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安康市具有欠發達地區共性特征,如何在全面啟動高考綜合改革背景下有效實施選課走班分層教學,找到選課、分層、走班和教學之間的有效聯系,構建對應教學組織和教學實施體系,促進教育教學聯動推進,對于教育資源相對不足地區普通高中推進高考綜合改革具有現實指導意義。選取安康市作為研究樣本,很有可能為全省乃至全國相同或相近地區高中教育實施選課走班分層教學,務實推進高考綜合改革提供有效參考標本。

安康市轄一市一區八縣,面積2.35萬平方公里,2021年年末全市戶籍人口302.45萬人。安康市2020、2021年兩年因為生產總值(GDP)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省位置靠后,所有縣(市、區)均為陜西省集中連片貧困區,是典型的欠發達地區。轄區內共有普通高中30所,其中公辦27所,民辦3所,在校學生5.38萬人。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高中教育發展,但經濟困難勉力支撐;由于沒有區位優勢,優秀高校畢業生招聘困難,教師隊伍質和量難以保障。為集中有限資金和人力資源,高中學校集約化發展趨勢不可避免,對應的學校和班級規模將達到國家要求的滿負荷狀態,無法與發達地區小規模學校小班化教學和多學科分層走班教學相比較。

在欠發達的事實背景下,運用綜合思維和分層思想,探尋一種既符合高考綜合改革要求,又能盡可能方便學校操作、節約運行成本的教學實施路徑,是可行且能夠實現的。

選課走班分層教學由教學組織和教學實施兩大體系構成,兩大體系相互交融,不可分割。

一、教學組織體系

教學組織體系主要分為選科組合、班級設置、層級劃分等板塊內容,其中班級設置還包含教學單元設置,層級劃分與班級設置應統籌考慮。

1. 選科組合。按照陜西省“3+1+2”高考模式,以物理和歷史為首選學科,以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學為再選學科,可給出學生12種課程組合方式。將物理、歷史兩個學科作為走班學科,將相同再選學科進行整合,可歸并為“化學+地理”“化學+生物學”“化學+政治”“生物學+地理”“生物學+政治”“政治+地理”六類組合。

2. 班級設置。

(1)行政班。以六類學科組合組班,相同科目組合形成一個行政班,班額控制在55人以下。不足以形成班級的,可將再選學科組合相同的學生組成復合行政班,其組合學科為“物理+歷史+再選學科”。

(2)教學班。以走班學科設置教學班。教學班班額應盡可能與行政班人數相同或相近。

走班學科選擇。在無法滿足所有學科進行分層走班教學的情況下,以首選科目物理、歷史兩個學科作為走班教學學科。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增加統考科目數學學科進行走班教學。

選擇依據:其一,數學學科是統考科目,物理、歷史是首選學科,在高考總成績中以原始分計入,占比較大;其二,長期以來,物理、歷史兩個學科分別作為理科和文科高考“把關學科”,數學學科是物理和歷史方向的公共基礎學科,三科都具有試題難度、學生學業水平差異較大等共同特點。在目前教育教學資源相對匱乏的情況下,可作為走班學科。

(3)教學單元。當一個年級規模較大,相同課程組合班級較多時,學科教室的空間分布將會比較分散。在課間有限的時間內(一般為10分鐘),學生必須整理學習資料用品,上廁所、接水,而后走動到下一節學科教室上課。如果前后兩節課的教室空間距離較遠,加之學生人數較多,選課和層次不同,就有可能會引起學生之間的沖撞和課堂秩序的混亂,不利于走班教學組織管理。鑒于此,可化整為零,設置年級組管理下的相對獨立的教學單元,單元內班級數量適當、空間位置相近,學生、教師、課程安排及其教學管理相對獨立,走班在單元內進行,參與單元間比較評價。

3.層級劃分。層級劃分的主要依據為學業水平成績,綜合參考學習興趣、態度等。

(1)行政班層次。主要依據為學科組合總成績。由于學科組合是學生根據自己的基礎水平、興趣愛好、特點特長、未來發展等多種要素綜合考慮后所做出的選擇,學科組合學業水平總體差距不會太大,故層級劃分不宜太多,可將相同學科組合的學生按照學業水平基礎較好、一般劃分兩個層次即可。

(2)教學班層次劃分。主要依據學科學業水平成績,同理可按較好、一般劃分兩個層次。

4.分層教學。行政班中統考學科語文、英語和再選科目按照行政班級層次,分層教學,不走班。統考學科數學和首選學科物理、歷史,按照教學班層次,分層走班教學。其他只參加合格性考試的學科教學,隨行政班教學,不走班。

二、教學實施體系

教學實施體系的構建體現“分層”因材施教思想,著重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四大方面進行重構。

1.教學目標。針對一般、較好兩個層級,教學目標對應課程標準學業質量水平層次劃分。一般層次學生的發展性目標,應作為較好層次學生的基礎性目標。較好層次學生的發展性要求,根據學生學習狀況可適當提高目標上限。

2.教學內容。為滿足學生對高考統考和選擇性考試要求,需要對學科內容進行系統性整合和分層設計。

學科內容的系統性整合,是指依照學科知識體系、學生成長規律和高考要求,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以達到教學效益的最大化。教學內容的整合,要面向參加高考的所有學生,不分層。對教學內容的分層設計,要根據不同層次學生在教學的難易度、重難點、拓寬和加深的程度等方面,有所區別、分層次實施。對于較好層次學生,可根據學生高考需求,適當增加選修內容,并注重學科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

3.教學方式。探究式是最基本的教學方式。教學方式的分層,只能從知識與技能的起點、問題設計的梯度和復雜程度、仿真練習和變式訓練的變化程度等,按照不同層次對應的最近發展區進行設計、分層實施。

4.教學評價。采用增量激勵性評價。通過分析教學過程學業水平成績增量,看變化、看進步、看發展,激發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動力。評價應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

采用增量評價方式。確定評價起點。以高一年級新生錄取成績或第一學期某次檢測成績為基礎,比較以后教學檢測成績的增量變化。為加強監測的過程性,可以比較相鄰兩次檢測學業水平增量變化,逐次累積。

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對于教師教學效能和學生學業水平的評價,應重點關注兩大方面,一是學業成績增量變化,二是教師評學和學生評教。

試用標準分進行縱橫評價。為比較不同學科、不同行政班學業水平增量變化,將學科原始分換算為標準分進行比較。

注重過程性評價。教師備課、上課、作業布置與批閱、教學輔導等教學常規檢查,學生課堂學習積極主動性、作業完成情況記錄等過程性評價,對于學校教學管理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則顯得尤為重要。

注重評價的層次性。運用增量評價,比較不同層次學生進步的幅度,體現公平可比性。針對學業水平較好和一般層次,采用優秀保持率、優秀促進率等參數,既關注不同學生群體的差異性、不同學科教師的特殊性,又關注全體師生,促進教育教學質量整體向好發展。

教學組織和教學實施是高考綜合改革在普通高中教學對應落實的兩大體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在欠發達的背景下實施高考綜合改革,既要考慮教育資源配置的承載力,還要考慮區域和學校教育教學實施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簡便性。教學組織體系的構建,使12種課程組合整合為六類課程組合,既體現教育改革精神,充分保障學生的選擇權利,滿足國家育才、選才、用才和學生多樣化發展需求,同時又使學校教學組織簡約可行。教學實施體系的分層設計,充分體現因材施教,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其亮點是提出整合重構統考和選擇性考試科目教學內容,綜合運用增量評價最新成果,保障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欠發達地區普通高中選課走班分層教學實踐性研究才剛剛起步,其理論與實踐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如何使選課走班的教學組織更加科學、嚴謹且簡潔便利,使分層教學更加有效,成為課堂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有力抓手,仍是我們今后研究努力的方向。

本論文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單位資助教育部規劃課題結題成果論文。教科規辦函〔2018〕12號。

作者單位:陜西省安康市教學研究室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