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歷史悠久,光彩奪目,不僅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思想精華和文化血脈,更凝聚著民族情感及民族精神。節日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豐盈語文課堂有著重要的價值。下面,筆者對節日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與論述,以期對同仁有所幫助。

一、利用多媒體滲透節日文化

多媒體技術具有視聽交融、感染力強、聲情并茂及動靜交錯等特征,不僅能夠化抽象為具體,變枯燥為有趣,轉靜態為動態,為學生提供豐富、直觀的學習素材,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為了增添節日文化的趣味性,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呈現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以增強學生對節日文化的認知與了解。

在《牛郎織女》這篇課文中,作者運用生動、詳實的筆墨為我們講述了牛郎和織女之間感天動地的愛情故事。本文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感受牛郎、織女及老牛之間真摯動人的情感,及其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之情。除了這些明面上的內容,本文其實還暗藏了一個傳統節日——乞巧節。乞巧節又名七夕節、七姐節,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漢,鼎盛于宋代,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的傳統民間節日。對大多數學生來說,他們從來都沒有聽說過乞巧節,如果教師只是簡單講解,學生很難產生深刻的印象。因此,筆者利用多媒體呈現了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為學生播放了一段介紹乞巧節的來歷、重要習俗、典故、詩詞等內容的課件視頻,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通過生動、形象、直觀的視頻,對乞巧節這一傳統節日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認知。

二、通過對比培養認知能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國與國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西方文化這股浪潮也隨之涌入小學校園,在點滴之間改變著學生的認知。最顯著的變化就是每逢愚人節、圣誕節、萬圣節,學生都會互相贈送賀卡和糖果,還會互相捉弄,這些充分顯示出學生對西方節日文化的重視和在意。但對于我國的傳統節日,學生卻表現得相對淡漠。因此,重塑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認知勢在必行。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當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借助對比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理念,從而對傳統節日文化形成正確的認知。

《紅樓春趣》一文節選自古典名著《紅樓夢》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詞》,主要講述清明節前后寶玉、黛玉等人在大觀園放風箏的故事,這也是大觀園最后一次快樂而縱情的聚會。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清明節,筆者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每年4月份有哪些重要的節日嗎?”大多數學生說出了愚人節,只有很少一部分學生提到了清明節。從學生的表現可以看出,他們對西方節日文化更了解。聽了學生的回答,筆者靈機一動,將說出愚人節和說出清明節的學生分成兩個小組,并讓這兩個小組分別選出一個代表說一說它們的起源、重要習俗或其他有趣的知識。在這個環節中,選擇愚人節的學生可謂鴉雀無聲,除了捉弄人以外,他們實在不知道愚人節還有哪些文化習俗,更不知道愚人節的起源是什么。而選擇清明節的學生卻說出了很多答案:清明節,又稱踏青節、寒食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清明節既是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又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的節日,其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通過對比,學生發現原來我國的傳統節日比西方節日更有文化底蘊,他們的認知也隨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三、利用文本內容聯系傳統節日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為了更好地滲透傳統節日文化,教師還需要結合文本內容。因為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著豐富的節日元素,只是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更關心教學主體內容,對傳統節日文化顯得不夠重視,很少主動提及節日文化。事實上,如果教師可以認真備課,將文本知識和傳統節日文化及時地融合起來,不但可以拓展語文課堂,還可以拉近學生和傳統文化的距離,強化學生對節日文化的認知,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

《臘八粥》一文作者用嫻熟的筆法、細膩的筆調為讀者敘述了臘八節濃郁的民俗風情,課文猶如一張臘八風俗畫,充滿了生活的氣息。但大多數學生對“臘八粥”這種食物及臘八節一無所知,自然理解不了作者迫切喝粥的心情。筆者講授這篇課文時采取了兩種方法:一是在課前給學生布置一些預習作業,讓學生利用互聯網搜集一些與臘八節有關的資料,并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分享;二是利用自身生活經驗,給學生簡單講述臘八節的起源、習俗。此外,筆者還準備了一些做臘八粥的材料,帶了廚具在課堂上為學生演示如何制作臘八粥。通過這種方式,極大地加深了學生對臘八節的認知,激發了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興趣。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筆者立足文本內容,為學生發掘了很多蘊藏其中的節日元素,并在課堂上為學生進行了有效的普及,還為學生布置了相應的預習作業,加深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了解和認知,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

四、開展實踐活動體驗節日文化

學生長時間學習難免會產生枯燥之感,受教學條件等因素的限制,大多數教師不得不以講授為主,學生很難有實踐的機會,實踐能力也難以得到有效提升。為了更好地融入傳統節日文化,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開展了一些與傳統節日密切相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從中感受傳統節日文化的魅力。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詩人王建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前兩句描寫了月光皎潔、棲鴉不驚、露濕桂花等中秋獨特的夜景,后兩句用委婉的疑問語氣表達作者對月懷念友人的深沉感情。講授這首詩時,為了充分調動課堂教學氣氛,筆者在互動環節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過中秋節的,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特別高漲。教學結束后,筆者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以“中秋節”為主題制作一份手抄報,內容不限,可以是自己家過中秋節的習俗,也可以是從互聯網搜集的節日來源、習俗等,還可以畫一畫中秋節的場景。總之,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制作一張具有中秋節元素的手抄報。此外,在臨近中秋節之際,筆者還組織了一次包月餅親子活動,邀請家長來校與學生一起做月餅,這樣既拉近了親子關系,增進了家長和教師之間的友誼,又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了解。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將傳統節日文化講給學生聽,學生很難形成深刻的認知。如果教師能夠組織一些具有豐富節日元素的實踐活動,這樣學生就能從中了解節日文化,加深學習印象。

五、利用古詩詞拓展節日文化

古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古詩詞對學生了解中華傳統文化、提高自身知識儲備有著重要的意義。小學階段的古詩詞蘊藏著豐富的節日文化,如果教師能夠抓住這種契機,為學生充分挖掘其中所蘊含的節日文化,這樣不僅能夠豐盈語文課堂,還能夠彰顯古詩詞的魅力。

《寒食》是唐代詩人韓翃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作者以白描手法寫實,結構嚴謹,蘊含多重轉折,用筆含蓄,寓意深遠。詩中充溢著對皇城春色的陶醉和對盛世承平的歌詠,同時又暗含委婉的諷諫。在講授《寒食》這首詩時,筆者要求學生認真誦讀,初步了解古詩的內容。在之后的課堂互動環節,筆者發現大多數學生在解讀“寒食東風御柳斜”一句時存在很大的問題,學生對“寒食”兩個字理解得很不到位。為了突破這一教學難點,筆者從寒食節的起源、歷史典故、習俗、意義等方面,為學生普及了寒食節的相關知識。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通過課件為學生介紹了寒食節的典故:“相傳,晉文公流亡期間,晉國大夫介子推曾割股為他充饑。晉文公歸國為君侯,分封群臣,介子推不愿受賞,攜老母隱居于綿山。晉文公為逼介子推露面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和母親慘死山中。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晉文公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止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后相傳成俗,稱為‘寒食禁火’。”其實,寒食節的習俗很多,不僅有吃冷食、禁火,還有上墳、郊游、斗雞子、打毯、拔河等。此外,古人春祭原本都在寒食節,后來才改為清明節。

總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以傳統節日文化為切入點,通過各種途徑在日常教學中主動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為學生滲透傳統節日文化,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讓學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圍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作者單位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經濟開發區第一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