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小學語文統編版教材中,一至六年級12冊教科書古詩文選入數量大幅度增多。選文兼顧朝代,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代、元代、明代、清代,各個朝代都有。選文題材也增加到11個:山水田園、寫景詠物、憂國傷時、談禪說理、羈旅思鄉、邊塞征戰、贈友送別、愛情閨怨、生活雜感、詠史懷古、節令物候,這些變化無疑對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具有重大意義。目前,小學古詩教學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在:一是定位不清,教學搞“一刀切”,不管是日積月累的古詩教學,還是單元選文里的教學,很多教師會用統一的教學標準去對待,造成學生學得枯燥、艱難、晦澀。二是淡化感悟理解,誦讀占據課堂大部分的時間,很多教師認為古詩文教學就是讓學生讀會、背熟、默寫,從而造成了教學的淺表化,沒有深入內部,更談不上深層次理解了。三是固化流程,教學“千課一面”,面對意蘊不同、風格迥異的古詩文,教師一律采用解詩題、知詩人、理詩意、悟詩情這樣的固化流程來教學,勢必會把古詩教得生冷無趣。

古詩選文數量的增多,自然就產生了對整體認知策略的要求,教師需要關注詩與詩之間的聯系,詩與作者之間的聯系,不同詩之間的題材聯系、年代聯系、地域聯系、藝術特色聯系等。在教學古詩文時,教師的深化認知和藝術鑒賞都指向整體且深度的解讀。特別是高年級學生讀古詩,教師更要引導這部分學生有意識地與已學過的古詩作比較,以提高他們的古詩文鑒別和鑒賞水平?!按笳w”意識就是要求教師對入選課本的古詩詞,無論是寫作背景還是藝術風格,必須有整體性的認知,然后根據學情,在學生的整體感悟中,對優秀中華傳統文化達到深層次的傳承。本文將以統編版教材中蘇軾的詩作為例,對“大整體”意識進行闡述。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入選小學統編教材的古詩總量中,排名第一的是李白,有9首;第二的是蘇軾,有6首;第三的是王維、杜甫、白居易,各有5首。蘇軾詩作入選的是三(上)《贈劉景文》《飲湖上初晴后雨》、三(下)《惠崇春江晚景》、四(上)《題西林壁》、六(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六(下)《浣溪沙》。這些詩作有著簡潔明快的格調,富有畫面感,小學生容易理解、接受,也體現了蘇軾樂觀豪邁和執著超脫的情懷,以及清奇、含蓄、形象、曠達的藝術特色。

一、比喻清奇

唐朝的司空圖曾列出了24種寫作風格(《二十四詩品》),其中有“清奇”一品,解釋為“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滿竹,隔溪漁舟。神出古異,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氣之秋”。蘇軾的詩作就是繼承并發揚了唐朝浪漫主義詩風,擅長比喻的運用,并且用得廣,用得巧,既有深厚的生活基礎,又具備豐富的藝術聯想,筆墨揮灑自如,使讀者覺得新穎可喜,驚訝不已。

《飲湖上初晴后雨》是蘇軾描摹西湖美景的七絕,作于蘇軾杭州通判任上。此時蘇軾三十七歲,才思敏捷,這是他的“青春之作”,是歷代欣賞西湖、吟詠西湖、想象西湖的奇絕之筆。詩人以“西子”比“西湖”,賦予自然景物以豐饒的潤姿,用人們雖不曾一瞻風采,但已經通過長期歷史傳說、文人墨客描寫出的西施形象于人們想象之中。人們對西湖山水的體會,就仿佛到了一種無比純凈的境界,山色會聯想到西施烏黑、秀麗的眉,湖水會聯想到西施清澈、明亮的眸,那么嫵媚、那么青春、那么惹人憐惜。絕美山水與絕代佳人自然融合,讀起來別有情致,學生對這種獨樹一幟的比喻,感覺到溫婉清麗,有著意外之奇。毛澤東在杭州時曾經說:“這首詩把西湖之美寫盡了,后人難以企及?!?/p>

《贈劉景文》作于元祐五年,蘇軾第二次到杭州做官任知州時期?!昂杀M、菊殘”描繪出了秋末冬初的蕭瑟,衰颯至極,“已無”與“猶有”突出了傲霜斗寒的形象,孤高之態和貞亮之節,示人以凜不可犯的氣概。以平淡無奇之語言寫出乎意料之感受,從花到枝,從枝到果,在枯淡凄清的背景下突然出現炫目搖情的色彩,以“荷、菊”喻君子生不逢時,但希望朋友可以凌霜傲雪,不因年老而頹唐消沉。詩人比喻人到壯年,雖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為的黃金階段,勉勵朋友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用景移情,給人以生機勃發之感。

這兩首入選三年級的詩作,透過蘇軾的比喻,可見他的縱橫開闔,自然渾成,并與情趣、情感適意融合。

二、理趣含蓄

所謂“理趣”,是古人從詩歌創作中總結出的一個概念,是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結合,是情和理的統一。一首富有理趣的詩,是通過一定的現象揭示某種哲理,使讀者從中受到某種啟示。

《題西林壁》可謂家喻戶曉,它用最常見的漢字串聯起最普通的詞語,表達蘊含的道理,被千萬人傳誦??此埔谎劬湍芏脑?,但真正讀通、讀透徹,還需要破解時代的密碼。宋神宗元豐七年,蘇軾被貶黃州第五年。蘇軾雖被流放貶謫,但文壇上聲名顯赫,他在游歷廬山結束時,寫下這首小結之作。此詩第一、二句寫游山所見,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百態的廬山風景。第三、四句寫出感悟,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是因為人在山里,眼界受到局限。啟發讀者,只有跳出自我,超越自我,站到更廣闊、更高遠的地方,才能更好地認識自我,了解真相,洞察事物的全貌。詩的前兩句看到了山嶺連綿、峰巒環列、高低嵯峨,按說下面應該具體描繪,抒發賞心悅目、流連忘返的感情,然而詩人卻筆鋒一轉,就此議論,以游山觀景比喻為人處世。寄寓發人深思的理趣: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詩人喻中含理,理中有情,辭采閃爍,蘊含無窮意味。

結合蘇軾被貶黃州的經歷,這一時期他所作的詩詞,總在追問自己的人生,追問自己的價值。從“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保ā杜R江仙·夜歸臨皋》),政治斗爭、流放、貶謫,使得詩人厭倦現實,很想一走了之:“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痹凇恫匪阕印S州定慧院寓居作》中,作者寫道:“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直到在《定風波》中說:“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認定了人生的方向,無論天晴還是下雨,會堅定不移地向前走。廬山感悟就是蘇軾黃州五年時間里的人生反思和總結,對未來歲月的期待,為他之后更加達觀的態度開啟了新的里程。

劉勰說:“文之英蕤,有秀有隱。隱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文心雕龍·隱秀》)“隱”是含蓄,“重旨”指辭約而義豐。蘇軾的這首《題西林壁》就是建立在形象的比喻和真情實感的基礎之上,通過生動的藝術形象,發人深思,給人啟迪,幫助人對宇宙事物、對社會人生作更深入地認識和理解。

《飲湖上初晴后雨》中詩人通過比喻所蘊含的深婉情致,本文前面已有闡述,現我們再來看詩人是怎樣寓哲理于其中的。美麗的西湖風光,不管在艷陽高照的晴天,還是在山色空蒙的雨季,猶如美麗、端莊、疏雅、自然的西施姑娘一樣,無論是“淡妝”,還是“濃抹”,怎樣打扮都是漂亮的、合宜的。南宋有個詩人武衍說:“除卻淡妝濃抹句,更將何語比西湖?”蘇軾用西湖與西施的共同特征,表達自然、純凈的事物無需濾鏡與修飾。不止是西湖,其他的山川、溪流、湖泊也是如此。不止是“西子”,其他的姑娘也是這樣。越是美好的事物,越是“淡妝濃抹總相宜”。如果說蘇軾以“西子”比西湖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的話,那么,所蘊含的道理就是“寄妙理于豪放之外”,這句是蘇軾對吳道子的評價,同樣適用于蘇軾本人的詩歌。在比喻中蘊含深刻哲理,無不印證著蘇軾作為一代大詩人所具備的驚世奇才。

三、描摹形象

蘇軾在《書摩詰藍田煙雨圖》中有言:“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蓖蹙S將詩情與畫意交匯融合,而蘇軾在“象外之象、景中之景”達到了合而大美的藝術效果。《惠崇春江晚景》是蘇軾為北宋名僧惠崇所作《春江晚景》的題畫詩,他以細致、敏銳的感受畫出季節的變化,桃花初開、江水變暖、野鴨嬉戲、蘆芽短嫩。蘇軾因為頗具繪畫才能,更懂得賞畫,所以用簡單的文字,就勾勒出了動態的詩意。雖然是簡單的文字,但色彩感極強,竹子的青、桃花的紅、江水的綠,尤其是水的溫度是畫家無法畫出來的,蘇軾用“春江水暖鴨先知”這句經典之作,即刻讓畫作變得生動傳神、富有情趣?!昂t蒿滿地蘆芽短”,畫面里蘆葦的嫩芽、蔞蒿青綠一片,正是美好春光來臨之時。這三句都是畫中之景、眼見為實的。只有最后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時”是不可能存在畫中的,是詩人引發的感慨。蘇軾從蔞蒿滿地、蘆葦發芽中推測河豚欲上,用想象的虛境補充了畫面的實景,把無聲、靜止的畫面轉化成了靈動、有聲的影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下醉書》寫于宋神宗熙寧五年,蘇軾三十六歲,任杭州通判。熙寧五年前后,宰相王安石正在推行變法。蘇軾的革新主張與王安石有很大不同,彼此存在一些矛盾,這才來到杭州。詩題中的“望湖樓”是西湖邊的觀景小樓。熙寧五年六月二十七日這天,蘇軾在望湖樓喝醉了酒,一口氣寫下五首,這是其中一首。清代紀昀曾評價這首詩:“陰陽變化開合與恩情之間,氣雄語壯,人不能及也。”(紀昀評注《蘇文忠公詩集》),詩人先在船里,后在樓頭,將一幅“西湖驟雨圖”急劇的變化展現于讀者眼前。烏云翻滾,大雨突降,雨過天晴,水天一色。短短四行,二十八個字,隨筆揮灑,信手拈來,涵蓋了雨前、雨中、雨后的全過程?!昂谠啤迸c“白雨”是強烈的色彩對比,“翻墨”是烏云的動態,“跳珠”是雨點飛濺的動態,動詞前移使比喻靈活生動卻不著痕跡?!拔凑谏健笔求E雨才有的景象,“卷地風”說明雨過得快的原因,天氣由驟雨到晴朗轉變之快,描繪得神清氣爽,又有悠然不盡的情致,這種大開大合的筆墨與作者深厚的功力融為一體。

四、胸襟豁達

《浣溪沙》出現在六(下)“古詩詞誦讀”中,這闋小令是三月所寫,蘭溪在黃州東南,寫的是雨中的南方初春。詞的背景是子規鳴叫著的細雨蒙蒙。子規在古詩詞意象中,多半是杜宇泣血、哀傷不盡。蘇軾偏偏把它寫成一首愉快輕松的歌曲,蘭芽在山中茁壯成長,松林間的沙路被雨水沖刷得干干凈凈,在綿綿的細雨中,有杜鵑在清啼。蘇軾的通透豁達,是因為他置身于物外去體味事物,跨越了觸景傷情、因情傷景,到達王國維所說的“無我”的境界。所以杜宇的叫聲清亮,凄涼變成清爽?!靶輰装l唱黃雞”一句出自白居易《醉歌(示伎人商玲瓏)》,白居易表達紅顏易老,蘇軾卻勸說世人不要因為韶華已逝而變得心灰意冷,唱著“黃雞催曉”的悲傷調子。蘇軾的人生哲學是“老夫聊發少年狂”,依然可以“左牽黃右擎蒼”,為什么要唱悲傷的曲子?誰說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只要心不老,青春就能永駐,就無懼時間流逝。

林語堂曾經對蘇軾有過一段非常經典的評價,“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蘇軾之所以成為中國人的全民偶像,正是因為他這獨一份的清明豁達。他寫“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他寫“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薄叭松教幹嗡?,應似飛鴻踏雪泥?!彼麑憽叭碎g有味是清歡,此心安處是吾鄉”人生的不安困惑,在他的筆下都能被悄然治愈;心中的不解迷茫,在他的字間,都能被安放妥帖。

一篇篇古詩,看起來是獨立的存在,但從三年級到六年級整體融合看起來,通過前后聯系,一個立體的“蘇東坡”就站了起來。在教學中,如果形成“大整體”意識,就會把孤立的詩詞變成經典的心靈居所,挖掘作品的創作背景,理解、比較不同時期的不同詩篇有著共同的詩人氣質,對詩人的整體藝術風格會有深度的感悟。對于目前小學古詩詞教學中的“一刀切”、淡化文化感悟、固化流程等現象,教師要建立一種新的研究方式,給學生帶來不同的學詩環境,引領學生走進中華傳統文化的芳草地。

作者單位   陜西省咸陽市秦都區空壓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