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語文統編教材從三年級開始編排文言文,旨在以學生較為熟悉的故事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對小學四年級學生文言文學習的要求是,初步接觸文言文,產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小學生剛接觸文言文時,在理解文言文字詞及文言文誦讀等方面存在著一些學習障礙,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找到符合小學生文言文學習的教學策略,達到深入淺出地講解文言文的程度,有助于小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愛上文言文學習。下面,筆者就以語文統編教材四年級下冊《文言文二則》中的《鐵杵成針》為例談談小學文言文的一些教學策略。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語文學習內容的難易決定著學生對新知的理解與接受程度。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中的文言文雖然字數不多,但是由于文言文的表現形式與現代文的差距比較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難度,難免會因此而產生畏難情緒。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文言文的學習特點創設情境,以更好地引領他們走進文言文世界。

《鐵杵成針》是講李白少年時代路遇老婆婆用鐵杵磨針而深受啟發開始發憤讀書的傳說,表達了只有堅持不懈勤奮學習才能取得成就的理念。學生都知道李白是唐代大詩人,而且學生讀過李白寫的很多詩篇,但是他們對李白怎么會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卻不太了解。在導入環節,教師先出示李白的畫像,讓學生背一背自己熟知的李白寫的《靜夜思》《望廬山瀑布》等,然后再出示課件介紹李白創作的詩篇及后人對他的一些評價,學生看完不由得對李白取得的成就嘖嘖稱贊。教師順勢引出話題:老師這里有一個關于李白小時候學習的動畫片,你們想不想看呢?在學生期待的目光中給他們播放動畫片《鐵杵磨針》。這個動畫片講的是李白小時候在山上讀書,因為貪玩而悄悄下山,在路過一條小溪時看到一位老婆婆在磨鐵杵,他就很好奇,問老婆婆為什么要磨一根鐵杵呢?這時可以把畫面定格讓學生先猜一猜老婆婆為什么要磨鐵杵?有些學生猜測可能是鐵杵生銹了,老婆婆要把鐵銹磨掉,有的學生猜測老婆婆要把鐵杵磨得細一點,有的學生猜測老婆婆要把鐵杵磨成一件藝術品……教師先不急于回答學生的猜測是對還是錯,而是繼續播放動畫片,當老婆婆說要把鐵杵磨成繡花針時,教師再次定格畫面,讓學生說說有什么疑問嗎?有些學生就很好奇:鐵杵那么硬,又那么粗,要磨成一根繡花針,那得磨到什么時候呀,老婆婆為什么要那么做呢……在學生的疑惑中教師說:“答案就在課文中,讓我們一起讀一讀吧?!?/p>

學生剛剛接觸文言文,如果直接給他們講解文言文與現代文的區別,那么無疑會給學生一種文言文高深難懂的印象,容易使他們產生畏難情緒,但是通過動畫片創設情境,學生能有身臨其境之感,跟著主人公好奇地發問、深思等,這能為學生文言文的學習創造有利的條件。

二、聚焦目標,整體感知課文

“備教材”就是要把握文言文特征,“備學生”就是要了解學生文言文知識的儲備情況,而既“備教材”又“備學生”,才能聚焦教學目標,正確定位課堂教學的起點和終點及各個教學環節。

由于文言文的許多詞語與現代的詞語說法區別較大,四年級的學生接觸的文言文又不多,因此教師在充分解讀教材后可以把教學目標定為理解課文意思。課堂上根據教學目標帶領學生學習文言文中的重點詞語?!惰F杵成針》中已經對“是”“方”兩個字的意思作了注釋,這兩個字在文中的意思和現代文中所表達的意思出入比較大,學生通過閱讀注釋就容易理解“過是溪”是“經過這條小溪的時候”的意思,“方磨鐵杵”是“正在磨一根鐵棒”的意思。根據文中對“感其意”“還卒業”的注釋,學生就容易明白李白被老婆婆的意志感動,最后沒有再逃學,而是安安心心地回到山上讀書完成自己的學業。課文中還有一些字詞的意思,教師可以提示學生通過回憶以前學過的內容或聯系上下文的意思進行理解,然后組織學生交流學習,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再一起合作解決。如“世傳”從字面上解釋就是世代流傳的意思,“棄去”的意思可以聯系上文的“未成”來理解,“未成”是指李白還沒有完成學業,從而可以推斷出李白不想再讀書了,想要離開讀書的地方。這樣學生就知道了“未成”“棄去”的意思跟現代文中的意思差不多,同樣“逢”和現在的意思也差不多,就是“碰到”的意思,“老媼”這個詞現在一般都不用了,可以讓學生聯系已學過的辛棄疾的“白發誰家翁媼”來理解?!皢栔笨梢宰寣W生聯系剛才所看的動畫片,就理解了這是李白在問老婆婆磨鐵杵的原因。

理解字詞以后,就消除了閱讀障礙,再讓學生通讀全文時,學生就能將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梳理得清清楚楚,很容易從整體感知故事內容,為后面的文本細讀進行了很好的鋪墊。

三、反復誦讀,領略古文魅力

誦讀是理解課文內容最好的辦法,文言文雖然字數不多,但是通過反復誦讀以后,學生才能深入其中,讀出文言文凝練雅致的韻味、情景交融的趣味和思想內涵的意味,進而感受到文言文巨大的魅力。

在《鐵杵成針》教學中,筆者就采用了多種方法引導學生的誦讀,使學生獲得了豐富的閱讀感受。在教學剛開始時筆者先進行范讀,讓學生初步感知朗讀的節奏和韻味,然后讓學生自由練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提醒學生在朗讀文言文時,除了要注意標點符號的停頓以外,還要注意句子中間的停頓,要順著句子的意思進行恰當的停頓,掃除字詞障礙后嘗試斷句。在學生理解課文意思后,為了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筆者播放了一段用古琴演奏的樂曲,引導學生模仿古人讀書時搖頭晃腦的樣子隨著音樂抑揚頓挫地朗讀課文,并告訴學生古人這樣朗讀實際上是在用身體的語言給文章劃分朗讀節奏,學生覺得這種讀書的方式很有趣,紛紛和筆者一起“搖頭晃腦”讀了起來。接著,筆者出示去掉標點的課文《鐵杵成針》,告訴學生原本的文言文是沒有標點的,讓學生再讀一讀沒有標點的課文《鐵杵成針》,學生因為有了先前的閱讀基礎,即使課文去掉標點以后,仍然能讀得很流利。最后筆者還出示了豎版的沒有標點的《鐵杵成針》一文,讓學生了解古時候版本的模樣,然后再試著讀一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以后,很多學生都能當堂把課文背誦出來了。

由于文言文內容不長,這有利于教師在課堂上帶領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以使學生更好地感悟課文深層的含義,這種與平時不同的誦讀方式給學生營造出了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學生興致勃勃地參與其中,隨著課文講授的推進,每一處學習目標都在誦讀中得到了落實。

四、補白課文,豐富故事情節

文言文的情節一般都比較完整,但因為字數不多,文言文中就留有很多空白之處,這就給學生帶來了豐富的想象空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挖掘這些“空白點”,把故事的前因后果想象得更加豐富,將短小精美的文言文用自己熟悉的語言形式表達出來,在不斷豐富故事情節的過程中進一步領會文言文中所蘊含的道理。

《鐵杵成針》有很多留白之處。據資料記載:李白“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币蚱渥杂茁斆?,所以被父親送到山上去讀書。李白在山上讀書時為什么要中途逃學呢?也許是因為他覺得讀書太單調了吧,畢竟小孩子天性愛玩,他可能只是想出去玩幾天。因此,可以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學習體會,想象李白在“謀劃”逃學時心里會想些什么。當他遇到磨鐵杵的老婆婆時會發出怎樣的疑問?老婆婆又會是怎樣回答的呢?請同桌的兩位學生分別扮演李白和老婆婆進行情景對話。如“李白”好奇地問:“‘老婆婆’,您磨鐵杵干什么用呀?”“老婆婆”說:“我把鐵杵磨細以后用來做繡花針。”“李白”請“老婆婆”把鐵杵給自己磨一下,他磨了好一會兒,磨得手都酸了,鐵杵才似乎被磨掉了一點點而已,“李白”驚訝地問:“把鐵杵磨成繡花針,那得磨多長時間呀?”“老婆婆”笑著說:“只要我堅持天天磨,鐵杵就會越來越細,最后肯定能磨成繡花針。”通過補充對話的方式,學生能把這個故事講得更生動了?!疤赘衅湟狻敝欣畎酌靼琢耸裁茨??通過剛才補充的對話,學生就容易歸納出李白明白的是:無論做什么事,只要天天做,時時練,就能把這件事做好。教師適時出示“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引導學生領會其中蘊含的“堅持不懈”的道理。李白“還卒業”的意思就是李白從老婆婆磨鐵杵這件事上聯想到了自己的讀書,他想老婆婆都能堅持磨鐵杵,自己也應該像她那樣有恒心、有毅力、有刻苦勤奮的好品格才行。于是他幡然醒悟而勵志勤學,終于成為唐代杰出的大詩人。

通過調動學生生活經驗,由學生對文言文的內容進行適當補白以后,課文的情節變得更加完善了,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而學生在補白的過程中,對課文所要揭示的道理進行了深入分析,理解得也更為深刻。

將文化的種子播進學生心田并無微不至地進行照料,學生的精神之花就會隨之而綻放。統編教材中選編的文言文成為小學生接觸我國古代優秀文化的起點,因此各位教師一定要深入鉆研教材,領會教材編寫意圖,對學生進行恰當而有效的文學啟蒙,讓文言文的巨大魅力浸潤童心,使學生在文言文的學習中陶冶情操,不斷提高個人文化素養。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金沙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