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業大學以“三項改革”牽引科技體制改革,著力破解科技成果轉化“不敢轉”“不想轉”“缺錢轉”難題,以小切口實現大突破。

實施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解決“不敢轉”難題

隨著推進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有效解決了科研人員“有沒有權轉”的問題。但是,高校留存的部分職務科技成果仍屬于國有資產,其轉移轉化受到多種管理制度制約,定價低或轉化失敗,仍可能觸及“國有資產流失”的“紅線”,“不敢轉”的顧慮依然存在。

西北工業大學樹立職務科技成果只有轉化才能實現創新價值、不轉化才是最大損失的理念,將職務科技成果從現行國有資產管理體系中單列出來,建立了更符合成果轉化規律的職務科技成果管理機制。學校出臺《西北工業大學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辦法》,明確轉化前的職務科技成果只在科研管理臺賬進行登記,不納入國有資產管理信息系統,不納入國有資產審計和清產核資范圍。以作價入股等方式轉化職務科技成果,相關領導和責任人員已經履行勤勉盡責義務且沒有牟取非法利益仍發生投資虧損的,不納入國有資產對外投資保值增值考核范圍。

目前,西北工業大學全部職務科技成果納入單列管理。2022年,學校將121項知識產權評估作價2.03億元,新增20家成果轉化企業,作價金額實現翻一番,組建企業數量超“十三五”總和。華秦科技登陸科創板,鑫垚股份、超晶科技完成股改,4家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3家進入陜西省上市后備企業名單,7家成果轉化企業全年完成融資3.63億元。

建立技術轉移人才評價和職稱評定制度,解決“不想轉”難題

在多項科技成果轉化政策支持下,一批科研人員走上了科技成果轉化的一線。但在當前的評價體系中,科研人員科技成果成功轉化后產生的社會貢獻和經濟價值在職稱評審中認可度不高,在年終考核、績效獎勵中也處于“弱勢”,極大影響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不想轉”的問題仍然存在。

西北工業大學堅持“破四唯”和“立新標”并舉,通過建立技術轉移人才評價和職稱評定制度,暢通技術轉移人才發展通道,不斷提升科研人員從事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獲得感、成就感和榮譽感。新出臺的《專業技術職務評審辦法(2022版)》在原有職稱體系的任職條件中,增加“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作為科學研究的可選項。學校在專職科研崗位中單獨設置科技成果轉化職稱系列,實行單列計劃、單設標準、單獨評審,從經濟和社會效益兩個維度,設置了“以知識產權轉讓、實施許可或作價投資金額”“以知識產權作價投資設立的成果轉化企業中學校所占股權累積實現稅前收益”等6項科技成果轉化代表性成果,滿足其中1項即可申報科技成果轉化高級職稱。2022年,學校評審出首位科技成果轉化系列研究員和副研究員,另有30余位教師憑借成果轉化貢獻晉升了高級職稱。

探索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解決“缺錢轉”難題

為保證科研人員全程參與成果轉化,投資人希望科研人員在技術作價入股的基礎上,投入部分現金,以“技術入股+現金入股”方式形成真正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共同體。“真金白銀”的投入,對科研人員具有一定壓力,“缺錢轉”成為困擾他們的又一難題。

西北工業大學盤活“閑置”的橫向結余經費,設立“產業發展專項基金”,允許將橫向結余經費入股學校成果轉化企業,形成“技術入股+現金入股”的投資組合。學校出臺《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實施辦法(試行)》,明確橫向結余經費的出資路徑,落實對科研人員的獎勵政策,將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出資形成股權收益的90%獎勵給科研人員,形成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長效激勵機制。目前,學校以“技術入股+現金入股”方式組建成果轉化企業20余家。

來源:群眾新聞

編輯:孫小雅(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