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提質增效的探究
作者:余官嬌
發布時間:2023-04-04 10:22:40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雙減”政策推出后,對數學教學模式及方法提出了全新要求,即減輕學生的課后作業負擔,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
一、小學數學教學提質增效的必要性
數學作為學生學習的基礎科目,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學習和發展過程。為提升學生數學成績,許多家長在課后還為其安排了輔導,孩子所承受的學習壓力較大,這種情況長期持續下去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產生很多負面的影響。而“雙減”政策的出臺,就是為了緩解學生的課后作業及培優負擔,但在減少作業負擔的同時,要做到學生成績不下滑,并且能使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教師積極大膽地對教學模式及方法進行創新和優化,做到提質增效。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基本原則
(一)針對性強
在“雙減”背景下要達到提質增效的目的,教師首先就要做到提升教學的針對性。學生由于年齡小,知識儲備有限,且以形象思維為主,在理解數學課程中的幾何等知識時存在較大難度。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關注學生特點,保證所教的內容、方法等與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相契合,以使教學效果最優化。
(二)長遠規劃
要實現提質增效這一目標,需要教師進行長遠的規劃,明確不同階段的教學重難點。教師不能只關注學生當前的發展需要,或者只關注學生學科知識的掌握程度,教師還應當加強對學生學習質量及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要始終堅持將提質增效放在首位,努力做到讓學生“吃飽”“吃好”的同時,還不能“過量”。
(三)多元有趣
教師要擺脫傳統機械、枯燥的教學模式及方法,可以從學生興趣入手,創建高質量低負擔的課堂教學環境。根據小學生的性格特點,設計富有趣味性、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四)適當分層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產生不同的體驗和感受。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應多關注學生間的差異,采用分層教學法,確保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在數學課堂上有所收獲。
三、“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提質增效的策略
(一)做好教學準備工作,明確教學重難點
為了使小學數學提質增效,教師首先要在備課環節做好教學準備工作。如提前分析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方法等,同時還應對班級實際情況進行分析,準備好教案、說課稿、教具等。教師應充分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整合教學資源,積極學習有經驗教師的方法,做到取長補短,備課時不能只簡單考慮某一方面的問題,而應從整體出發,比如說面對一些突發性教學問題時應采取何種措施予以解決,靈活設計多元化的教學計劃,以保證課堂教學高質量實施。以《認識鐘表》為例,本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夠了解和認識鐘表的運行特點,并在生活中形成時間觀念。要想在課堂上順利落實教學目標,教師備課時除了常規教學內容設計之外,還應當設計專題訓練和課堂游戲,以便更好地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補充,使教學效果最優化。
(二)設置專題環節,靈活遷移課后任務
通過設置專題訓練、課堂作業等,將原本需要在課下完成的任務遷移到課堂,這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課后減負目的。教師結合作業內容,在課堂上設置不同類型的專題環節,讓學生在校內完成作業,切實將減負落到實處。以《混合運算》為例,教師教學這部分內容時,重點在于讓學生掌握簡單的加減乘除混合運算及含有小括號的運算等,提升學生運算能力的同時,教會學生運算法則。
(三)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發揮主體作用
在小學數學教學改革過程中,教師應多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切實提升教學效率及教學質量。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不能只滿足于自己的講解,還應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不斷豐富認知。在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時,教師要多為學生提供展現自己的平臺。比如可以嘗試在課堂上實施“小先生制”,每周讓2至3名學生輪流做一節課的“教師”。通過這類活動,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教師的艱辛,促使他們在以后能積極配合教師的工作。
(四)豐富教學內容,立足實踐拓展知識
小學數學教學顯然不能只圍繞教材展開,還應進行適當的延伸,以滿足學生多元化發展的需要。以《長方體與正方體》為例,教師可以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讓他們分析在生活中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應用,它們的良好運用幫助人們解決了哪些問題?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講一些數學家的故事,以豐富學生的數學文化知識。
對小學數學教師來說,要想達到“雙減”政策要求,實現提質增效目的,可以積極創新教學模式及方法,使學生從傳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探索,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 西安市經開第十一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