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為充分發揮勞動教育的育人功能,華陰市教育科技局以勞動教育無縫嵌入課后服務、周末雙休勞動、寒暑假社會實踐活動為抓手,采取課上學習與課下實踐相結合、家庭勞動與學校勞動相結合、日常活動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方式,不斷創新勞動教育內容、方式和途徑,夯實了勞動教育的“基石”。

培育勞動觀念、厚植勞動底色,讓“勞動最美麗”的價值觀根植于學生內心

一是通過國旗下演講、勞動課、思政課、主題班會等途徑,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勞動,領悟勞動的價值意義,培養勤儉、奮斗、創新、吃苦的勞動精神。二是常態化開展勞模、“勞動能手”、“手藝人”等進校園宣傳宣講、傳授技能等。截至目前,已組織各級勞模、“勞動能手”深入學校開展宣講38次;“華陰老腔”藝人、剪紙藝人多次深入學校開展手藝傳承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勞動體驗、感受華陰民俗文化底蘊。三是組織開展了3期“我勞動、我快樂、我成長”勞動主題演講、征文比賽,評優樹模、培養典型、根植理念。四是通過“千名教師大家訪”、家長會和家長微信群等途徑進行廣泛宣傳勞動教育,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勞動教育觀,弘揚崇尚勞動的風尚,培植學生勞動之義和勞動之責。

豐富勞動形式、拓展勞動內容,讓“勞動我最愛”內生動力全面勃發

按照“育人性、生活性、實踐性、趣味性”原則,兼顧學校現狀,學生年齡結構,教師特點、特長等因素,以激發學習興趣為切入點,構建了“幼兒感知勞動、中小學綜合實踐性勞動和情感體驗勞動”為主要內容的勞動實踐課程體系。一是嵌入課后服務,實現互融互通。深挖勞動教育內涵,將與勞動教育有關的興趣小組、社團活動深度融合,激發學生勞動興趣,持續拓展“一體兩翼,五育融合、多元發展”的勞動教育模式。二是融入家庭教育,實現互融互補。以周末、傳統節日為契機,精心設置任務清單。持續開展“美食我來做”“衛生我來搞”“我是家長的小助手”等主題活動。三是納入社會實踐教育,實現育人多元化。創新勞動服務形式,積極組織學生組成“志愿者小分隊”,參與創衛、創文、義務植樹、進社區、進養老院等志愿服務活動,發揚華陰學子的勞動精神和志愿服務精神。

設置評價主體、完善評價體系,讓“勞動促成長”成為學生全面發展的“試金石”

全面深化勞動教育評價改革,通過評價引領勞動教育發展,讓學生在勞動體驗中轉變觀念、形成習慣、培育責任。華陰市教育科技局在培植勞動理念、豐富勞動形式、拓展勞動內容的基礎上,以學校、家庭、社會三個勞動基地為依托,構建了教師、家長和學生“三位一體”互動評價方式,評價過程做到有重點、講過程、看落實、重提升,注重育人成效,全面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同時,明晰細化學生校內勞動、家務勞動、社會實踐勞動的評價內容和考核標準,將學生參加勞動情況記入成長檔案,作為評先評優樹模的重要指標,促進學校全面發展勞動教育,家庭重視勞動教育,學生積極參與勞動教育。

 

編輯:孫小雅(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