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前建筑行業整體朝綠色節能方向轉變、企業運營管理朝精細化方向發展的背景下,建筑工程項目在運行中,對成本控制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由此使得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教學必須要適應行業發展要求,推動全方位教學改革,為專業人才培養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本文在簡要概述新工科建設概念及意義的基礎上,明確由此產生的導向要求,分析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教學改革面臨的實際問題,并結合實際提出對應的推進策略,以此為相關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參考,為提升人才培養實效起到應有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新工科  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  教學改革

陜西省教育廳青年科技項目,項目名稱:黃土地區加筋土三軸試驗強度研究,項目編碼:19JK0684。


引  言

新工科建設是基于社會經濟發展體系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高速發展需求,以創新工程人才培養為導向的新型模式,也是新時期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轉變的基本指引。建筑工程行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是高等教育體系中涉及學生數量多、課程體系復雜、人才培養體系轉變難度大的專業。新工科建設的提出,為相關課程教學改革明確了基本方向和框架要求,在教學改革中,必須以新工科建設為基本出發點,對教學體系進行深層次優化,推動教學改革朝縱深方向發展。

新工科建設的概念及意義

1.新工科建設的概念

新工科建設是以教育部為主導,以相關高校為實施主體,以形成領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國模式,助力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為目標導向的新型高等教育運行模式。對于高等教育體系而言,新工科建設是以新型產業專業為實現基礎,以傳統工科專業升級改造為實現形式,以培養更多適應新興產業和新經濟發展需求,具備良好實踐能力、創新能力高素質復合型新工科人才為目標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新工科建設的提出,為我國傳統工科專業教育體系革新指明了方向,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協同育人體系構建等具體改革活動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為我國高等教育創新發展起到更加積極的推動作用。

2.新工科模式的特征

新工科模式的提出,是為更好地實現高等教育資源的優化利用,推動工科人才培養模式轉型,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更多具備更好適應性的高素質人才。相對傳統模式而言,新工科模式的運行有如下特征:一是學科互融性,也就是學科融合和跨界特征更加顯著,在實際運行中不僅要實現傳統理工科目的融合發展,還要強化與新技術的結合,兼顧與人文藝術學科的深度融合。二是具有明顯的前瞻性特征,新工科不僅是適應當前社會經濟人才需求、技術革新產生的新型模式,在未來發展中,具體模式還會隨著技術革新而不斷發展,同時為新業態的產生、發展起到強有力的推動作用。三是具有創新性特征,新工科模式的運行能夠更好地激發教師和學生群體在各個教學環節的主觀能動性,為我國核心技術創新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3.新工科建設的意義

新工科建設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我國當前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已經無法匹配社會需求,更無法適應新型技術和新型業態創新發展的要求。因此構建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利用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方法,強化學生核心競爭力的培養,為社會提供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綜合素養的新型人才,是新工科建設的根本出發點。新工科建設活動的深入開展,也能夠為學生自主發展和人生價值實現提供更加有效的模式保障,引導學生明確學習過程中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性,明確終身學習成長的重要性。新工科建設對學生非專業方向的職業道德素養培養、人文底蘊和團隊協作能力培養也提出了更為具體的要求,能夠對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起到更加積極的導向作用,因此已經成為當前高校人才培養體系轉變的基本方向。

新工科背景下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教學改革的導向要求

1.應用型導向

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教學是以安裝工程造價定額和清單規范內容為基礎,培養學生對建筑安裝工程的各個子項目計量與計價能力的基礎性課程,是工程造價、建筑工程管理及建筑設備安裝等各個專業的專業性課程。在當前建筑工程行業整體運行模式發生明顯轉變的背景下,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教學體系也必須適應技術變革要求,強化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新工科模式本身就具有學科互融性特征,以此為導向對教學體系進行整體性改革,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系統思維、創新思維,更好地掌握與課程專業知識學習相關的內容,全面提升自身的應用能力,為未來就業和創新創業奠定堅實基礎。

2.技術型導向

新工科培養模式的核心是新型技術的突破性應用,是要求學生在遵循技術應用一般性要求的基礎上,對技術應用方式進行細化和優化,以更好地實現具體工作的創新。在當前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的工作體系中,以BIM為代表的新型技術已經得以廣泛應用,同時也推動工作模式發生著根本性變革。因此在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教學改革中,教師必須以新型技術應用為導向,構建合理的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學習空間,提升學生對新型技術學習的重視程度,并且能夠具備良好的技術應用能力,為個人發展和項目建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3.實踐型導向

實踐型導向是指新工科背景下推進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教學改革,要能夠深入轉變傳統教學理念,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通過教學模式改革和新型教學平臺應用,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通過學校教育與崗位需求的有效對接,為學生提供更加切合實際的學習場景,對學生的專業技能進行強化訓練,確保學生在掌握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靈活利用理論指導進行實踐活動。以此不僅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個人的實踐能力,推動學生健康成長,還能減少企業層面在人力資源培訓方面的成本投入,為工程造價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驅動,為我國建筑行業的發展創新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新工科背景下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教學改革面臨的問題

1.課程設置不夠合理

新工科建設的重要實現形式,就是要求相關或相鄰專業課程之間的融合,也就是要求學生能夠在不同學科知識的互融學習中,形成系統思維、發散思維和創新思維,能夠實現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但是在當前多數建筑工程造價相關的專業教學體系中,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只有《建筑設備工程識圖》或《建筑設備工程》一門前導課程,由于教學內容較為寬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施工技術性課程設置較少,使得教師在組織課程教學內容時,不得不加入與安裝工程技術相關的內容,再加上安裝工程涉及專業較多,這樣不僅造成教學內容龐雜,課時嚴重不足,還造成了學生對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學習的畏難心理。而后續課程設置也存在連貫性不足的問題,使得學生無法系統全面地掌握工程造價(安裝工程方向)的理論體系,對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產生負面影響。

2.教學模式改革滯后

教學模式改革是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教學改革的基本內容,也是學生學習效率最為關鍵的影響因素。在當前課程教學活動開展中,多數教師對教學模式改革都較為重視,能夠借助線上平臺與線下教學的有機結合,深入推動教學模式改革。但是部分教師對新型教學模式應用的掌控能力較差,對學生主體地位轉變認識不足,只是在形式上推進教學改革,要求學生依照新流程完成學習內容,對學生課前自主學習和課堂討論實效評價不夠完善。在部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差、學習基礎薄弱的情形下,不得不繼續采用灌輸式教學模式彌補討論過程中的問題,甚至采用直接講解代替學生討論,使教學模式改革偏離了原本的方向,無法實現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要求,更無法滿足新工科背景下學生跨學科融合能力的培養要求。

3.實踐平臺構建不完善

新工科模式導向背景下,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教學改革需要側重于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需要為學生提供完善的實踐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踐訓練空間。但是在當前多數高校建筑專業課程教學平臺構建中,實踐平臺建設主要是以校內形式為主,校企合作平臺建設多流于形式。尤其是在建筑企業工程造價控制水平不斷提升的背景下,企業普遍不愿意為學生提供實踐訓練資源,使得學生難以接觸到真實有效的數據,從而造成計量與計價核算與實際情況之間存在明顯偏差。在校內實踐平臺建設中,校內實訓室安裝的工程計量計價軟件更新滯后,案例資源庫構建不夠完善,資源內容更新不足,新型技術和新型材料的計量與計價相對于當前建筑行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存在明顯偏差,也會造成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滯后,無法滿足企業和行業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

4.課程思政體系建設滯后

基于新工科背景的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教學改革,不僅需要培養良好的專業技能和實踐應用能力,還需要強化學生的人文素養、職業素養和核心素養培養,使學生真正成長為適應社會和行業發展需求的創新型人才。這些素養的有效培養,離不開課程思政體系的支撐,離不開高校三全育人體系的構建。但是當前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教學改革中,與課程思政體系構建相關的理論研究還相對薄弱,教師在教學組織中對課程思政體系構建的重視不足,沒有深層次挖掘與教學知識點相對應的思政元素,在課堂教學和課后實踐訓練中,沒有能夠將學生的思政素養納入導向體系,使得學生在思想層面上只是側重于專業知識學習,對個人思政素養培養的認識產生偏差,進而使得教學改革無法深入,對人才培養實效產生負面影響。

5.教學評價體系不夠完善

教學評價是準確評定教學模式應用成效、評定學生學習狀態的基本依據,也是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具有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的特征,需要對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水平、實踐應用能力和思政素養等進行全方位評價,才能推動教學改革不斷深化。但是在當前多數院校相關課程的教學改革中,教學評價模式相對滯后,或者沒有納入教學改革體系,由此使得教學改革具體措施的制訂和實施都失去引導,無法根據學生學習的情況對教學改革進行優化調整。教學評價體系不夠完善,還使得學生對學習過程產生認知偏差,不注重個人綜合素養培養,在進入工作崗位后,無法滿足企業生產管理要求,對個人發展也產生不利影響。

新工科背景下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教學改革推進策略

1.優化課程設置模式

在新工科模式不斷推進的背景下,要推動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教學深層次改革,必須要適應人才綜合素養的培養要求,對課程設置模式全面優化,確保學生在具備專業基礎理論和人文素養的基礎上,更好地進行課程內容的學習。課程設置模式優化應當從專業人才培養的整體視角出發,結合當前高校教學體系的改革要求,以專業群建設為基礎,對不同年級的課程設置進行整體優化。

在學生入學階段的課程設置中,可以適當增加建筑工程行業相關的人文課程和思政課程,包括建筑史、建筑管理理論及思政法律課程等內容。在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之前,增加《建筑設備工程識圖》、《建筑安裝工程施工技術》等相關基礎課程,同時還可以設置部分與工程造價管理、安裝工程相關的選修課程,供學有余力的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在學生充分掌握基礎知識體系后,再開展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的學習,在多數學生已經具備安裝工程基礎知識的條件下,能夠更加準確地把握計量與計價工作開展的具體影響因素,也能夠更好地明確課程知識學習的重點和要點,結合教學模式改革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強化課程學習與產業需求的對接,為學生個人能力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2.全面推進教學模式改革

教學模式是教學改革的核心組成部分,也是學習成效最為關鍵的影響因素。結合新工科模式的人才培養要求和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教學特征,構建BOPPS教學模式,分解課程教學環節,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并為學生參加職業資格考試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核奠定良好基礎。

BOPPS教學模式的應用,將教學環節細分為前測、教學目標、導入、參與式學習、后測和總結六個部分。在每一環節中,都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完成對應的教學內容,通過線上與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方式,為學生提供針對性、靈活性、機動性的學習空間,更好地提升教學成效?;诰€上前測結果,能夠更好地分析學生學習的基礎水平,對課堂教學內容和難度進行調整,合理優化課程教學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在利用情境創設或問題導向法進行課堂導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利用主題辯論、小組討論等方式參與學習,在利用信息化平臺完成后測并分析薄弱環節后,由教師和學生共同總結,突破現有認知限制,有針對性地進行彌補,以此確保教學成效充分體現出來。

3.完善校企合作平臺建設

完善校企合作平臺建設是為學生提供多元化實踐平臺、滿足學生自主新工科能力培養的基本要求。針對當前校企合作平臺建設運行中企業方面參與積極性不足、學科交叉體系不完善的問題,應當由學校或院系部門統一組織,強化與建筑企業、設計院等單位的對接,優化平臺建設的運營管理模式,提升校企合作平臺對企業發展的促進作用,激發企業參與平臺建設的積極性。在學校內部層面,應當優化校內實訓條件,為學生提供最新的安裝計量計價軟件,并與企業加強合作,采用企業實際項目案例讓學生用于實訓,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讓學生參加企業項目,提前同企業需求對接。同時將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校企合作平臺相結合,優化學科交叉模式,將專業實踐、實訓、實驗和資源庫建設納入統一的平臺體系,在明確學生知識體系訓練目標的基礎上,為學生應用實踐訓練奠定良好基礎,引領學生形成學、做、思考為一體的學習理念,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提升新工科應用能力的培養實效。

4.加大課程思政建設力度

加大課程思政建設力度,將學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質培養放在與專業素養培養同等重要的位置,是新工科背景下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教學改革需要注意的重點層面。對此應當從如下方面入手:首先是將課程思政建設納入學校的三全育人體系,強化專業課程與思政課教學的有效對接,明確專業課教師在學生思政素養培養方面的重要性,深度挖掘課程教學內容中的思政元素,并與專業知識點形成良好對接。其次是要結合核心素養培養要求,對學生的思政素養進行分解,將思政素養培養子目標有機融合至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為學生的思政素養培養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再次是要明確學生在思政素養培養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課堂學習和課外實踐等方面的有利條件,實現思政知識的內化,并逐步外化至個人日常行為體系中,在促進個人健康成長的同時,為工程造價行業創新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5.優化教學評價體系

以新工科模式為導向推動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教學改革,還需要結合實際,在教學評價體系方面進行全方位改革,構建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綜合能力評價體系。在評價形式上,應當由學院統一組織,健全學校、院系和課程三級評價平臺,強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定期對教師的教學組織水平進行評價,更為精準地發現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評促改,形成評價與改革的良性循環模式。在評價內容上,應當結合學生實踐能力評價標準,對知識評價和實踐能力評價占比進行優化,提升學生對實踐訓練的重視程度。利用三級平臺將不同學科相互關聯的內容融合至同一評價題目中,更好地評價學生的跨學科融合能力和綜合創新能力。通過深層次教學評價體系改革,才能真正從根本上提升教師和學生對新工科融合的認知,更好地激發師生群體參與教學改革的積極性。

結  語

新工科模式的提出和發展,為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教學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契機,相關教育工作者必須轉變傳統教育理念,推動學科融合改革,培養更多適應社會和產業發展需求的創新型、綜合型建筑造價人才。

參考文獻:

[1]穆家峰,高瑛,閆聞潔.新工科背景下高職人才培養的改革與實踐——以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為例[J].遼寧高職學報,2022,24(1):24-27.

[2]程志,韓云山,劉蘭,等.新工科土木工程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構建——以中北大學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2(2):168-171.

[3]萬鑫.基于BIM的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四川建材,2022,48(1):246-247.

[4]房偉.《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思政建設探索與實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20(18):114-115.

[5]龔霞,馮建新.新工科背景下BOPPS與課程思政在《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中的應用[J].經濟師,2021(6):207,209.

[6]何昱,甘霖,夏珊珊.如何結合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與實際工程[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1):160.

[7]李杰,韓莎莎,戴一璟,等.《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J].工程造價管理,2019(2):75-79.

[8]余春宜.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多視角融合型教學方法探析[J].住宅與房地產,2018(28):253.

(趙會平:陜西職業技術學院;崔浩:西安思源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