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質量文化引領構建高職教育核心文化價值體系
作者:袁 力 周 澤 王繼轅
發布時間:2023-04-03 11:12:44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近年來,隨著國家職教改革的不斷深化,構建具有高職教育特色的核心文化價值體系,提升職教文化“軟實力”,助力學校長期穩定發展,已成為當前高職院校在激烈競爭環境中求生存﹑謀求發展所關注的重要課題。本文在明確了以質量文化構建高職教育核心文化現實意義的基礎上,深入分析高職院校質量文化建設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探索了高職院校以質量文化構建核心文化價值體系的實踐路徑,以期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質量文化 高職教育 核心文化價值體系
課題:本文系2021年陜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以質量文化構建高職教育核心文化價值體系的研究與實踐》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1GY008)。
引 言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總體要求與目標中提出,職業教育要在5—10年內實現由追求規模擴張向提高質量轉變。這表明,追求內涵式發展,使辦學質量得到整體改善已成為職業院校的發展關鍵。因此,高職院校要把握目前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歷史性機遇,結合辦學實際,從加強質量文化建設入手,選擇正確的質量文化建設路徑,在全體師生中全面樹立質量文化的價值理念,全面實施質量管理,構建高職教育核心文化價值體系,推進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以質量文化構建高職教育核心文化的現實意義
1.核心文化建設是高職院校生存發展的內在要求
內涵式發展是一種以優化結構、提高質量效益、提升整體實力為重點,以事物的內部因素和資源作為動力的發展模式。通過精準施策,培育優良的校園文化是高職院校內涵式發展的重要基石。其中,核心文化在校園文化中占據核心影響力的地位,對高職院校的改革創新起到極為重要的思想引領功效,對高職院校的長期穩定發展起到關鍵作用,也是持續激勵師生的重要精神財富。因而,核心文化建設成為高職院校本身生存與發展的必然要求。
2.質量文化建設是高職院校育人質量提升的重要途徑
沒有質量作為保證的數量,只能是表面的繁榮;沒有質量作為支撐的發展,只能是一種“粗放式”發展。在我國追求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大環境下,產業結構轉型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比較旺盛。據有關統計分析,當前我國技能型人才總空缺達1.65億,人才供求矛盾凸顯。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渠道,高職教育是解決現階段就業問題和高技能人才供求結構性矛盾的有效途徑。面對新的發展形勢、新的歷史機遇和困難挑戰,高職教育更需要依靠質量文化,以這種超越技術手段的方式謀求發展。
3.質量文化是高職院校謀求長遠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質量文化是與學校教育質量或人才培養質量相關的習慣、信念和行為模式,包括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為,學生的學習態度、行為,管理人員的思維角度和工作方式等,是全員自覺遵守的價值標準、基本理念、行為規范和最高目標,充分體現了學校的教育品質和人才培養品質。高職教育與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的聯系最為緊密,企業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最為緊迫,對育人質量的反饋也最直接。高職院校要不斷深化產教融合發展,將企業文化、工匠精神、勞動精神等有機融入人才培養中,融入學校的核心文化價值體系中,在高職院校“雙元”育人培養模式下,形成具有職教特色的質量文化體系。
高職院校質量文化建設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質量文化的概念來源于企業管理領域,2015年教育部發布通知,要求職業院校建立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質量文化建設自此以點帶面、自上而下地在全國職業院校開展。質量文化因其所具備的“文化引擎”作用受到研究者的關注,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規模,但關于構建高職院校質量文化體系方面的理論研究很少,目前還沒有成熟規范、成體系的實踐案例可供借鑒和參考,且存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
1.高職院校質量文化意識普遍不強
近年來,隨著職教改革的推進,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可度逐步提升,高職院校辦學規模迎來急劇擴張期。據統計,我國當前超過1萬名在校生的高職院校有276所,超過2萬名的有10所,占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面對快速增長的學生數量,許多高職院校由于辦學時間短、辦學基礎薄弱、優秀師資緊張,同時,又受傳統思維方式和教育教學模式的影響,對激烈競爭環境下育人質量提升的緊迫性認識程度不高,對教學質量提升采取漠視的態度。部分高職院校對于提高質量缺乏系統的思考和科學的指導,僅在人才培養的具體實施環節中以引導、要求、命令等方式來提升師生的質量意識,“無暇”站在文化的高度,從頂層設計上進行全面謀劃。
2.高職院校質量文化體系尚不成熟
當前,高職院校的質量文化體系尚不成熟。構建質量文化體系是一個長期性、系統性的工程,需要頂層設計、全員參與,應結合職業教育及高職院校自身特點,形成特色鮮明且科學有效的質量文化體系。要想形成全校上下的文化共識,成為成熟的質量文化體系,需要高職院校在堅持執行質量體系標準的前提下,重視質量文化建設,并將其擺在重要位置持續推動,引導學校管理者、教師和學生共同將人才培養的核心價值理念與個人的價值觀及社會準則相融合,使質量意識與質量責任內化于心,并上升到文化自覺的高度。
3.質量文化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途徑尚不清晰
高職院校的質量文化包括學校的價值觀念、管理制度、教學設施、育人環境、教學氛圍等,涵蓋了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以往關于質量文化的研究和實踐,要么過于籠統或面面俱到,實際操作困難、效果不理想;要么片面地從某個單一角度進行研究,難以形成合力。質量文化建設是一個長期的系統性工程,涉及學校工作的各個層面,應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多途徑多方式地進行構建,逐步形成師生所認同和共同遵守的基本信念、價值標準、業務技能,以及群體意識、行為規范和精神風貌。
高職院校以質量文化構建核心文化價值體系的實踐路徑
本文認為,高職院校應立足精神、制度、行為、物質四個層面,從質量文化頂層設計、質量監督管理制度、質量理念認識提升、質量文化環境建設等多個角度開展研究實踐,建設符合現代職業教育特點的、具有鮮明高職教育特色的質量文化體系,為實現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內在動力和文化支撐。
1.質量精神文化層面
聚焦崇德向善,對師生的行為引導應從外部規范上升到文化自覺的高度,使質量意識與質量責任內化于心。在人才培養中要突出教育教學質量理念,使師生堅持質量價值觀、質量道德觀,激發內生動力,引導全員追求卓越。
(1)凝聚師生的質量共識
通過調查研究、主題講座、專題研討、系列宣講等形式,在全校上下對質量文化進行廣泛深入探討,加強對質量理念、質量目標建設、質量價值觀、質量標準等內容的梳理和歸納,凝聚師生質量強校、質量興校的共識,激發師生全員參與質量文化建設的內生動力,為培養高質量人才提供思想保證。同時,充分發揮校園各媒體平臺宣傳陣地的主渠道作用,加大對質量文化的宣傳力度,樹立踐行質量文化的標兵模范,營造全院師生齊心協力推進質量文化建設的濃厚氛圍。
(2)培育師生的法制精神
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嚴格遵循國家各項法律、法規,高職院校要以多種形式在全校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特別是加強對新頒布的職業教育法的學習領悟,組織師生深刻理解和認識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新政策、新理念、新要求,逐步形成完善的依法治校、依法治學格局。同時,每年要組織“法制教育宣傳月”活動,開展系列普法、學法活動,引導師生養成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
(3)塑造師生的質量品格
本著“以史為鑒、承前啟后、開拓創新”的思路,高職院校應充分挖掘學校辦學歷史中一脈相承的文化資源的內涵,深入挖掘校史、校友資源中的質量因素,不斷豐富凸顯質量內涵和“匠心育人”的教育思想、辦學理念,充實校訓、校風、校歌等學校的精神理念體系。在教育教學中,應將行業企業質量品質意識與大國工匠精神結合起來,以品質精神武裝師生頭腦,使師生樹立共同的質量品質信念,以質量品格打造品質精神文化。
2.質量制度文化層面
高職院校應聚焦嚴謹規范,緊扣學校層面、專業層面、課程層面、教師層面與學生層面的質量目標,通過定期的“廢改立”,建立完善的,能夠保障學校有序運轉的內部組織管理制度、激發教師潛能的人事管理制度、面向人才培養的教學管理制度、引導學生成長發展的學生管理制度、高效節約的財務資產使用制度等,發揮學校總體質量的導向作用,以制度服務學生成才、服務教師成長、服務學校發展,形成對師生質量行為產生約束性影響的制度文化,促使師生朝著質量目標持續努力。
(1)加快現代大學制度建設
受客觀因素的影響,高職院校相較于普通本科院校,在建立現代大學制度上進展緩慢。理順學校與政府、社會之間的關系,規范內部治理結構,完善、落實高校“一章八制”是構建現代大學制度的重要基礎。高職院校要把激勵機制、管理機制、規范機制放在制度建設的首位,不斷健全各項制度和措施,提倡開放性、民主性、公開性的制度制訂模式,重視專家、教授在管理中的決策咨詢作用。同時,要加強對制度的宣傳學習,加大對制度執行的監督檢查力度,使質量制度成為師生行為的真正標尺。
(2)引入企業質量體系標準
一方面,要學習借鑒企業質量標準系統,修訂各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完善課程標準,建立與企業崗位標準相適應、與行業職業標準相銜接的課程內容,從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對接的角度,積極引導教師在技術服務、社會培訓等方面進行實踐鍛煉。另一方面,引入企業IS09001等質量管理體系,按照企業質量管理方法編寫與教學、管理相關工作的程序文件和各崗位責任書,明晰工作程序、職責權限,確保各環節工作能夠精準高效開展,促進教學管理水平不斷提升。特別注意的是,企業質量體系標準的引入需結合學校辦學實際和特點進行取舍或創新,簡單粗暴地采用可能會適得其反。同時,標準的引入應與教師分配機制和學生評價機制相匹配、互促進。
(3)構建質量文化評價機制
制訂相應的質量文化評價機制有利于檢驗、反饋質量文化建設成效,形成“整改—提升—再整改—再提升”的良性閉環。結合高職教育的特點,本文認為,質量文化評價的主體主要包括學校管理者、教師、學生、企業。一是學校管理者應結合教師的教學能力水平、職稱、競賽、年度考核等指標對其進行全面系統的評價;二是教師對學生開展基于量化考核的綜合素質能力評價;三是學生對各質量目標完成情況進行互相評價和自我評價;四是企業對學生實踐實習、就業、知識技能等方面的情況進行全面評價。
3.質量行為文化層面
高職院校要聚焦勵志自強,加強教風、學風、工作作風的“三風”建設,引導師生將學校的質量價值觀落實到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引領師生把個人發展目標同學校的發展戰略有機結合,強化師生的主人翁意識,提升榮辱與共的使命感。學校應樹立典型,示范引領,形成保質創優的質量文化氛圍,促進師生全面發展。
(1)打造高效課堂教學
優化教學環節,以提升教學質量為目標,將職業院校教師教學能力大賽、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等賽事的標準深度融入“三教”改革,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從內容設計、學情分析、策略運用、效果評價等多個維度實施課堂教學,并創新運用大數據、虛擬現實技術(VR)、增強現實技術(AR)、人工智能等先進的信息技術,提升教師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構建“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生態,培育學生的職業精神、職業素養。
(2)塑造第二課堂活動品牌
梳理校外德育主題活動、綜合實踐活動、特長發展活動、實踐體驗活動等,融通校內外兩個課堂,組織開展特色鮮明、參與面廣,且具有職教特色、深受學生喜愛的文化、體育、藝術、科技活動;宣傳展示行業、企業、校園中的先進典型事跡和形象,培育和傳承好工匠精神;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教學,打造崇尚知識、崇尚讀書、崇尚真善美的書香校園。
(3)強化師德師風建設
認真落實《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完善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修訂師德考核評價制度,將師德表現作為選拔任用、職稱評聘、職務晉升的先置要求,并實行“一票否決制”。學校可舉辦“最美人物”“師德模范”“質量標兵”等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的評選表彰活動。同時,要嚴查師德失職、學術不端的行為,促進教職員工自尊自律,做好表率,以優良教風帶動優良校風和學風的形成。
(4)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進”活動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人才培養目標、專業建設、課程建設等有機結合,開展豐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活動,建立大思政格局,形成立體高效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和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體系。堅持開展假期社會實踐調查、“四進社區”“三下鄉”、大學生服務邊遠貧困地區、青年志愿者服務等活動,引導學生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增知識、長才干、練能力、做奉獻、展風采。
4.質量物質文化層面
高職院校要聚焦創新融合,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專業結構特點,挖掘校內一切有形的質量文化元素,將其賦予質量文化內涵。在軟硬件建設中,學校應在保障教育教學有效開展的基礎上,借鑒公認的現代企業管理“CIS”模式,抓好校園環境建設,以及體現學校質量意識的平臺建設,構建學校特有的質量文化環境。
(1)加強信息平臺建設
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應進一步搭建功能完善、信息互融互通的行政辦公、教學科研、學生管理、財務管理、招生就業等各類信息化平臺,不斷提升工作效率。同時,要結合質量管理要求,建設教學質量監控系統和智慧教室,構建基于大數據的教育治理體系,搭建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的教育教學服務體系,為教育教學質量提升保駕護航。
(2)加強實訓基地建設
當前,許多高職院校因辦學規模持續擴大、辦學經費不足的原因,導致校內實踐教學資源和技術技能型師資短缺,嚴重影響和制約著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的提高。一方面,高職院校要積極爭取資金支持,按照國家專業標準、教學標準建設校內實訓設施。另一方面,在產教融合的大背景下,高職院校要積極和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充分利用企業的硬件設備和能工巧匠,按照企業質量標準組織真實環境的實訓實習,培養“適銷對路”的技術技能人才。
(3)統籌人文景觀建設
高職院校應統籌人文景觀建設,打造與校園環境相協調又布局合理的文化墻、主題雕塑、文化櫥窗、文化石刻等人文景觀。結合學校所處地域的人文歷史特點、職教文化特色和質量文化目標,對校園文化景觀進行統籌規劃、精心設計,打造育人功能突出的特色景觀、主題廣場、藝術長廊、文化雕塑等,使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對于辦公區域、師生活動區域、教學區域等可打造突出特色的部門文化、院部文化、專業文化、班級文化、公寓文化等,提高廣大師生對校園優質育人環境的認同感。
(4)建立學校形象識別系統
通過設立規范化的校園標識牌、指示牌、宣傳牌、廣告牌、文化櫥窗、LED屏等校園形象識別系統(VI),將學校的形象標志與“一訓三風”意識、校風、辦學理念等相結合,引導師生統一、規范、認真使用,使整個校園環境充分發揮育人功能,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師生對職業教育的認同感,并成為質量文化的自覺踐行者。
結 語
質量文化是高職教育核心文化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職院校提高育人質量、謀求長遠發展的基礎和支撐。高職院校要進一步挖掘學校的質量精神積淀和質量文化底蘊,立足辦學定位,融通校企質量文化,引領廣大師生樹立質量主體意識,將質量文化內涵滲透到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引導廣大師生樹立質量主體意識,樹立全員質量文化觀,促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構建符合現代職業教育要求,具有高職院校特色的現代質量文化體系,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做出應有貢獻。
參考文獻:
[1]李曉靜.高質量發展背景下職業院校德技并修育人的困境與出路[J].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21,20(5):60-64.
[2]樊麗娜、柳海民.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生成邏輯、價值與行動路向[J].高教發展與評估,2021,37(5):1-9+17+121.
[3]傅根生、唐娥.高校質量文化研究:問題與思考[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期刊,2009(11):15-18.
[4]張玉鵬、姜東亮.新時代高職院校質量文化建設路徑探析[J].北京經濟管理職業學院學報,2020,35(4):65-71+78.
[5]王民鋼.高職院校開展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的必要性分析[J].決策探索,2020(7):83-84.
[6]孟慶敏.基于ISO9000族標準的高校科研質量文化建設研究[J].價值工程,2012(26):247-248.
[7]周一敏.高職院校質量文化建設的思考——以河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32(1):23-27.
[8]張普禮,王曉江,梁熠葆.高職院校校外實習基地建設與管理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0(36):172-173.
(袁力、周澤、王繼轅:漢中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