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高職院校質量年度報告有效性研究
作者:曹方姣
發布時間:2023-04-24 10:15:15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2021年,陜西省共有38所高等職業院校發布了質量年報,在目錄編制上呈現出了多樣化的特點,部分院校自行增設的主干內容極大地提高了年報的可讀性,院校年報既能為上級部門提供決策參考,又能在系統內部發揮交流借鑒的作用。但是,大部分院校年報在數據方面展示性有余而對比性不足,整體社會影響力較低,個別院校典型案例不夠“典型”的問題也嚴重制約著質量年報有效性的發揮。研究年報編制機制與發布流程、探索發布渠道、廣開解讀與反饋通道,保障利益主體的參與權,對進一步提高高職院校質量年度報告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職業院校 質量年報 有效性
基金項目:2021年度陜西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課題(項目編號:2021SZXYB03)。
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制度是我國職業教育受英、美、澳、德等國家對高等教育實行問責機制影響而產生的。從《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建立高等學校質量年度報告發布制度”起,經過百所示范校先行試驗,到2014年,所有高職院校編制質量年報,我國職業院校質量年度報告制度,走出了一條由國家層面提出,各省、各院校貫徹落實、試驗總結,再反推制度完善的路子。本文以陜西省高等職業院校為研究對象,從文本解讀和受眾視角探究質量年報的有效性,進而探索提高有效性的方法。
質量年報基于文本的有效性
高等職業院校質量年報的編制、發布與報送,是由教育部職成司發布通知,省教育廳傳達精神,落實到各高職院校、相關企業負責具體編制工作。在文本內容上,院校年報整體結構相對明確、主干內容基本一致,按教育部統一要求,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學生發展、教學改革、政策保障、國際合作、服務貢獻、面臨挑戰等六部分內容。
1.內容的守正與創新
2021年,陜西省共有38所高等職業院校發布了質量年報,其中有6所院校未涉及國際合作領域的相關內容,對這一部分進行了刪改。
在年報的目錄編制上,省內各高職院校的質量年報呈現出了多樣化的特點。部分院校只設計了簡單的一級標題目錄;部分院校將典型案例作為標題,直接納入了年報目錄;部分院校設置了單獨的案例目錄,呈現在正文目錄之后;部分院校在正文目錄、案例目錄的基礎上還設計了圖表目錄,起到了圖表索引的作用。各類目錄樣式可為院校年報編者提供示例,以提高省內院校年報目錄的整體質量。
在年報的主干內容上,除教育部規定版塊外,部分院校自行增設的內容極大地提高了年報的可讀性,也能更好地展示學院的辦學特色和教學質量。如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在正文前增設了“十大事件”版塊,羅列出學院當年最重要的事件,是對整體教育質量的凝練展示;陜西職業技術學院,在正文中增加了“立德樹人”部分,著力宣傳學院“千天向上”師生共同成長工程,集中體現了學院特色;西安海棠職業學院將“全面抗擊疫情”的內容獨立列出,緊跟熱點吸引讀者目光,突出展現了學院風貌。
2.數據的呈現與對比
質量年報的編制以全面反映學院人才培養質量為總目標,涵蓋學院教學管理的各個方面,其中涉及大量數據,需要年報編者進行篩選與呈現。整體而言,省內各高校均以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與管理平臺為基礎,在年報中以圖表形式展示了核心數據,部分院校還采用了第三方機構的調研數據,并在圖表中標明出處。但是,大部分院校年報的數據均存在展示性有余而對比性不足的問題,嚴重削弱了數據的有效性。
一方面,單獨展示本年度數據,無法呈現學院發展狀況。教育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教育質量的展示需要多年積累與對比,只有在線性的數據狀態中,才能體現學院的發展情況和人才培養水平的高低。如錄取率、錄取分數、畢業生就業率、用人單位滿意度等數據,僅僅展示當年的數字是沒有意義的,只有在至少三年來的數據對比中才能看出學校的實際發展水平,便于讀者判斷。
另一方面,學院自身的數據展示,無法呈現學院人才培養質量在省內院校的位置,也無法呈現省內高水平院校在全國職業院校的位置。根據教育部要求,各省每年需呈報省級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報告,陜西省更是將省級年報公開出版供讀者參考。只有在和省內平均數值的對比中,才能找到本校的確切定位,進而發揮優勢、彌補短板,提高質量年報之于學院自身和其他受眾的實際作用。同樣,省內高水平院校也只有在與全國“雙高”院校的數據對比中,才能完成追趕與超越。
3.案例的搜集與展示
《陜西省2020年度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報告》中共收集了來自21所高職院校的34個案例,其中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有6個案例入選,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有5個案例入選。這與院校本身的教學質量、案例典型性密切相關,但也反映出個別院校典型案例不夠“典型”的問題。整體而言,省內高職校院質量年報中典型案例數量不多,平均案例總量為12.3個,有5所院校年報全文未提供典型案例。38所高職院校質量年報各版塊案例平均數量見下圖:
據筆者調研,省內部分高校的質量年報在編制工作啟動前不召開專門會議,質量年報的素材搜集、文本撰寫工作均由年報編制部門完成,典型案例的取舍也全憑編制人員判斷,雖然后期的定稿需要教學工作委員會通過,但仍舊無法保證入選案例的典型性。與此相對,部分院校將年報撰寫工作下發至相關部門,由各部門上報素材并擬定原始報告,再由質量管理中心或牽頭部門整合成文,可以極大地提高質量年報的真實性和有效性。
同時,典型案例在年報中的展示方式也影響著讀者的閱讀興趣。部分院校的年報中,典型案例的展示與正文排版完全相同,不設單獨標題,往往淹沒在文字中,不能吸引讀者眼球;部分院校為典型案例設置單獨標題和編號,進行字體切換,可讀性相對較強;部分院校的典型案例還擁有專門背景色以示區分。參考《陜西省2020年度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報告》,為典型案例編號并設置專門格式,是提高文本可讀性的可行方法。文字排版雖然只是細枝末節的問題,但只有讀者愿意讀、方便讀,讀出需要的資訊、解決存疑的問題,才能談得上文本的有效性。
4.展望與挑戰的局限
“面臨挑戰”版塊是院校質量年報的最后一部分內容,縱覽省內所有院校年報,包括省級年報,這一部分所占的篇幅是最小的,在整個年報中的平均頁數占比4.2%。全省38所高職院校,僅有5所院校的“挑戰與展望”部分在年報全文中占比超過了8%,有2所院校占比不到2%。具體情況見下表:
不僅所占篇幅少,而且有3所院校在這一部分僅呈現了學校發展面臨的挑戰,未涉及相應的解決方案,即只有“挑戰”,沒有“展望”。質量年報固然是學院人才培養整體水平的展示,但辦學過程中的諸多問題是無可避免的。年報不僅要求各院校回顧一年來的教學管理成果,更是發現問題、整理問題、以期解決問題的重要契機。“面臨挑戰”部分要展示的,不應只是隔靴搔癢的問題,而是要提出制約學院人才培養的關鍵問題,提出學院針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對一般讀者和上級部門而言,并不介意問題的存在,因為這是必然的。逃避問題、隱藏問題,才是真正的問題,也極大地消減了年報內容的真實性與可靠性。院校年報應在“挑戰”的基礎上,更加重視“展望”,既有助于學院自身的診斷與改進,也能展示出面對挑戰的端正態度,從而發揮質量年報的實際效用。
質量年報基于受眾的有效性
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報絕非一個簡單的交付上級的工作總結,其受眾應是社會大眾。通過高職院校質量年報,社會各方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在過去的一年中學校的辦學績效和存在的問題;在新的一年中又將采取哪些改進措施、重點解決哪些問題、預期能夠取得怎樣的成效。
1.為上級部門提供決策參考
各院校質量年度報告、各省質量年度報告及國家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以后者依托前者的關系構成了我國的三級質量年報體系。院校質量年報作為最基礎的數據來源,為省級報告甚至國家報告提供支撐。同時,質量年報作為展示學院人才培養質量現狀的綜合性材料,對上級部門統籌規劃、形成決策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尤其在資金使用效益和辦學社會效益方面,既是主管部門了解實際情況的渠道,更是調整投入、提供支持的依據,其有效性不言而喻。
2.在系統內部互相交流借鑒
質量年報能夠敦促高職院校回顧一年來的人才培養過程。從接收上級文件、領會編制要求,相關部門梳理素材、凝練案例,到編制組形成文本、有關部門及領導開會定稿,這一過程本身就是對學院教育質量的監控與反思。最終呈現的質量年報,更是學院管理層及職能部門在往后工作中發揮優勢、彌補不足的重要參考。
同時,公開發布的質量年報有助于兄弟院校間學習借鑒。一方面,質量年報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材料,借鑒優秀的編制方式和成熟的編制流程、多樣的應用方式和宣傳渠道,能夠幫助各院校提高自身的年報編制水平。另一方面,在年報所呈現的教學與管理經驗上,各院校可與同水平院校相較,發現長處與不足,形成自身特色,打造院校特點;更能向“雙高”院校看齊,學習先進的教學與管理經驗,參考校企合作、國際交流的成功范式,結合自身實際,著力提升教育質量。
可見,在高職教育系統內部,質量年報不僅是編制院校自身的總結與反思材料,更是各院校間信息溝通與交流的重要渠道,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其有效性則取決于各院校自身的學習和反思能力。
3.為社會大眾公布教育質量
不同主體對教育質量的關注點不同,對年報內容的關注點也有所區別。學院學生重視自己的真實所得與學習體驗,也會關心技能競賽成績和整體就業情況等內容;學生家長則更加重視社會評價和就業渠道,對招生和就業信息更敏感;教職員工更重關注工作的歸屬感與成就感,不論是本校的還是外校的課改和科研項目,都對他們很有吸引力;用人單位則關注畢業生的職業素養和技能水平,往往將目光聚焦于校企合作和育人成果。
事實上,據筆者走訪調研,省內各院校除參與編制工作的人員及相關領導,教職員工對質量年報的知曉度很低,學生中更是無人關注。對外而言,學生家長更關心學院的招生信息,年報知曉度和滿意度無從談起。用人單位則更關注畢業生的實際能力,鮮以質量年報作為評判院校的依據。各院校均按教育廳要求,在校內網站上傳質量年報,部分院校在官方微信亦有發布,但是點擊率低且無留言、反饋渠道。同時,因涉及大量專有名詞且無具體解讀,對學生、學生家長、用人單位等社會大眾而言,質量年報的可讀性較低。
從提高社會影響力、建立多元參與的外部質量評價與反饋機制這一年報制度的核心要義出發,作為公共服務機構的高職院校,其發布的質量年報在接受社會監督、建立多元評價機制方面效力有限。
提高質量年報有效性的對策
三級質量年報制度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重要制度,在陜西省的落實整體上比較到位,我省印發出版省級年報的做法既能固化工作成果,又能為相關領域研究提供參考,值得向全國推廣。進一步提高高職院校質量年報的有效性,可從以下方面進行探索:
1.任務發布的規范化
高職院校質量年報任務的發布與驗收應有更為規范和細致的管理。從教育部向各省級教育主管部門發布通知,到省教育廳向各職業院校發布通知,上級部門在任務發布后可派專人進行相應解讀,并對重點內容提供思路、提出要求,避免各院校想當然地進行編制。同時,如能組織國家級的、省級的相關業務培訓,在編制流程、文本內容、數據規范、案例展示等方面對年報編制單位予以指導,搭建全省乃至全國各高職院校間交流與學習的平臺,將會極大地提高相關人員的業務能力。在筆者走訪調研過程中,亦有多所院校具體負責年報編寫的同仁提出兄弟院校間信息溝通不暢、交流困難的問題。可見,開展質量年報編制工作的相關培訓和交流會議是很有必要的。
依據以往經驗,院校年報在報送省教育廳后,僅在內容真實性責任聲明的格式規范性和高等職業教育指標的數據規范性兩個方面予以反饋,管理與指導作用未能有效發揮。在年報報送驗收后,上級主管部門有必要給予編制單位更多有效的反饋,不能只停留在“收作業”上,更要發揮“批改作業”的功能,幫助全省高職院校提高學校質量年報的有效性,進而提高省級質量年報、國家三級質量年報制度的有效性。
2.編制組織的規范化
院校層面,高職院校要端正態度、擺正位置,將質量年報作為學院內部質量診改的關鍵環節和接受社會監督的重要渠道。在院校年報的實際編制過程中,大多數高職院校未能組建專門的編制小組、不召開專項工作會議,僅由質量管理中心指定編寫人員,完成度高,但質量較低,不能全面反映院校教學與管理的真實水平,更無法體現質量年報之于學院自身的診斷與改進作用。
因此,在年報編制的組織機構上,各院校應形成規范的編制與發布流程,成立專門的年報編制與發布領導小組,統籌推進該項工作。建立由責任部門牽頭,職能部門充分參與,相關部門密切配合的工作機制,打破學院內部信息壁壘,全方位反映教育教學質量,提高質量年報的有效性。
3.具體內容的規范化
如前文所言,年報內容在文本的規范性、案例的典型性、問題的針對性方面仍有較大改進空間,進一步規范年報內容的撰寫,提高全省高職院校質量年報的水平,可從以下三點入手。
首先,要提高數據的有效性。既要保證數據的必要性、真實性,更要重視數據的詳細分析與對比,與以往數據對比、與同等類型高校基本人才培養狀態對比、與省高職教育的基本狀態對比,只有在詳盡的對比中,學校才能找準位置、找出差距,進而彌補短板、不斷提高,為讀者提供相應咨詢。
其次,要注重典型案例的搜集與展示。典型案例能夠直觀反映學院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具體做法和成效,對廣大受眾來說,是整個年報中可讀性最高的部分,高職院校應利用好典型案例這一載體,全方位展示育人成果。既要在年報編制前期廣開案例搜集與報送渠道,也要在定稿時嚴加把關,確保案例的規范性與典型性。
最后,要提高“挑戰與展望”部分的有效性。各院校要從態度上重視這一部分內容,在撰寫中杜絕避重就輕的情況,誠懇地指出制約學校發展的核心問題,從已發現的問題出發,從實際情況出發,以解決問題、提高水平為目標,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進方案。只有這樣,才能發揮質量年報對院校的反思、診斷和引導作用,才能讓學院的教育教學工作得到讀者的認可。
4.解讀與反饋的規范化
現階段,各院校質量年報的校內、外知曉度還很不夠。因此,教育主管部門和各高職院校要大力宣傳質量年報的重要作用,拓寬發布渠道,提升年報知曉度。只有提高質量年報制度的影響力,院校質量年報、省級質量年報的影響力才有所憑借,其接受社會監督的媒介作用才能充分發揮。
我們提倡各高職院校在主流媒體、公眾關注度高的媒體、社會影響力較大的平臺發布和宣傳質量年報,真正實現制度化和公開化,自覺接受媒體和社會各界的監督,以增強高職教育的市場適應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與此同時,還要廣開解讀與反饋通道,通過開通留言功能、設立年報信箱、公開聯系電話等方式,由專人負責解答疑問和接收意見,通暢院校質量年報與廣大受眾的溝通渠道。重視利益主體的參與權,提升大眾滿意度與采信度,真正讓高職院校接受社會的監督與檢驗,促進學校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利文,李暢.問責與履責: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報發布三周年再思考[J].職教論壇,2014(31).
[2]楊應崧,蘇志剛,齊小萍,等.“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質量年度報告制度”的實踐探索[J].中國高教研究,2012(3).
[3]朱明苑.高職院校質量年度報告現狀分析與改進措施探究[J].科教文匯,2016(12).
[4]周建松.全面推行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報制度的再思考[J].職教論壇,2014(30).
(曹方姣:榆林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