什么、我要干什么、我要干到什么程度’這三個基本要素制訂教學目標。”例如,在講授統編版五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父愛之舟》一課時,筆者最初制訂的教學目標為:“巧用多種方式,認識‘繭、?!?4個生字,會寫‘蠶、考’等生字,豐富詞語積累?!辈浑y發現,這與絕大多數教參書中的教學目標很相似,但對照凌老師的要求,筆者才意識到這樣的教學目標設計有“假、大、空”的詬病,落實在具體教學中沒有指向性。因此,筆者縮小了教學范圍,聚焦重難點,即“通過‘耂’的字理溯源,辨析‘考、老、孝’等字,并能正確、規范書寫‘考’字”。這樣制訂的教學目標更加具體、明確,教師清晰明了地知道了自己要用什么方法,要把學生帶到哪里去;而學生也能更加清楚自己在本節課中要做什么,要有哪些收獲。這樣一來,教與學的方向更加清晰了,教師的教學目標也更加明確了。
二、優化教與學環節,實現動態化教學
教學目標會幫助教師清晰地規劃教與學的每一步,也會幫助教師優化教與學的每一環節。教與學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根據教學環境、教師表現、學生反饋等實時變化。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緊緊把握教學目標,在教學目標的統領下,優化教與學環節,實施變中不亂的動態化教學。
余文森教授在《課堂教學》中寫道:“教師要對教學內容的范圍和難度展開分析,并進一步了解學生的知識范圍和掌握情況,在這一基礎上,對教學目標的設定進行有序的分解和細化,從而將教學目標與學生實際相結合,將其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被诖耍處熤朴喣繕藭r要關注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和知識經驗,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根據需要設置“前置學習”環節。例如,近幾年“預學單”的使用不僅能夠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已有水平,還能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教與學方式的變革。
以統編版三年級語文上冊第八單元《司馬光》一課為例,這是小學階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學生第一次接觸既會好奇,又會產生畏難情緒。為了了解學生的前置學習情況,筆者結合本課教學目標,制訂并發布了預學任務單。
《司馬光》預學任務單
在本課中,通過預學任務單這一“前置學習”環節,筆者發現本班絕大部分學生具備獨立識字、寫字的能力,能借助拼音讀對生字;50%以上的學生在預學任務單的指導下經過反復練習,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但語句停頓掌握不夠好;對文言文的大意和語言特點了解較少,不少學生主動通過查閱資料、詢問家長等方式學習重難點知識。有了這些發現,筆者有意識、有目的地對教學環節進行了優化,例如,由古詩的停頓朗讀過渡到小古文,讓學生借助停頓符號讀好停頓,達到“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注意讀好語句停頓”這一教學目標;針對一些重難點,學生采用借助注釋、想象畫面、聯系生活等多種方法理解課文大意,有效實現了“能借助反復朗讀、注釋、插圖等方法了解課文大意,感受司馬光機智、冷靜的良好品質”這一教學目標。在不斷變化的課堂教學中,筆者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緊扣教學目標的達成,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與手段,組織教學語言,有效實現了動態化的教學。
三、評價教與學效果,實現有效化教學
課堂教學離不開評價,評價標準應以目標為導向,正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所提及的:“教師應樹立‘教—學—評’一體化的意識,科學選擇評價方式,合理使用評價工具,妥善運用評價語言,注重鼓勵學生,激發學習積極性?!本o扣教學目標不僅能夠指引教學方向,制訂教學任務,還能夠檢測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
教學目標的達成與否體現著教師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要以教學目標為指導展開實踐活動?!肚嗤軐懺姟肥且荒昙壣蟽砸皇咨鷦?、活潑的兒童詩,描繪了青蛙在雨天“呱呱”寫詩的情景,形象地將小蝌蚪、小泡泡、一串水珠比作詩中的逗號、句號、省略號。在講授這一課時,筆者結合學段要求和本單元的語文要素,確定了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
1.通過字源識字法認識“串”;運用生活識字法及反復朗讀法認識“雨、詩、要、過、給、當、們、以、成”;在板書文章標題的過程中,認識“寫”字及其偏旁“禿寶蓋”。
2.能利用課文信息、插圖等,識記逗號、句號及省略號的樣子,并辨析。
3.通過范讀、分角色讀及男女生合作讀的方式,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以目標2為例,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結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第一學段“閱讀與鑒賞”提出的“認識課文中出現的常用標點符號,在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的要求,通過適時提問“小小青蛙像什么”“一串水珠是什么”等幫助學生識記標點符號;通過隨堂游戲“找到好朋友”的方式,檢測學生是否記住了“逗號、句號、省略號”的樣子。如果學生能夠正確找出這三種標點符號對應的名稱,則表示筆者此環節的教學到位、有效;若學生的完成程度較差,筆者會立即調整教學內容,采取新的方法進行教學。
從學生的角度來看,教學目標是學生預期達成的學習成果,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能夠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在“目標導向”理念下,學校推出了“讓目標發聲”活動,以便學生明確自己本節課的學習目標。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先生的責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學生學?!惫P者驚喜地發現,在“目標導向”理念的指導下,教師的教更有針對性,學生的學更有指向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更強,積極性更高,無論是教師的教學水平,還是學生的學業水平都有了明顯的提升,教與學的有效性得到了最大體現。
目標即結果,教學目標既是教學活動設計的起點,又是教學活動設計的終點。在日常教學中,筆者精心設計教學目標,在目標的指引下明確教與學的方向,適時調整、優化了教與學環節,使教與學的目標得以完美落地。
作者單位 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鰲冠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