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科技大學首季度簽訂合同200余項,科技成果轉化經費破億元
作者:呂揚
發布時間:2023-04-04 18:40:10
開學僅一個月,西安科技大學就曬出了一份亮麗的成績單:首季度累計簽訂合同200余項,科技成果轉化經費破億元,較同期增長76%。這為學校實現年度科研經費的“連級跳”目標開啟了“順風局”。
“作為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具體行動,西安科技大學堅決貫徹省委、省政府部署,將科研工作落實落細作為重要抓手,聚焦‘三個年’活動,出真招、見實效,打好開年主動仗。”學校黨委書記蔣林說。
“交朋友”,為科研合作拓新開局
“高校要緊密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陜西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發揮自身優勢特色,加強校地、校企、校校之間的多維合作。這是我們職責所在、使命所在。”校長來興平說。
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請進來多聊一聊、談一談,來興平認為,廣謀發展的著力點在廣開新局,廣泛合作的立足點在廣交朋友,要充分發揮西安科技大學在能源、安全等領域的突出優勢,多找共同點、合作點。
起步就提速,后勁才更足。2023年開年以來,寒假期間的西安科技大學校領導也沒有閑著,校領導帶隊高頻次與中儲國能(陜西)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國能包頭能源有限責任公司、神東煤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陜西陜煤榆北煤業有限公司等合作企業座談,與湖南科技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等兄弟高校展開協同發展交流,為雙方進一步加強高質量的科研合作,共建高層次的聯合平臺,產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以及構建多元化的人才培養與交流機制,探索產學研合作新模式奠定堅實基礎。
剛開學,學校就簽訂科技成果轉化項目120余項,立項經費突破6800萬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3%,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實現了高質量發展開門紅。
近年來,西安科技大學在校地、校企合作機制構建上頻頻發力。以陜西省煤礦安全研究院揭牌為契機,依托政府支持、校企聯合,進一步聚焦“雙碳”目標、“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成立“榆林煤炭綠色安全高效開采與清潔利用研究院”,為榆林地區打造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高地。正在建設推動的省部共建西部富油煤綠色低碳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新疆“一帶一路”能源研究院,則將在以科技創新帶動地方及行業發展中持續發力。
2023年科研經費首季度以新紀錄開局,讓西安科技大學科研人員振奮不已,科技處處長翟小偉說:“積極對接政府需求、匹配地方產業、協同科教發展,讓學校的人才優勢、技術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有力的發展動能,促進科教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西安科技大學在鼓勵激發科研創新活力上將不斷發力。”
“變陣型”,為科研服務提質增效
緊扣科研工作的深化改革規律,錨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發展基點,近年來西安科技大學從頂層設計入手,多部門協同推進,在科研項目管理辦法、經費管理辦理、業績認定、職稱晉升、績效評價等方面相繼出臺一系列配套制度,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
突顯制度體系的“指揮棒”作用,促進科研工作提質增效。西安科技大學不斷優化制度建設和過程管理,激發科研主體的內生動力。學校管理體制機制的“變陣”,合理讓渡管理權力的同時,提高服務能力,有效減輕了科研人員的負擔,科技創新煥發新機。項目負責人負責制、經費包干制、國家基金專項管理辦法、學術成果獎勵辦法等相關政策落地,給科研人員吃上了資源支配的“活血丸”和權責明晰的“定心丸”,真正把“應不應做”的價值判斷和“能不能做”的技術判斷排好序、用得對。
安全學院王偉峰教授通過靈活的政策運用,創辦了陜西西科智安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于去年正式簽約入駐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目前,公司已擁有15項知識產權,12個產品獲得煤礦安全認證,2項價值500萬元的專利成功實現了技術落地。聚焦能源安全領域的“礦井膠帶火災監測預警與智能管控系統項目”則以成熟先進的技術,實現了礦井膠帶火災由被動治理向主動防控的根本轉變,預計將形成轉化收益10億元。談到企業負責人這個新身份,他深有體會:“學校通過積極的政策引導,讓老師的科研創新有了更多的落地機會,讓科技成果有了更通暢的轉化渠道。”
正是在這些“指揮棒”的調動下,西安科技大學的科研工作走上了項目、經費雙增長的快車道。近三年來,學校科研經費連年邁步子、上臺階,從2.3億元到3.8億元,增長率達65%。以國家基金為代表的重量級國家項目實現穩步增長,多個千萬級橫向項目簽約,百萬以上橫向項目從年均20余項增長到60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突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獲批,省部級以上獲獎數量顯著增長。
“入平臺”,為科研轉化賦能加速
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為加強產業孵化、成果轉化、驅動創新創業構筑了“蓄水池”。深度融入秦創原建設發展,主動引導科研人員徜徉其中,積極利用政策優勢開展創新創業,加快技術成果產業化步伐,促進形成“兩鏈”融合互動、融通發展的良性生態,始終是西安科技大學融入并服務地方經濟,強化自身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今年1月,陜西省科技廳2023年度陜西省秦創原“科學家+工程師”隊伍入選名單公布,西安科技大學“矸石充填綠色開采長距離輸送管道光纖監測技術‘科學家+工程師’隊伍”等18支科研團隊位列其中,目前,學校已經有28支科研團隊嵌入了秦創原觸發的“兩鏈”融合機制之中。
圍繞“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技術轉移專職人員崗位設置及職稱評定”“橫向節余經費出資入股”等三個方面的試點改革,西安科技大學為科研人員解決了成果權屬、轉化收益、程序支持等后顧之憂。
依托西安科技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國家重點學科和科技部“111”創新引智基地,學校的智慧安全與應急救援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成功入駐秦創原立體聯動孵化器,引進8個項目轉化孵化,11家公司完成進駐。此外,申請春種基金、入駐平臺窗口,西安科技大學已獲得春種基金投資金額1820萬元,引導科研人員在秦創原創辦企業23家,校企合作、成果轉化的實際效益正逐步釋放。
持續向好的成果轉化生態給予了學校科研人員放開手腳從實驗室走向大市場的膽氣。
西安科技大學秦創原引用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項目負責人王振平,依托人才項目機制進一步強化了與企業對接,加速成果轉化應用:“學校推廣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試點,為老師開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政策條件。學校鼓勵老師做實、做大、做強科研,讓有前景、高水平的成果盡快轉移轉化、產出效益。”落地秦創原一年多來,王振平瞄準“礦井一通三防智能管控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究”等方向,先后與陜西、內蒙古、山東等地企業達成8項合作協議,實現成果轉化4000余萬元。
來源:群眾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