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教師應從學生興趣的激發入手,為學生組織豐富多彩的讀寫活動,使其積極地參與到讀寫活動中,從而實現學生語文應用能力的有效培養。”習作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同時也是一個難點。“老師怕教作文,學生怕寫作文”已經成了一種普遍現象。三年級學生剛剛接觸寫作,面對這一新的領域,他們的眼里更多的是迷茫。寫什么,怎么寫,為什么寫……這些問題,無疑讓學生陷入困惑。學生明明對生活進行了觀察,積累了素材,可就是不知該如何下手。針對這一現狀,語文教師要從統編版教材入手,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對每篇課文圍繞一個寫作點位,讀中促寫,寫中促讀,達到讀寫的有機融合。

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讓學生“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 ”,指導學生“能從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進行縮寫;能根據文章的內在聯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進行擴寫、續寫;能變換文章的文體或表達方式,進行改寫”。課標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告訴我們,要好好利用教材資源為作文教學服務,讓學生將閱讀教學中學到的知識與方法及時地遷移和運用到習作中去。

本學期的學習是根據單元主題先了解習作內容,然后根據課文內容學習單元習作方法,從而在單元習作中進行運用。本著“一課一得”的理念,層層遞進,逐步落實單元語文要素。課堂上,教師要有方向、有質量地引導學生寫話,無疑減輕了學生課后作業中練筆的難度,使其在模仿中有所收獲。

比如,在學習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時,我們發現習作主題是“這兒真美”。這是一篇寫景作文,美麗的景色那么多,到底怎樣才能寫出與眾不同的美呢?當我們學習課文《美麗的小興安嶺》時,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作者的寫作特點——按照時間(春夏秋冬)的順序進行描寫,從而讓學生知道寫景要想寫得好,就要有順序,還要抓住景物不同時間的不同特點。緊接著,在學習《海濱小城》這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中心句,明白如何圍繞一個意思寫。同樣,引申到課堂小練筆上,學生也要學會抓住一個特點具體展開描寫。最后,在講授《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時,教師引導學生深層次地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和有特色的景物進行描寫。學習本單元后,我們共完成練筆四次,如《美麗的經開一小》《古城西安》……這些都可以幫助學生在單元習作中有順序、有方法地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寫作,從而減輕了學生課后習作的壓力,提高了學習效率。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從課文中豐富的語匯入手,將課文中積累到的詞語及時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材料。我們知道,閱讀與寫作是不分家的,由閱讀去感受寫作的方法,由寫作去輸出整理閱讀中學習到的字詞句。因此,在閱讀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對課文的字詞句進行圈點勾畫,用學生勾畫的詞語再進行造句和寫作訓練,不知不覺中,我們的課堂效率提升了,學生對課后作業也不再有負擔了。以習作單元《搭船的鳥》為例,本篇文章在描寫翠鳥時,抓住了它顏色鮮艷的特點。課前,學生以預習的方式自主進行學習,圈出了很多積累到的詞語。課中,教師指導學生拓展有關顏色的詞語,并進行造句說話練習。課后,教師引導學生將積累到的不同顏色的詞語運用到寫動植物的小練筆中。有了課堂中高效的指導,課下的學習任務就能輕而易舉實現了。

我們在教授第四單元《猜測與想象》時,結合單元習作要求和“讀寫結合”的方法,做到每篇課文教授結束后,學生都要完成一次續編故事的小練筆。比如《總也到不了的老屋》,老屋真會倒下嗎?還會遇到誰呢?《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還會遇到誰呢?又會發生什么?一學期下來,我們針對課文內容拓展了20余篇,不論是小練筆還是大作文,學生都善于表達,樂于表達,寫出的作品也令人欣慰。

讀寫結合,減負高效。課前,積累語言;課中,豐富語言;課后,運用語言。讓閱讀的積累和語言的運用完美結合,從而落實讀寫結合的學習目標。不論是課堂練筆還是課下習作,學生都樂在其中,這看似難以征服的寫作難題,已然變成了學生播撒智慧的搖籃!

作者單位   西安經開第一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