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校際“圍墻”,助推寧強教育高質量發展
作者:本刊記者 劉 昕
發布時間:2023-04-07 15:47:38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近年來,漢中市寧強縣以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為目標,以“減負增效”為方向,以集團化辦學為引領,以學科建設和教師發展指導基地建設為依托,以推進“課堂革命”和新教育實驗為抓手,不斷深化教育改革,著力提升教師專業素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努力開創寧強教育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在陜西教育報刊社開展的“構建高質量體系 推動高質量發展”主題采訪活動中,記者走進漢中市寧強縣,就集團化辦學專訪了寧強縣教育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付祥武。
記者:您認為應該怎樣通過集團化辦學實現真正的教育高質量發展?
付祥武:集團化辦學是以一個區域內的一所名校或一所具有優質教育資源的學校為龍頭組建教育集團,依托名校管理經驗,訂立共同的教育發展目標,讓優質教育資源最大限度地共享,讓名校帶動區域內的成員學??焖侔l展,最終達到優質均衡發展的一種學校管理模式。正是基于對集團化辦學定義的理解,我認為通過集團化辦學可以實現學校管理模式和教師資源利用的更優化。通過教育集團內統籌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師流動機制,促使區域內師資、教育教學等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有效解決全縣教育發展不均衡、“擇校熱”、“縣城擠、農村空”等難點和堵點問題。
記者:寧強縣教育體育局對于集團化辦學有何發展規劃?
付祥武:寧強縣根據《漢中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在全市中小學開展集團化辦學的實施意見》精神及要求,制定了《寧強縣中小學“聯盟學?!苯ㄔO實施方案》和《寧強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在全縣中小學推進集團化辦學的實施意見》,將集團化辦學分三步走:一是2020年至2021年,堅持就近組建、因地制宜和共建共享原則,組建31個教育集團,實現全縣教育集團化;二是2021年至2022年,各教育集團的成員校經過名校的培植和發展,再組建新的教育集團,實現集團名校化發展;三是2022年至2023年,名校通過“學習—實踐—反思—再實踐”的循環往復、螺旋式上升過程,實現名校品質化發展。
記者:寧強縣是如何具體推進集團化辦學的?
付祥武:寧強縣推進集團化辦學是在2017年8月,當時縣城的一所學校(原逸夫小學)因為師資、管理等各方面問題,導致教育質量下滑,辦學規模迅速縮小,而城內另外兩所名校卻出現了擇校熱、大班額甚至超大班額現象,無法滿足群眾對教育的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當機立斷,依托名校(南街小學)優質的師資、管理經驗等優勢,率先在全市組建了第一個教育集團——寧強縣南街小學教育集團。采取“一套班子、兩個校區、統一管理、資源共享、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運作方式,實現人事管理統一、經費管理統一、教學管理統一、資源配置統一、考核獎罰統一的管理模式,促使原逸夫小學(現實驗小學)用3年時間迅速成長為縣內名校。到2022年,全縣已組建教育集團31個,通過“管理聯通、隊伍聯建、教研聯合、文化聯創、質量聯評、幫扶聯動”六大行動,使校際差距迅速縮小,有力地促進了全縣中小學??焖偻礁哔|量發展。
記者:在您看來,集團辦學和學科基地建設二者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付祥武:在我看來,集團辦學和學科基地建設二者之間是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關系,二者共同推進并不矛盾,學科基地建設突出基地學術性、引領力,通過推進學校教科研工作和教學名師的孵化培養,進一步促進集團化辦學穩步發展。我們利用學科基地更加專業、更加龐大的學科專業團隊優勢深入各個集團開展送教送培、教學研討等活動,通過搭建“實踐研修、網絡研修、互動交流、骨干孵化”四大平臺,實現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課堂教學改革、教學資源共享、學科教學質量整體提升”四大目標,可以說,學科基地建設將成為集團化辦學的強力措施及保障,通過發揮學科基地的示范、引領和輻射作用,堅持“五育”并舉,深化課堂革命,建強師資隊伍,孵化帶動全縣教育事業提檔升級,將有力促進寧強教育實現從外延擴展向內涵發展的新跨越。
記者:在您看來,如何確保名校與集團校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付祥武:在我看來,我們的共識是:一要文化為核,價值認同;二要開發資源,共建共享;三要完善制度,高效運行;四要深耕課程,培育內功;五要優勢互補,幫扶帶動。我縣要求優質學校(組長學校)既帶動成員學校不斷創新發展,同時又尊重各成員學校辦學自主權,尊重每一所學校的文化傳統與辦學特色,實現優勢互補,各成員學校與組長學校是幫扶帶動,而不是隸屬關系。
記者:有人擔心,急速的集團化辦學會稀釋本部的優質教育資源。您會有這個顧慮嗎?對集團總校長來說,更大的辦學規模意味著更大的責任和壓力,可能一周都跑不完所有學校。這也是一些專家指出的集團化辦學的弊端之一。對此您怎么看?
付祥武:說實話,最初我也擔心急速推進集團化辦學會稀釋優質學校的資源優勢,所以我們定了一個教師流動比例,那就是盡可能控制在專任教師的3%左右,要求集團總校在充分調研了解成員學校需求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共享優質資源,先解決緊缺和急需問題。制定好發展規劃,特別是在師資方面,首先解決最緊缺、最薄弱學科,可以選擇流動方式,也可以選擇走教方式,還可以采用同步課堂、名師“三帶”(帶徒弟、帶教研組、帶課題)和送培送教等多種方式,這樣就不至于影響集團總校的發展。推進集團化辦學,對集團總校長來說,的確意味著要承擔更大的責任和壓力,但同樣也是開放辦學、促進自身發展的動力,我們沒有要求總校長每周去成員學校,而是要求“管理聯通”和建立定期會商制度。每學期開學前,總校長負責召集集團內成員學校管理團隊進行會商,研究制定學年度或學期工作計劃,列出項目清單和目標。每學期召開工作例會不少于3次,協商學校管理、教學教研和教師發展中的相關問題。每學期末,召開一次總結會議,肯定成績,查擺不足,制定改進措施。平時還充分利用網絡召開線上會議,目前已經形成常態。同時,我縣在組建教育集團時就堅持“就近組建”原則,集團總校與成員學校直線距離不遠,基本上不存在專家所說的這一現象。
記者:中共陜西省委教育工委書記、陜西省教育廳廳長劉建林提出,市縣教育局長作為區域教育發展第一責任人,在某種意義上講,一個好局長就是一方好教育。市縣教育局長要努力做教育家型的教育局長。對此您怎么看?在提升市縣教育局局長素質方面,您是如何思考的?
付祥武:對劉建林廳長的這一觀點和要求我完全贊同。作為市縣教育局長,既要對全縣教育現狀有全面的了解,又要有科學合理清晰的發展目標,更要腳踏實地,帶領管理團隊和全縣教師朝著既定目標努力奮斗,爭取快速實現任期內的既定目標。在提升教育局長素質方面,我是這樣思考和努力踐行的:一是強化學習,學習專業理論、各級文件、先進縣(區)教育發展和教育改革經驗,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經常與校園長交流,聆聽他們的想法,學習他們對教育的思考和先進觀點。多與班子成員、各股室干部交流,探討對當前教育發展的思考,取長補短,快速提升。二是經常深入學校調研、檢查,召開教師座談會,傾聽一線教師對教育的心聲,及時調整對全縣教育的管理決策,既提升自己,又促使全縣教育健康發展。三是努力做區域教育事業發展的“規劃師”,做好全縣教育發展的頂層設計,提升自己對教育的洞察力、規劃力。四是做好全縣教育發展的“領路人”。五是做好全縣教育發展中解決短板問題的“躬行者”。
記者:感謝付局長的精彩分享,相信寧強教育未來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