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與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歷程中物質創造和精神創造的集中體現,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和思政價值。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用好紅色資源”“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陜西是近代中國革命的主要發源地,延安是中國革命圣地,匯集形成了數量眾多的紅色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資源,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和思政價值,能夠為課程思政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有效提高“大思政”建設的社會效能和育人成效,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總任務提供現實保障。

一、陜西紅色文化資源的主要類型

陜西是文物大省,也是紅色文化資源強省,紅色文化資源數量多、分布廣、保存好,能夠系統、全面展現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社會建設、革命斗爭中取得的光輝成績,可以為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充裕的教學案例、實踐場地、文獻資料等,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育模式,提升育人效果。

(一)紅色物質文化資源

物質文化資源是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類型,也是紅色文化得以呈現的直觀載體。紅色物質文化資源包括紅色地名,紅色遺址、遺跡、遺物以及紅色文獻資源等。首先,紅色地名是一類比較特殊的資源形式,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奮斗歷程中對重要歷史事件的紀念、重大轉折的標注、重要人物的惦念,飽含了深厚的紅色記憶,能夠時刻提醒我們不要忘記中國共產黨曾經走過的艱難歲月和那些為革命事業獻身的英雄人物。紅色地名主要通過重大戰役、主要起義、重要會議而確立,如直羅鎮、沙家店、瓦窯堡等。每一個紅色地名都是一個鮮活的革命故事,都是一段悲壯的英雄往事,不僅豐富了行政區域劃分的歷史緣起、文化特色,還有利于我們傳承革命精神,賡續奮斗品格,銘記革命先烈。

紅色遺址、遺跡、遺物是最為重要的物質文化資源。紅色遺址主要為各類形式的建筑或建筑群,一般是固定的文物資源。紅色遺跡是中國共產黨在奮斗歷程中形成的場地、器物等,而紅色遺物主要是革命建設歷程中遺留下來的各類軍事武器、生產工具、日用器皿、商品貨幣等。紅色遺址、遺跡、遺物資源包含了紅色建筑、紅色舊址及名人故居,如延安革命紀念館、劉志丹烈士陵園、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楊家嶺毛澤東舊居等。紅色物質資源還具有系統性、完整性和可觀摩性的特點,每學習一次,靈魂都受到一次震撼,精神都受到一次洗禮。

紅色文獻作為重要的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革命建設過程中形成的記錄重大政治意義的文件、標語、信函及影像材料等物質載體,是認識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中國社會的重要方式,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歷史價值和經濟價值。紅色文獻資源主要包括以毛澤東思想為主線的黨內政治文件,以陜甘寧邊區政府史料為主干的政府文件、決議決定、記錄紀要、法規條例、布告通告,以《共產黨人》《八路軍軍政雜志》為代表的報刊文獻資源等。紅色文獻資源是堅定共產主義偉大理想,汲取改革創新思想養料,學習頑強拼搏斗爭精神,進而邁向偉大征程的思想柱石。

(二)紅色精神文化資源

紅色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底色。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遼沈戰役紀念館時強調,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紅色基因傳承下去。紅色精神是紅色文化的靈魂。紅色精神文化資源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紅色精神譜系。紅色精神資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共產黨創造的新文明、新形態,傳承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自強不息的堅韌品質、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汲取了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改革創新、敢于革命的精神氣質,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而迸射出的思想偉力,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高尚的道德情操與崇高的革命理想。我們黨在長期的奮斗中,形成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偉大精神,構筑起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

二是紅色文藝資源。文藝是時代的號角,紅色文藝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的歷史進程中創造的文學藝術作品,它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生活為創造主體,扎根人民,沁入生活,對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進程進行贊頌,褒揚一切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斗的拼搏者。主要包括四類,第一類是以陜北民歌為主體的紅色民歌資源,如《繡金匾》《南泥灣》;第二類是將地方秧歌舞劇改編后形成的新秧歌舞蹈,如《兄妹開荒》《翻身道情》;第三類是以革命故事為主線而創作的紅色戲劇,如《白毛女》《蘭花花》;第四類是以革命生活為基調而創作的紅色文學作品,如《王貴與李香香》《保衛延安》。

三是紅色黨史人物。黨史人物是在中國革命建設過程中發揮歷史主動精神,為革命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的英雄人物。陜西籍紅色黨史人物以堅忍的意志,捍衛了中國共產黨的紅色江山,如李子洲、劉志丹等。

二、陜西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分析

陜西紅色文化資源具有政治功能、教育功能、激勵功能,在“大思政”建設的時代背景下,與課程思政相結合,能夠提升社會文明程度,為形成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主流文化提供有力支撐,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革命道德提供基礎。

為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優質的課程資源。陜西紅色文化資源能夠為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優質的教學內容、豐富的教學案例、廣闊的實踐平臺,使紅色文化蘊含的育人價值融入非思政課程體系的教學實踐當中,優化課程內容供給。課程思政建設要將紅色物質文化資源、精神文化資源引進課堂、引入教材、引向生活,提高非思政課的政治性、科學性,完善課程話語體系構建,提升課程的知識性、趣味性、啟發性,真正地將“為誰培養人”作為課程的育人使命,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與專業人才培養有機結合,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重大任務貢獻思政力量。

為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提供豐富的實踐平臺。“大思政”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建設實踐教學基地,組織開展現場教學、實踐教學、觀摩教學活動。陜西有數量眾多的紅色物質文化資源,包括博物館、烈士陵園等紅色建筑;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延安鳳凰山麓革命舊址等紅色舊址;楊家嶺毛澤東舊居、楊家嶺周恩來舊居等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舊居,這些資源能夠為課程思政實踐教學提供有力的教育平臺。通過觀摩教學、虛擬場景營造、影像資料展示等教學方式,營造沉浸式的教學體驗,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思政教育的授課模式,使思政元素、思政內容、思政目標融入非思政課教學之中,讓思政內容活起來、動起來,推動“大思政”建設向更具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的內涵式道路發展,使“大思政”育人向更寬領域、更多主體、更有效率的方向邁進。

為保證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提供重要基礎。一是要堅持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辦學的總領導。“大思政”建設重點在鞏固和完善黨的執政地位,強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社會發展中的凝聚力,紅色文化資源蘊含的歷史信息充分說明,只有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建設實際相結合才能始終保證教育的正確育人目標和發展方向。二是保證人才培養方向。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創辦了很多學校,有抗日軍政大學、延安陜北公學等,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學校及社會教育體系及理論方法。新時代,我們要繼承和發揚黨的辦學傳統和辦學特色,為現代化建設培養卓越人才、科技領袖、大國工匠。三是興辦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在課程思政的建設指引下,不斷提升紅色文化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中國話語體系和敘事體系中的重要作用,使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能夠更好地傳播中國聲音。

三、紅色文化融入課程思政的有效路徑

將陜西紅色文化資源融入課程思政建設,需要吸收和借鑒“大思政”工作格局的思維,從內涵建設、隊伍建設及育人效果等方面綜合發力,達到潛移默化的育人效果。

(一)注重內涵提升,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課程思政教材體系

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已經成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社會文明程度、繁榮社會文化事業的主渠道。在“大思政”背景下,課程思政的建設與創新需要從紅色文化中汲取思政元素。在課程思政的教材體系設計中,要充分挖掘思政專業發展歷史中的紅色元素,結合紅色文化資源蘊含的愛國主義精神等內容,將中國共產黨創造的紅色精神融入課程教材編排、案例設計與講稿撰寫中,使紅色文化內容成為教材體系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結合科學報國、技術強國、大國工匠等主題,將中國共產黨在陜西革命斗爭中創造的科技成果、創新的技術方法、取得的發展成果、創生的精神形式匯集整理,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專業特色、學校特色的課程思政教材,培育青年的愛國心、強國志。

(二)完善師資隊伍,創新紅色文化融入課程思政教學主渠道

在實踐教學中利用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主體的烈士陵園、紅色工業遺址、文藝體驗場館等,提升思政課程的趣味性、參與性和互動性,使受教育者能夠通過沉浸式的教育體驗,感受紅色文化的精神魅力,感悟革命先驅的精神力量。課程思政的體系構建要把握“大思政”建設規律,把握當代教育特點和人才成長規律,完善課程思政教學的制度設計,加強物質保障和智庫支撐,推進紅色文化融入課程思政的大中小一體化建設,動員和吸納社會教育力量參與紅色文化教育。在教師技能發展上,通過示范培訓、教學基本功交流、結對幫扶等措施,綜合提升專業教師講好紅色故事,傳播紅色文化的授課技能。地方政府要在教師科學研究、評獎評優、選拔聘任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鼓勵專業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引入陜西紅色文化資源,重點建設一批課程思政名師工作室、優秀教學案例、精品課程、網絡公開課程等,使陜西紅色文化資源能夠為“大思政”工作的持續化、地方化、精細化發展開源鋪路。

(三)拓展工作格局,提升“大思政”賦能課程思政育人效果

陜西紅色文化要融入課程思政建設,需要從寬闊的“大思政”視閾審視紅色文化賦能課程思政的育人機制,探索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互動關聯,創新課程思政踐行模式,達到專業教育與價值教育、道德教育等思政教育的有機組合。要設立課程思政教育改革試點,圍繞紅色文化特點形成專題化、問題式教學團隊,深化“三全育人”的教學實踐,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和組織部門對紅色文化的實踐、宣傳和保護進行指導。要鼓勵紅色文化分布到較為集中的區域,建設紅色文化與課程思政建設示范基地,指導科研機構、高校、職業院校、中小學落實課程思政的主體地位,建設課程思政系列共享資源庫,推動紅色文化融入課程思政。要守衛網絡思政陣地,通過專題網站、微課錄制、慕課教學等途徑,采用線上線下聯動的混合教學形式,以視頻學習、虛擬展示等方式,提高陜西紅色文化融入課程思政的感染力、感召力。

陜西紅色文化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教學資源,能夠在青年人的價值塑造、成長成才中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大思政”工作的不斷深入需要進一步挖掘陜西紅色文化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作用,助推紅色教育實踐得到良好發展。

本文系2023年度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項青年項目“陜西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新時代高校共青團建設的策略與路徑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3QN0139);2022年度西安市社科規劃基金課題重點項目“陜西紅色文化資源融入西安基層黨組織建設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2ZD04)。

作者單位:同濟大學;陜西科技大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