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非遺文化融入幼兒園主題課程的實踐研究
作者:陳 芳
發布時間:2023-04-06 16:47:54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漢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共計92項,其中6項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65項進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種類涵蓋民間文學、表演藝術、工藝美術、傳統生產知識與技能、傳統生活知識與技能、傳統節日、傳統儀式、文化空間等八大類。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漢中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有著非常重要的文化價值,具有獨特的地域性、傳承性,是幼兒園開發主題課程很好的本土文化資源。因此,幼兒園應以兒童為本,因地制宜地將漢中非遺文化融入主題課程中,豐富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幼兒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讓美的種子在幼兒的心中生根發芽。讓幼兒通過制作民間藝術品,如扎染、泥塑、刺繡等鍛煉動作協調性;通過皮影表演,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和表演能力。
一、漢中非遺文化融入幼兒園游戲主題課程的原則
幼兒園將漢中非遺文化融入主題課程時,不僅要尊重幼兒的認知特點和發展規律,還要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一)以幼兒為本原則
《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提出,尊重幼兒年齡特點和成長規律,注重幼兒發展的整體性和連續性,堅持保教結合,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有效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幼兒園將漢中非遺文化融入主題課程并非是增加現有教育內容,而是通過合理的選擇和設計,實現非物質文化與現有教育的有機融合。其更加符合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興趣需要,更加貼近幼兒的發展水平和成長規律。
(二)因地制宜原則
張良與紫柏山的故事、蔡倫造紙傳說、張騫傳說等是漢中市作為兩漢三國文化發源地的重要歷史依據。漢調桄桄、鎮巴民歌、洋縣懸臺社火等地方表演藝術不僅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也是漢中地方傳統藝術的具體體現。城固水獸舞、洋縣杖頭木偶戲、鎮巴漁鼓、春倌說春、南鄭協稅社火高蹺、午子山三月三廟會、老君廟會等民間活動,具有極高的趣味性、觀賞性和娛樂性。這些獨具特色的非遺文化資源為幼兒園主題課程的設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幼兒園可以結合幼兒實際情況,選取最合適的項目,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
(三)傳承性與創新性并重原則
非遺文化一邊通向過去,一邊聯系未來,作為教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兼具教育的使命與課程的特性。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及人們生活方式與價值觀的變化,非遺文化中的一些形式與內容不太適合幼兒園主題課程。因此,幼兒園要積極探尋課程與非遺文化資源的關聯點,選取符合時代發展要求、貼近幼兒真實生活的非遺文化資源。此外,幼兒園應該從環境創設、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主題課程、融合活動、生成活動等方面入手融入非遺文化。
二、漢中非遺文化融入幼兒園主題課程的路徑
(一)尊重幼兒興趣,構建課程框架
幼兒園在課程建設中應以《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為依據,以評估為保障,構建一種“活”的課程體系,設置一個能夠體現非遺課程特質、包容性、生長性的課程框架,將主題探究式班品課程與生成性課程相結合,從幼兒關注的話題入手設計主題活動內容。可以以班級為單位,從幼兒的實際生活入手,從幼兒的所見所聞入手,設置主題學習與生成活動相結合的班本課程,如設置佛坪竹編、陜南扎染、寧強羌文化、城固泥塑、洋縣碗碗腔等主題課程,讓幼兒從中了解家鄉文化。可以將非遺文化與游戲活動有效融合,為幼兒提供觀察、探索、體驗、創造、拓展及自主學習的條件,促使幼兒進行深度學習,如《泥姿泥趣》《“布”同凡響》《云朵上的花蕾》《我們的皮影演出》《西游記之三打白骨精(皮影)》等活動。在此過程中,幼兒非常享受探索和嘗試的樂趣,收獲了很多生活經驗,促進了語言表達、科學探究、社會交往、動手操作、同伴合作等多方面能力的發展。
(二)生成主題活動,聚焦深度學習
主題活動并不是課程的全部,活動的開展要以幼兒為本,讓幼兒做感興趣的事情,他們才會積極地投入活動中,并充滿好奇地主動探索。因為喜歡才有興趣,因為興趣才有學習非遺文化的動力。
例如,在“城固泥塑”非遺主題課程中,“土豆變形記”活動便是基于幼兒興趣與需要生成的主題。開學初,兩個皺巴巴且發芽的土豆引發了幼兒的討論:“土豆為什么會變得皺巴巴呢?”“土豆發芽了,它也是種子嗎?”于是,生成課程便拉開了序幕,土豆娃娃變成了幼兒創編故事的主角,面對變綠的土豆他們進行了更深入的探究。筆者還與幼兒一起制作干土豆片,提取土豆淀粉,制作洋芋攪團,設計海報招募土豆形象大使,進行土豆產品設計、制作、包裝等,從幼兒的經驗出發,結合現代生活,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推廣,讓幼兒從中學習與世界對話的方法,與未來對話的方法。
又如,在“陜南竹編”非遺主題課程——《擁抱大自然,精靈編織秀》中,在一次游戲過程中,幼兒發現:編織怎么跑到外面來了?看到他們對大自然的編織充滿好奇,筆者提出讓幼兒利用假期找一找大自然中的編織。“我發現可以用柳條編織帽子和花環”“小鳥也很厲害,它可以用嘴巴叼來樹枝,編織自己的家”“我們小區有蜘蛛網,蜘蛛也會編織呀”。幼兒一個個興趣高漲,向同伴分享著自己眼中的編織。隨著幼兒對大自然中編織興趣的增長,筆者又策劃了“擁抱大自然,精靈編織秀”走秀活動,引導幼兒觀察幼兒園的攀爬網和籃球網,讓他們嘗試編織班級籃球收納網。
在《邂逅扎染,布里生花》《我和竹子一起玩》《竹編初體驗》等活動過程,幼兒通過找尋話題、商議討論、關聯學習、知識遷移、活學活用等方式,將漢中非遺文化滲透其中,各種活動在幼兒的探索中不斷向著縱深發展,極大地提升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
(三)重視游戲環境,助力游戲課程
環境是幼兒自我表現與成長的舞臺,班級環境是幼兒教育的重要資源,幼兒時時刻刻都能夠觸及到。因此,幼兒園應積極為幼兒創設符合幼兒年齡特點、興趣需要的課程環境,創造幼兒感興趣、適宜幼兒發展的班級環境及區域環境。《幼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提出:“幼兒園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確保幼兒每天有充分的自主游戲時間,因地制宜為幼兒創設游戲環境,提供豐富適宜的游戲材料,支持幼兒探究、試錯、重復等行為,與幼兒一起分享游戲經驗。”因此,幼兒園要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將非遺文化融入班級環境和區域環境創設中,以此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調動幼兒參與主題活動的積極性。
例如,教師創設“民俗羌繡坊”“民族手工坊”“皮影小劇場”“藝竹緣”“扎染工坊”“拓印工坊”“剪紙鋪”“養生中醫院”“陶藝樂園”“非遺美食制作坊”等主題環境時,應以幼兒的興趣為出發點,配合非遺文化的主題讓幼兒自主布置。
(四)開展親子研學,凝聚多方力量
在挖掘漢中地域特色資源活動中,幼兒園不僅要為幼兒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還要為幼兒拓展學習渠道,讓幼兒獲得經驗的途徑變得更豐富、多元化。
布朗芬布倫納于1979年創立的社會生態系統理論所提倡的:兒童要融入家庭、幼兒園、社區等多因素逐層建立的生態系統中,在其中獲得完整、平衡的發展。基于此,幼兒園以班為單位,組織家長、幼兒、教師一起走進漢中非遺民俗體驗館、楠竹園、天漢長街、櫻桃溝、秦巴生物館、熊貓親子樂園、諸葛古鎮、興漢勝景、雲峰茶園等景點,開展了“探尋張騫足跡 傳承絲路文化”“走進油菜花節”“拓上童真印上童趣”“探訪蔡倫墓”“學編織技藝 傳非遺文化”等相關研學活動,讓幼兒在操作和體驗中感受本土文化與非遺文化的魅力,了解家鄉的風土人情,逐漸萌發出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在“云峰采茶忙”研學活動中,幼兒提出了一系列問題:“應該采茶樹上的哪些葉子”“怎樣才采得多”等。這些問題是幼兒在與大自然的接觸過程中產生的,充分激發了幼兒的探究欲。在“走進油菜花節”研學活動中,幼兒園組織了短視頻大賽,幼兒化身“油菜花環保小精靈”“家鄉宣傳小使者”,推薦家鄉的油菜花,倡導文明環保的意識,用實際行動展現了“漢中小主人”的積極姿態。這些活動帶給幼兒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有效促進了幼兒健康、全面地發展。
總之,幼兒園已經深切了解了非遺文化融入主題課程的價值,并將其轉化成了課程資源,有效拓寬了園本課程的廣度,實現了“根植生活教育,潤澤幸福童年”的教育愿景。
作者單位 陜西省漢中市幼兒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