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設區市教育局,楊凌示范區教育局,韓城市教育局,神木市、府谷縣教育和體育局,各高等學校、廳屬中等職業學校,委廳有關直屬單位: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激勵全省教育工作者立德修身、潛心治學、悉心育人,省委教育工委決定在全省教育系統開展向張新科同志學習活動。

張新科,男,漢族,1959年8月生,中共黨員,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中國古代文學教師團隊”負責人。曾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六、七屆中文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高等學校中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榮獲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陜西省教學名師、陜西省先進工作者、陜西省高校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一、學習“心懷大我、潛心治學”的愛國報國情懷

工作37年來,張新科同志始終忠誠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甘坐“冷板凳”,自覺把個人學術創造融入中華文化全面振興的歷史征程。面對學界“《史記》是中國的,但‘史記學’在日本”的說辭,他立志踐行“中國學者必須站在《史記》研究第一線”的慨諾,刻苦鉆研,以精品奉獻人民。他的著作《史記學概論》開創性地建立了“史記學”框架結構,被學術界譽為“史記學”的開山之作;著作《〈史記〉文學經典的建構之路》被列入國家社科成果文庫;《〈史記〉與中國文學》被列入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史記〉中的治國理政智慧》被國家新聞出版署列入“絲路書香”外譯項目,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

二、學習“情系學生、甘為人梯”的敬業奉獻精神

張新科同志牢記立德樹人初心使命,恪守“站穩講臺,教學第一,學生無小事”的從教信條,情系學生、勤勤懇懇、悉心育人。他堅持用心用情講好每一堂課,深入挖掘古代文學經典中的育人元素,堅持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高尚品格,領銜主講的本科生課程《中國古代文學》入選國家級精品課程。他先后培養文學博士30余名、碩士近100名,鼓勵學生大膽去做有新意、有價值的選題,患病期間依然親自為學生逐字逐句進行論文指導。他主持完成的《中國古代文學博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指導的多名博士生獲得寶鋼優秀學生獎、陜西省優博論文及全國優博論文提名獎等獎項,培養的學生中多人已經成長為教育事業的“生力軍”。

三、學習“追求卓越、頑強拼搏”的創新進取品格

張新科同志意志頑強,不懼困難挑戰,敢于擔當作為,勇攀科研高峰,即使在身患重病、醫院兩次下達病危通知的情況下,仍然堅持邊治療邊工作,以頑強的毅力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外〈史記〉文學研究資料整理與研究》。他用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讀《史記》、講《史記》、研《史記》,將當代“史記學”研究不斷推向新高度,用高尚師德和深厚學養踐行了“教教人之人、育育才之才”的大先生之行,為整理、傳承、宣傳以司馬遷和《史記》為代表的陜西歷史文化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了重大貢獻。

全省教育工作者要以張新科同志為榜樣,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爭做新時代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要將立德樹人、教書育人作為自己的神圣職責和使命,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各市(縣、區)教育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要認真組織開展向張新科同志學習的活動,要將學習活動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相結合、與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相結合、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自覺融入到加強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師德師風建設等具體工作中,引導廣大教育工作者堅定理想信念,立德修身,潛心治學,開拓創新,立志做大先生,潛心做大學問,努力育大英才,真正把為學、為事、為人統一起來,奮力譜寫陜西教育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中共陜西省委教育工委

2023年4月20日

編輯:董士梅(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