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與技術教育是一門以學生獲得各種勞動體驗,形成良好技術素養,增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的操作性較強的學科。小學是培養學生勞動技能素養的啟蒙階段,因而更應重視激發學生勞動興趣,使其學會勞動技術,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教科書是學生接觸到的重要課程資源,但是教材中的內容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真實需求,作為《勞動與技術》課教師,還應結合教材內容向課外進行多種形式的延伸拓展,讓每個學生都有更多的實踐機會。下面,筆者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巧妙利用課外資源提高學生勞動技能的一些策略。

一、課堂延伸,勞有創意

現代社會,物質條件越來越好,超市里貨物琳瑯滿目,網上購物也非常方便,學生需要課程表、賀卡之類的紙質工藝品時,家長通過手機上下載的程序就能為孩子買到。但是網上購買的物品雖然制作精美,但大都千篇一律,缺乏個性化的創意,如果能夠讓學生帶著興趣設計出屬于自己的獨一無二的作品,那么他們的創造性思維火花就會被點燃,進而會感受到勞動的樂趣。

《抽拉式課程表》一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了抽拉結構的特點及其在生活中的運用,學生在課堂上初步掌握了刻曲線的方法,按步驟完成了抽拉式課程表的制作,還研究了課程表的抽拉結構,使其抽拉更加靈活。那么如何將學生在課堂上所學到的技能運用于生活中呢?筆者在教授完這課以后,要求學生利用家里的廢舊包裝紙盒或硬卡紙制作抽拉式賀卡。要完成這個作業既要建立在課堂學習的基礎之上,又要能將課堂學習內容進行適當拓展延伸。學生回到家里會發現,家里能夠制作賀卡的包裝盒有很多,比如化妝品的外包裝盒外面是一層光滑的塑料薄膜,里面則是雪白的卡紙,而且卡紙的質量非常好,把它翻轉過來進行裁剪、粘貼后,就成為了制作抽拉式賀卡的上好材料。還有香皂的包裝盒、藥品的包裝盒等都可以利用起來。

現在網絡非常發達,很多班級都建了微信群,這也是學生的另一個網上大家庭,可以讓學生把自己制作好的賀卡拍成照片發到微信群里展示一下自己的勞動成果,學生在欣賞同學作品的同時還可以不斷修改自己的作品,家長也可以在微信群里給孩子們的作品點贊,這有助于孩子們的創作熱情。在活動中有些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表現出來的動手操作能力一點也不比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差,如果教師能及時鼓勵他們,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優點,他們就會變得更自信,進而收獲學習的快樂。

二、遷移實踐,勞有所得

現在大多數的學生家長都只重視孩子知識技能的學習,忽略了孩子勞動技能的發展,導致孩子在潛意識里認為只要學好功課就行,其他事情都是無關緊要的。因此,雖然很多孩子都會唱《勞動最光榮》,但在實際生活中他們是不會勞動的,也不愛勞動,當然也就體會不到勞動的快樂了。在《勞動與技術》課的課堂上學生會學很多和勞動有關的知識,而教師組織的課外勞作既能使學生將知識應用于實踐,又能使學生在具體的勞作中體驗到勞動的意義是什么。

《紙黏土浮雕》要求學生了解紙黏土的特性以后用搓、壓、戳、切、劃、捏等技法完成一幅向日葵浮雕作品的制作,在制作作品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對向日葵的所有感知都是來自于書本上的圖片,至于真實的向日葵的高度、葉子的樣子、花盤的形狀等學生都是不清楚的,此時讓學生在教室里制作向日葵浮雕作品無疑是“紙上談兵”,因此在最后評比誰的作品比例最合理、造型最美觀時學生就沒有一個標準。既然浮雕能給人立體感,那么何不把這種立體感引入學生的生活呢?于是筆者就和學生商量在校園植物角種植向日葵。學生聽后很是興奮,經過集體討論制訂了分工表,將后續的一系列任務都具體落實到個人,大家齊心協力合作種植向日葵。有了共同的勞動目標以后,學生都變得十分認真,輪到任務的學生每天都會去植物角看一看,或者用鏟子給向日葵松松土,或者用灑水桶澆澆水,等等,同時會在記錄本上對向日葵的生長情況做好記錄。向日葵在學生精心管理下茁壯成長。通過這一栽培過程,學生真正地了解到了向日葵的生長特征,養成了耐心細致的良好習慣,獲得了動手動腦的成功體驗,在合作過程中還提高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審美能力。

學校的勞動實踐基地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課外勞作的好機會,筆者所在學校的大部分學生家里都沒有土地,他們對農作物的知識知之甚少,因而才會出現制作的向日葵浮雕出現似是而非的現象,而學生通過種植向日葵獲得的真實感受會讓他們受用一生。

三、教材延伸,勞有拓展

《勞動與技術》課的教材內容大多比較單一,很難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但是現在的學習渠道多種多樣,可以讓學生通過上網查找文字、圖片、視頻等資料對教材內容進行拓展延伸,開闊視野,進而創作出更多優秀的作品。

比如在制作“天宮一號”模型時,筆者通過播放“天宮一號”發射視頻,向學生介紹“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是中國首個自主研制的載人空間試驗平臺,是在2011年9月29日發射的,先后與“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完成了對接任務。然后向學生出示“天宮一號”的圖片,指導學生在課堂上完成模型制作。在制作“天宮一號”模型的過程中,很多學生對與航天相關的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這正是拓展講授課外知識的好時機,筆者牢牢抓住這一時機對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進行深入講解和拓展,如果學生還想要進一步了解得更多,筆者一方面給學生延伸學習的方向,一面向學生推薦一些網上的學習資源,讓學生回家以后上網搜索進行自主拓展學習。通過課外搜查資料和設計制作,學生不但習得了很多知識,而且會對祖國航天事業了解更多,在后續的交流中,每個學生都面帶微笑,侃侃而談,實踐證明,教材內容的適當延伸可以使學生收獲更多。

巧妙利用時事新聞等拓展教材內容,使教材變得“厚”起來,內容要與學生現實生活更接近,這就能夠使學生對教材產生親近感,從而更加積極地參與課外探究活動,這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操作能力。

四、活動延伸,勞有意義

勞動具有實用性,如果讓勞動的實用性及時得到延伸運用,那么學生學習勞動技能的興趣就會變得高漲起來。教室是學生在校學習的主要場所,但教師如果能把教室變成學生展現個人勞動技術素養的場所,讓課堂活動在教室里得到延伸,那么學生就會覺得自己所學的勞動本領是有意義的,就會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去學習更多的勞動技能。

《裝飾畫框》主要是教學生認識普通畫框的結構和45度角拼接的知識,學生在課堂上了解了操作規范,學會了制作畫框的方法以后,教師就讓學生學以致用,用自己掌握的知識裝飾教室。這就給了學生創造的天地,教室里四周墻上的展板比較多,因而可以張貼很多的內容,于是學生以四人為一小組,每組“承包”一件物品進行相應畫框的加工。比如用彩塑紙給日課表安裝畫框,普通的日課表立刻就變得生動起來了,有很強的立體感,窗子四周用衍紙加了畫框以后,讓人感覺就像生活在童話世界的城堡中,學生學習起來也變得分外有勁了,學習園地、書法展覽等板塊因為有了瓦楞紙、模板紙畫框的裝飾以后變得更加美麗了,普通的粉筆盒被加上彩色紙黏土浮雕的畫框以后,轉身變成了一個藝術品……當然,裝飾教室的時間都是放在課余,學生為了使自己小組制作的畫框能別出心裁,小組成員一起商量、畫草圖、讓老師提建議、再修改,最后共同協作給“承包區域”裝飾上畫框,教室在學生的裝飾下變得生機勃勃,精彩紛呈。裝飾教室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得到了啟發,他們把“裝飾畫框”的技能運用到了自己的家里,用紙黏土浮雕制作相框,然后把照片放進去,特別富有藝術感,給自己的涂鴉作品加上衍紙畫框掛在墻上,滿滿的立體感馬上呈現……

巧妙利用學習環境讓學生將學到的勞動技能為集體、為家庭服務,這樣的勞動不但鍛煉了學生的活動策劃能力、合作能力和動手能力,還讓學生在實踐中認識到:《勞動與技術》課是與生活密切聯系的,是十分富有意義的。

由于《勞動與技術》課一周只有一節,而且每冊教材的教學內容也比較少,對學生勞動技術素養的培養機會就相對少了一些,如果我們教師能夠以教材為本找準課外延伸的銜接點并巧加利用,那么就會發現,可供學生學習的課外資源是有很多的。因此,一定要多研究教材,多聯系生活,讓學生在緊密結合教材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和學習,從而不斷提高《勞動與技術》課教學的實效性。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通市鶴濤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