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棄教育“留痕” 回歸教育本真
作者:劉 江
發布時間:2023-04-07 10:54:54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不知從何時起,教育發生了變化,工作“留痕”充斥在我們的工作之中。今天來個檢查,前前后后幾天準備過程性材料;明天再來個培訓,忙著下載APP,把學習筆記、聽講照片拼個圖;教研活動、會議、家訪、學生活動等都強調著要注意留下“痕跡”,而且“留痕”的要求也在不斷升級,從開始簡單的工作記錄,到后來的上傳照片,再到現在的制作視頻、撰寫美篇,可謂花樣百出。教育工作的各種“形式主義”悄然扎根校園,可這會給廣大教師的工作帶來哪些負面影響?而教育真正需要“留痕”的到底應該“留”些什么?
一、“留痕”至上的教育形式會失信于家長
美篇和公眾號的美化功能給一些學校提了醒——許多工作“亮點”是可以被“美化”的。于是部分學校將心思都用在“亮點工程”的展示上,真正的過程性工作反而被淡化了。一些學校召開運動會,只是讓每個班級挑選出幾個“運動員”象征性地跑跑跳跳,抓拍了幾張照片,詩歌朗誦、主題隊會、校外實踐活動……一系列學生活動均如法炮制,再將匯總后的美篇到處推送。長此以往,一些家長也在質疑:學校活動如此之多,但是詢問孩子有啥感悟,孩子怎么還是一臉茫然呢?可見,校園活動成了走過場,沒見一點兒成效。作為教師,我覺得這樣的教育是悲哀的,開展活動本應該注重的是學生的體驗,應該留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參與、去感觸。如今“留痕”很重要,存檔很重要,至于活動辦得怎么樣,育人效果如何,反倒顯得無關緊要了,這豈不是越來越舍本逐末?
二、事事“留痕”,徒增了教師們的工作量
眼花繚亂的照片有時的確起了不少作用,有些檢查人員就喜歡這些過程性材料。教師們忙著拍照,忙著撰寫美篇,忙著存檔資料……教案雖然工整齊備,但上課基本不用;聽課記錄照抄教案;理論學習記錄只求合乎字數。如此一來,教學業務的提升從何說起?也難怪有老教師感嘆:我們年輕時一門心思備課、上課、改作業,現在搞教育要做的事太多了。多年的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教育最忌諱的就是折騰。如果教育教學活動最終只為了幾張好看的照片或者一段好看的視頻,那么教育的意義何在?固然,活動存檔很重要,但是比存檔更重要的是我們真真切切做了些什么,實實在在給學生們的成長留下了什么。
三、少一些“痕”留,多一些本真
要想扭轉這種現象,教育部門要讓教師們從“痕跡工程”中解放出來,對教師的管理少一些行政命令和嚴格的制度要求,要多關注教師的期望、意愿和情感,建立健全教師激勵機制。考核過程及內容應能簡則簡:能看出成績的不用證明;能調查詢問的,不必費神拍視頻。另外,還可以采取走訪、量化積分制等方式考核教師工作,引導教師真正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教育教學上,用心做教育,做真教育。作為教師,也要堅守教育信仰,強化使命擔當,保證自己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皆為了學生的發展。每天要反省:今天的課有沒有缺憾?是否把好的知識、能力傳授給了學生?唯有守住教育初心,回歸教育本真,不做表面文章,讓學生喜歡上自己所授的學科,讓學生對學校開展的活動津津樂道,對校園生活滿是熱愛,才是教育真正該留下的痕跡。
作者單位:陜西省榆林市綏德縣第三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