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要圍繞這個目標來設計,教師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教,學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學。凡是不利于實現這個目標的做法都要堅決改過來。”作為特殊教育學校,我們要堅決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把加強聾生思想道德教育作為新時代特殊教育的首要任務和重點工作抓實做好,把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貫穿于教育教學各個環節。

受聽力殘障及教育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部分聾生對自身、對社會的認知往往存在片面性。與普通學生相比,聾生的道德認知相對滯后,表現出自私自利、易沖動、固執、自卑感強等特點,且意志力薄弱,很難樹立遠大理想,容易受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甚至產生違法亂紀行為,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語文作為聾校主要課程,應該發揮學科優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方針,培養聾生良好的個性品質,健康的審美情趣,使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一、當前聾校語文課程德育現狀分析

(一)德育工作流于形式

每節語文課的教學內容不同,相應的德育目標也不同,如識字教學、語句教學、閱讀教學、寫作教學等。教師在講授語文基礎知識、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同時,還承擔著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任務。但在具體教學中,聾生因為聽力缺陷,在聽、說、讀、寫等方面存在很大困難。一個字的發音,需要教師反復地示范、練習、糾正、指導,一個詞語的意思,需要教師通過出示實物、圖片、演示、聯系實際等方法幫助理解。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為了讓聾生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教師經常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了教學中的德育目標,需要考核、檢查的內容就認真教,不考核或短期內無法考核的內容就不教,使得德育工作流于形式。

(二)德育內容與形式設計單一

聾校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雖然對德育目標提出了具體要求,但很少有教師對德育內容和形式進行專門設計,他們只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根據內容隨機進行,一些聾校語文教師喜歡在小結環節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如講授《桂林山水》一課時,教師在小結環節會教育聾生要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要熱愛大自然;講授《普羅米修斯》一課時,教師在小結環節會教育聾生要像普羅米修斯一樣做一個善良、無私、堅強、勇敢的人。這種教學方式看似緊扣教材內容,也對聾生進行了相應的思想道德教育,但效果微乎其微。聾生對“應該怎樣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為什么要做一個無私的人?做不到怎么辦?”等問題并沒有理解。

(三)降低德育要求

考慮到聾生的特殊性,部分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對培養聾生遵紀守法、自立自強、誠實守信、團結友愛的品質比較重視,但對聾生遠大理想的樹立、創新精神的培養等方面要求不高,甚至不做要求,致使部分聾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缺乏理想信念,不利于聾生良好道德品質的養成。

(四)課內與課外脫節

雖說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陣地,但并不是說教師只要抓住課堂教學就夠了。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保證教學質量,教師還要組織課前預習、課后復習鞏固、實踐訓練等,但教師考慮較多的是聾生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和鞏固,很少在課前預習、課后復習鞏固環節中考慮聾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問題。雖然很多德育知識在課堂上講授了,但聾生是否形成了正確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有沒有將所學落實到自己的日常行為習慣上,卻很少有教師會注意到這些,甚至有些聾生不按照所學德育要求去做,家長、教師也放任不管,導致知行合一的教學效果很難實現。

(五)聾生理解能力滯后

聾生受身體因素的影響,認知能力、理解能力比較滯后,他們在課文的學習、主題思想的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學完一篇課文,不清楚文章寫的是什么,不能深入、全面地理解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時甚至理解有誤。例如,在講授李白的《行路難》后,一名聾生多次找筆者談心:“老師,我覺得聾人太難了,我沒有辦法走出困境,我們的前途在哪里?”經過深入交流,筆者發現他對詩句“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感受很深,這簡直就是他學習、生活的真實寫照。但詩中“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體現的是詩人不甘消沉的心境,因為詩人是運用典故來表達的,他理解得比較淺顯,最后一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洋溢的自信、樂觀與昂揚,他覺得自己做不到。這本來是一首千百年來激勵人們樂觀自信、積極追求的優美詩篇,卻使他陷入深深的苦悶中。

二、語文教學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

(一)字詞教學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字詞是聾校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在字詞教學過程中,筆者按照漢字的構字法,通過字形分析,不僅使聾生感受到了漢字的博大精深,還幫助聾生識記了字詞。例如,在講授生字“信”時,筆者為聾生分析了字形:“人”和“言”組成“信”,如“寫信”“發信息”,就是寫出自己想說的話,“信用”就是要遵守自己說過的話,要說到做到。又如,在講授“幫助”一詞時,筆者問道:“你幫助過他人嗎?幫助他人后,你的感覺怎么樣?”讓聾生互相交流,說一說自己對“助人為樂”一詞的理解,從中感受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的重要作用。

(二)閱讀教學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聾校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總體目標中指出,聾生要初步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其中,情感體驗、感受能力均涉及道德情感方面的內容。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聾生形成正確的情感體驗,提高聾生的理解能力。

1.在閱讀中品味,在品味中閱讀

經典文學作品中都有著豐富的思想感情,這些感情往往是通過一些優美、生動的詞句體現的。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引導聾生誦讀、品味這些重點詞句,與作者進行深度對話,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從中接受思想熏陶。例如,在講授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詩歌《鄉愁》時,筆者先為聾生介紹了作者通過哪些意象把抽象的鄉愁寫得具體可感,再讓聾生找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四個意象,并思考這幾個意象的豐富內涵。聾生采用口語、手語相結合的方法,反復誦讀詩歌,通過數量詞、疊詞了解詩歌意象的生動形象、靈動優美,體會詩歌的意蘊美。聾生在這些意象營造的母子之情、夫妻之愛、生離死別、家國之戀的層層遞進中,感受到了作者深沉的思鄉之情和揮之不去的家國之戀,在閱讀中品味,在品味中閱讀,將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融入自己的血脈里。

2.分析人物形象,教育感染聾生

聾校語文教材中收錄了很多寫人記事的文章,塑造了古今中外、各行各業典型的人物形象,有為國家、為民族舍生取義的英雄;有在平凡崗位上無私奉獻、鞠躬盡瘁的模范;有關心疼愛孩子、吃苦耐勞的父親和母親;有知錯就改、樂于助人的平凡大眾;還有童話故事中很多體現真善美的具體形象……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緊緊抓住這些正面的人物形象,教育聾生學習他們的事跡,感悟他們的精神品質,明是非,知善惡,懂榮辱,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3.拓展背景資料,強化思想道德教育

語文教材選材廣泛,內容豐富,而聾生受學習能力、閱讀范圍等限制,對教材的背景資料往往了解不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適當補充一些背景知識,幫助聾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例如,在講授《中國石拱橋》一課時,筆者為聾生講述了作者茅以升立志建橋的故事。茅以升小時候看賽龍舟時,小橋被人群壓斷,死傷了好多人,他便發誓長大后要為人們造一座堅固的橋。這個故事極大地激發了聾生的責任感、使命感,調動了聾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如,在講授蘇軾的《定風波》時,筆者補充、講解了這首詞的寫作背景,聾生被蘇軾正視自己、不自怨自艾、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所感染,他們立志要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面對風雨,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4.在文章主旨中感悟德育

主旨是一篇文章的“靈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聾生領會文章表達的思想、觀點,從而引發思考,提高思想道德覺悟。例如,《貓》是現代作家鄭振鐸于1925年創作的一篇散文,文章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一家人與三只貓之間的故事。聾生通過學習,從中領悟了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凡事不能單憑印象主觀臆斷,要弄清事實;對人對事不存私心偏見,要寬容、仁愛,要同情弱小者。又如,《落花生》一文圍繞“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真實地記錄了作者小時候在一次家庭活動中所受到的教育。聾生通過學習,懂得了“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能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的道理。

5.巧用插圖滲透德育

視覺是聾生獲取信息最主要的途徑。教材中形象生動、色彩鮮艷的插圖,可以調動聾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聾生理解課文內容,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兩只小獅子》是一篇童話故事,在講授時,筆者讓聾生認真觀察課文插圖,直觀地了解兩只小獅子的不同生活態度:一只獅子勤奮努力、一只獅子整天懶洋洋地曬太陽,什么也不干。通過學習,聾生立志要勤奮學習生存本領,不能一直依靠父母生活。在講授古詩《憫農》時,筆者指導聾生認真觀察圖片上農夫的神態、動作,感受農夫勞作之苦,理解“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義,教育聾生要尊重勞動,珍惜糧食。

6.在課堂思辨中滲透德育

聾生因為身體原因,對語文教材中一些文章的內容、觀點有不同的認識,甚至不理解。俗話說,理不辯不明。此時,教師可以適時組織課堂辯論賽,給聾生搭建發表觀點的平臺,讓聾生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在辯論中找到正確答案。例如,《“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講述了巴迪八九歲時寫了第一首詩,母親說“精彩極了”,爸爸卻說“糟糕透了”,后來巴迪又寫了好多詩、小說、戲劇和電影劇本,每次母親都說“精彩極了”,父親都說“糟糕透了”。講授這篇課文時,為了讓聾生更好地體會巴迪面對媽媽的表揚、鼓勵,以及面對爸爸嚴厲指正的不同心理變化,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辯題:“同學們,在成長過程中,你們覺得是表揚鼓勵好,還是嚴厲指正好呢?”讓聾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展開激烈的辯論,了解巴迪媽媽、爸爸對同一首詩進行不同評價的原因和目的,明白父母的不同評價都有一個共同的出發點——愛,進而讓聾生深刻理解課文內容,理解父母、老師對自己的愛。

(三)語言交際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聾校語文教材中編寫了很多語言交際內容,如“說清楚想法和理由”“圍繞話題發表看法,不跑題”等,還有很多文明用語、交往禮儀等方面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筆者要求聾生在日常交往中使用文明用語,注意交往禮儀,說話語氣、語調、手語、表情、肢體語言等要符合交往場合,語言要得體,要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積極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做一個文明有禮的時代新人。

(四)寫作教學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聾生很多時候需要以書面方式與他人交流,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教師可以以寫話、作文教學為契機,及時發現聾生思想行為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困惑,有的放矢地對聾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特殊學校經常會有社會愛心人士來校奉獻愛心、資助學生,教師就可以組織聾生給愛心人士寫信,匯報自己的學習情況,表達感恩之情。日記、作文能夠反映聾生對身邊人、身邊事的看法和態度,體現他們的心路歷程、價值觀取向。教師批改點評時要及時肯定聾生的閃光點,指出他們的錯誤想法、做法,這樣不僅對聾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幫助,還能促使他們思想道德修養的提升。

(五)語文實踐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聾校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聾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途徑也應是理解、運用語言文字的語文實踐。實踐教學不僅能夠提升聾生的語文素養,還能夠對聾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寒假可以讓聾生以“春節”為主題,分小組上網查閱春節的由來,觀察、記錄家鄉春節的習俗,收集春聯、春節祝福語等,并在開學后進行交流。通過實踐,聾生不僅了解了中華傳統文化,感受了社會發展變化,還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講授《岳陽樓記》一文前,筆者讓聾生梳理所學知識,上網查找資料,感受仁人先賢的崇高品質和博大胸襟,從中接受精神洗禮和教育。

三、在聾校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原則

(一)趣味性原則

在聾校語文教學中,教師不能只干巴巴地講道理,也不能冷冰冰地提要求,而是要根據聾生的特點,通過圖片、視頻、情景表演、小組辯論等多種形式,調動聾生學習的積極性,讓聾生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道德教育。

(二)生活化原則

在聾校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從聾生的認知、理解、感悟、實踐等方面出發,制定合理的德育目標,不拔高,不講空話、套話。例如,在講授《升國旗》一課時,筆者根據學校每星期的升旗儀式流程,引導聾生面向國旗立正敬禮,讓聾生在莊嚴的升旗儀式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又如,在講授《小木船》一課時,筆者引導聾生思考如何正確處理同學、朋友之間的矛盾和糾紛,讓聾生在生活中踐行所學德育知識。

(三)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時刻關注聾生在課外、家庭、社會上的表現,及時發現他們思想、行為上存在的問題,有的放矢地對他們進行思想道德教育。

總之,教師要全面分析聾校語文教學中思想道德教育的現狀,立足問題,從聾生的特點出發,聯系聾生生活,積極創新教學方法,拓寬教學途徑,切實提高聾生的思想道德品質。

作者單位   陜西省咸陽市特殊教育學校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