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凌高新第四小學:“雙減”背景下課堂教學中的“ +” 與 “-”
作者:丁雪峰
發布時間:2023-04-20 14:37:16
“雙減”的主陣地是課堂,毋庸置疑。課堂上應教盡教、有效高效組織,學生學懂、學會了,課余才有更多的時間培養興趣、發展愛好、以人為本、各盡其才,“雙減”才不是一句空話。那么課堂上究竟應該怎樣教學才能高效呢?結合本校開展的課堂教學研討活動,我來談談“雙減”背景下課堂教學中的“ +” 與 “-”。
一、“雙減”背景下課堂教學中的“ +1” ----課前準備
要想實現高效課堂,教師就要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研讀教材、分析學情、組建學習任務群,這樣做的好處是整合內容和資源,為后面的學習和實踐活動節省出時間。
以備課中組建任務群為例。
學習任務群是在真實情境下,確定與語文素養生成、發展、提升相關的人文主題,組織學習資源,設計多樣的學習任務,讓學生通過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的自主活動,自己去體驗環境,完成任務,發展個性,增長思維能力,形成個人的語言運用系統。
語文部編版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圍繞“傳統文化”編排課文。《神州謠》《傳統節日》在誦讀想象中品味漢字語用的精妙;《“貝”的故事》在故事講述中了解漢字的起源與發展;《中國美食》旨在讓學生在游山河、聊佳節、讀故事、品美食的豐富情境中,快樂識字寫字,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激發對漢字學習的興趣,以及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老師設計的第一個學習任務是“唱好神州歌謠”,《神州謠》《傳統節日》兩則歌謠短小淺顯,但信息量豐富,情感蘊含充沛。課堂上給予充分“讀”的時間,引導學生借助音樂、圖畫、視頻等媒介,實現有感情、有節奏地朗讀,在讀中識字品味,在不同語境中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
最后,引導學生仿寫創編歌謠,提升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對傳統節日的認識,提升言語表達能力。將語文園地中“日積月累”整合到此版塊,是對我國傳統年俗文化的補充,學生在讀記背12生肖,了解生肖故事和文化的過程中,激發對傳統文化的喜愛。
第二個學習任務是“品味中華美食”,基于任務一和任務二的內容都是與學生現實生活緊密相連的真實情境,所以對識字4進行了調整,通過“曬曬我的菜單”“發現菜名里的學問”兩個活動,引導學生聯系生活中集中識字,探究發現形聲字“音、形、義”之間的聯系,激發他們識字的興趣,以及對博大精深、豐富多彩的中國美食文化的熱愛。
第三個學習任務是“漢字也有故事”,安排了“‘貝’的故事”和“我的漢字故事”兩個活動,學生浸潤在故事的情境中,了解字源和構字規律,感受中華漢字文化的悠久博大。同時將課內的積累與課外的拓展聯系起來,通過“漢字故事會”引導學生習得搜集資料、提取信息的方法,并在故事講述中內化語言,提升語言素養。
這樣的任務基于學生真實生活,既達成了單元的核心素養,也在潛移默化中滲透給學生“熱愛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所以這樣的基于真實情境的任務群,就實現了一加一大于二的學習效果。在實際備課中,我們要學會關注單元人文主題、課后習題、語文園地這些要素,才能完成教學目標,提升核心素養。
二、“雙減”背景下課堂教學中的“ +2” ----教學設計
教學環節的設計要環環相扣、層層鋪墊、步步推進。例如,三年級下冊數學----減法的簡便運算,老師是這樣設計的:環節一復習導入。課前做熱身操(一遍遍節奏加快,活躍氣氛,)老師說,剛才是身體的快速反應,下面一起進行大腦的快速反應,口算練1.老師說一個數,同學們說一個數,相加湊整;2.老師說一個數,同學們說一個數,相減湊整。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為探究新知----連減的簡便運算打下了基礎。環節二探究新知。讓學生讀例題以后提取相關數學信息并列式計算,學生列出234-66-34,啟發學生還會怎樣列式計算?234-(66+34)、234-34-66,最后由學生分組計算比較結果,哪一種算法更快更簡便?學生自然回答是湊整。繼而總結歸納方法:連續減去幾個數等于減去這幾個數的和,結果不變或交換減數的位置結果不變,這就是減法的性質。學生理解方法后,進行環節三鞏固練習。1.填空868-52-48=868 ( 52+48)2.“我是啄木鳥”判斷并改錯225-35+65=225-(35+65)(X),目的是讓學生明白不是所有看起來能湊整的數都可以進行簡便運算。3.劉伯伯今年共收獲小麥 768 斤,第一天賣了 107 斤,第二天賣了 93斤,第三天賣了68 斤,劉伯伯還有多少小麥沒賣?768-107-93-68=768-68-(107+93) 環節四拓展練習:10-9+8-7+6-5+4-3+2-1=(10-9)+(8-7)+(6-5)+(4-3)+(2-1) 環節五課堂小結:學生談本節課收獲,有方法的總結,有解題思路的厘清,有計算過程中的注意事項。老師只是重點強調和補充。這樣的課堂無疑是高效的,做到了應教盡教,學生真正學懂學會了,課后自然就輕松了。
三、“雙減”背景下課堂教學中的“ -1” ----作業布置
課堂上學懂、學會了,老師根據上課效果反饋,布置一些舉一反三的高質量作業,有效拓展延伸,強化重難點,且盡量做到聯系生活實際去設計和布置作業,避免簡單機械重復的作業,這樣學生負擔自然就減輕了。例如老師在教學筆算除法--商中間有0的除法時,最后的鞏固練習是3位老師帶著504名同學到公園劃船,每條船最多坐5人,至少需要多少條船?學生列式計算:
504+3=507(人)
507÷5=101(條)……2(人)
101+1=102(條)
答:至少需要102條船。
并引導學生最終明確生活實際中一般會這樣坐船。既鞏固了本節課知識,還能聯系生活解決實際問題,這樣的作業就是有效的。
四、“雙減”背景下課堂教學中的“ -2” ----語言簡潔
教學設計條理清晰了,教學過程中要求老師說就要說有用的話,關鍵的話,啟發、點撥、歸納、提升,語言要準確、規范、簡潔,尤其是提出問題時指向性要明確、言簡意賅,學生容易迅速捕捉信息。引導學生發言也要如此,提取學生回答中關鍵詞句,進行梳理、歸納。這樣課堂時間大大節省,便有了更好地鞏固練習時間,課后負擔肯定減輕不少。
五、“雙減”背景下課堂教學中的“ -3” ----板書設計
最后將學習方法、重點內容和重要的知識點簡明扼要、規范、認真地書寫在黑板上,學生根據板書總結本節課收獲時,也能很好地幫助其再次記憶,真正使課堂學有所獲、學懂學會了。
由此,發揮好課堂主陣地作用,“雙減”提質增效才不是一句空話,“雙減”也才能真正落到實處,也才能長久常態。
來源:楊凌高新第四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