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理念”中指出,要“堅持校內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結合,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把知識運用于社會”,并在“教學建議”中提出“豐富學生實踐體驗,促進知行合一”的要求。隨著“課堂革命”的逐步深化,思政課教學方式也在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但是,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還存在關注知識技能多、重視情感態(tài)度少,關注學校教育多、重視家庭社會少,關注理論知識學習多、重視社會實踐活動少等現(xiàn)象。這就導致了有些思政課教學囿于學科、止于學校,脫離生活實際,輕視社會實踐。構建基于實踐育人理念的“行走的思政課”教學方式,讓思政小課堂走進社會大課堂,是推進思政課堂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的有效舉措。

本文以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內容為例,結合新修訂課程標準要求,談談如何運用“大思政課”理念,加強社會實踐活動,讓思政小課堂走進社會大課堂。

一、實踐目標:指向學科核心素養(yǎng)

教學目標就是教學的方向,教學目標的確定要聚焦學科核心素養(yǎng)。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該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主要包括政治認同、道德修養(yǎng)、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五個方面。教學中社會實踐活動的設計,必須要指向核心素養(yǎng),體現(xiàn)課程性質,反映課程理念,服務教學目標,不能偏離目標靶向、違背教學實際。從總體上看,社會實踐活動目標的確定,要立足于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致力于提升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yǎng)、法治素養(yǎng)和人格修養(yǎng),落腳于引導學生把知識運用于社會、服務于人民,發(fā)揮道德與法治課立德樹人、鑄魂育人的作用。

在教學《基本政治制度》中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一課時,可以以“走進村委會、居委會”為議題,通過開展訪談村委會、居委會工作人員的社會實踐活動,了解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在當代中國的生動實踐。組織這種訪談活動,其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聽、說、看、思、行,了解居民或村民是如何實現(xiàn)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jiān)督的,感受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優(yōu)越性。在這一實踐活動過程中,學生堅定了對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政治認同,強化了對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制度自信,增強了“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的法治觀念,激發(fā)了自身積極參與政治生活的意識和能力。

二、實踐主題:緊扣學科教學內容

將社會引進課堂,讓課堂走向社會,是講好“大思政課”的本質要求。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建立校內校外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協(xié)同育人機制,其目的是把學科內容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走向實踐,使理論與實踐更好地結合,讓學科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統(tǒng)一,實踐主題與學科內容相互依存、有機融合。從二者關系講,教學內容是實踐活動的基礎和前提,是對社會實踐的指引和規(guī)范;實踐活動是教學內容的形式和載體,是對教學內容的拓展和深化。社會實踐活動的設計,不是為了活動而活動,不是割裂教學內容的獨立存在,也不能偏離、更不能脫離教學內容要求,而是要緊扣學科教學內容,圍繞教學目標的達成和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來確定實踐主題。

在教學《基本政治制度》中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一目時,課程標準的內容要求為“認識基層民主制度對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的作用”。換句話說,本課的教學重點就是要讓學生了解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內容和意義,知道這一制度是如何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的,增進學生對我國基本政治制度的認同和參與政治生活的熱情。因此,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題要圍繞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如何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來設計。如果設計的訪談、調查、觀摩、志愿服務等活動背離了這一教學內容要求,也就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失去了社會實踐活動的意義。

三、實踐形式: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

初中學生的生活豐富多彩,走向社會實踐的形式多種多樣。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可以通過參觀訪問、現(xiàn)場觀摩、志愿服務、模擬體驗、生產(chǎn)勞動、研學旅行、調查研究等方式引導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把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方向引領貫穿于生動鮮活的社會實踐之中。究竟應該選擇什么樣的實踐活動形式,主要取決于教學內容、教學實際、教學需要等。社會實踐活動必須要契合教學內容要求,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貼近社會生活實際,符合學生認識規(guī)律。同一堂課或者同一教學內容,社會實踐的形式可以某種類型為主,也可以兼而有之。

在教學《基本政治制度》中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一目時,既可以把社會實踐活動設計成訪談交流活動,學生作為小記者,圍繞“居委會或村委會在社區(qū)治理中發(fā)揮了怎樣的作用”這一問題,采訪自己的父母、親友或鄰居;也可以把社會實踐活動設計成志愿服務活動,組織學生參與社區(qū)管理、參加社區(qū)義工、開展綠色環(huán)保、組織愛心義賣、開展讀書學習等活動;又可以把社會實踐活動設計成調查研究活動,讓學生就社區(qū)服務功能完善、社區(qū)管理方式轉變、社區(qū)人居環(huán)境改善、鄰里矛盾糾紛化解等方面開展調查研究工作;還可以把社會實踐活動設計成現(xiàn)場觀摩活動,讓學生走進“居民議事會”或“村民說事會”的活動現(xiàn)場,親身感受這一治理方式是如何實現(xiàn)群眾“說事”理民意、集體“議事”匯民智、為民“辦事”解民憂、群眾“評議”順民心的。不管采用哪一種活動,目的就是通過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學生走進社區(qū),躬身實踐,實地感受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真實性和優(yōu)越性。

四、實踐場所:拓展教學時空范疇

課堂小社會,社會大課堂。家庭、學校、社會雖然功能不同、地位有別、責任各異,但都是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學生的學習離不開課堂,離不開學校,學生的成長同樣離不開其生活的家庭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因此,實踐活動的設計在指向學科核心素養(yǎng)、緊扣學科教學內容的同時,一方面要關注學生現(xiàn)有的成長環(huán)境,引導學生體悟熟悉的鄉(xiāng)土資源,讓學生“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另一方面要帶領學生走進富有興趣的社會環(huán)境,豐富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活動形式,促進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對社會的認識。這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從校內走向校外,從理論走向實踐,有利于學生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基本政治制度》中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一目,本身就具有鮮明的生活化和實踐性特色。每位學生及其家庭都在其生活的村落、社區(qū),依托村委會、居委會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管理社會事務。引導學生走進自己生活轄區(qū)內的村委會、居委會參加社區(qū)實踐活動,擴大了學生生活和交往的范圍,讓學生把自己的思考和家庭的生活與社區(qū)的建設關聯(lián)起來,在切身感受的基礎上零距離了解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內容和特點。這種感受是真實的、鮮活的、富有情感的,這種體驗是深刻的、持久的、充滿溫度的。

社會生活為思政課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廣闊的場所,回歸生活,回歸社會,是講好思政課的必然要求和應有之義,也是思政課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的必經(jīng)之路和最終歸宿。“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加強課內課外聯(lián)結”,是《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實施中提出的明確要求。社會實踐活動讓思政小課堂走進社會大課堂,有效促進了“三個課堂”的有機融合,實現(xiàn)了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的相互配合,達成了知、情、意、行的和諧統(tǒng)一,能夠為培養(yǎng)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shù)臅r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和堅實的社會基礎。

作者單位:陜西省安康市教學研究室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