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通專結合的“六位一體”文化育警模式構建與實踐
——以陜西警官職業學院為例
作者:張榮靖
發布時間:2023-04-03 11:10:35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為適應新時代公安工作的要求,全面貫徹全國教育大會、全國公安工作會議精神和新時代公安工作總要求,陜西警官職業學院結合公安人才培養實際,堅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立德樹人的育人理念,積極探索公安院校人文素養培養模式,初步形成“以德鑄魂、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以研促教、以賽驗練、以培助考”的“六位一體”文化育警培養模式,不僅豐富了公安院校人才培養模式,還對推動新時代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人才培養 公安院校 文化育警 校園文化
課題:陜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陜西高職院校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現狀與構建研究”成果(課題編號:SGH21Y0530)。陜西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2022年度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新文科背景下高校人文類通識課混合式教學優化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22SZX244)。
引 言
公安教育作為黨和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法治精神塑造、公安人才培養、犯罪治理研究等重任,在公安工作中處于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地位。公安院校是培育黨和人民忠誠衛士的搖籃,要把思想政治理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面對當前嚴峻復雜的形勢,公安院校如何順應時代要求,培養出能打善戰、高素質的應用型、實戰型人才是一個時代命題。這就要求公安院校不僅要不斷完善“教、學、練、戰”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學生的警務實戰能力、學習能力等硬實力,還需要積極探索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身心素養等文化育警的軟實力。公安院校應堅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立德樹人的育人理念,不斷探索新時代公安院校人才培養新模式,使學生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主動傳承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人民公安事業可靠的接班人。
新時代對公安人才的新要求
2015年2月,中共中央審議通過的《關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框架意見》特別強調:“執法干警必須要有足夠的文化支撐和較高的文化素養”。2017年5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公安工作提出了“對黨忠誠、服務人民、執法公正、紀律嚴明”的總要求。這也是新時代公安人才培養的總目標、總遵循。2019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公安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從政治上建設和掌握公安機關,引導全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教育全警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1.新時代對復合型公安人才的要求
新時代公安工作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努力工作,堅決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使命任務。時代和職能都對新時代的公安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從公安的職業定位來看,新時期公安工作的內容已經向親民的社區化方向發展,公安崗位的服務意識被強調。從社會對公安職業的認可程度來看,警察應兼具“俠骨”和“柔情”。從個人的發展空間來看,又專又博的“T型”人才更有利于個人成長。新時期公安人才的培養,除了突出“職業化”這一專業特質,更應將精力轉向人才的培養。
2.公安素養的內在聯系
黨對新時代公安工作的要求是“對黨忠誠、服務人民、執法公正、紀律嚴明”,公安人才的培養要以此為準繩,滲透“忠誠、英雄、法治、廉潔”的文化基因,著力鍛造一支有鐵一般的理想信念、鐵一般的責任擔當、鐵一般的過硬本領、鐵一般的紀律作風的公安鐵軍。政治素質是各項素質的靈魂所系,政治過硬是對公安隊伍的基本要求。人文教育可以將對真善美的追求融入豐富的藝術形象之中,通過愛國主義和傳統忠義思想的滲透,讓學生懂得忠于職守的使命與意義,看到信仰的力量。業務素質是警務人才的核心能力,也是立身之本。業務上的創新與突破離不開人文學科逆向思維方式的運用,如嘗試從不同視角切入要害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心理素質是警務能力的保障。人文教育強調“共情”,即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的處境,感受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學生具備了共情能力會更有利于和他人溝通,也有助于以后工作的開展。而文化素質是警務能力的基礎要素,是提高民警綜合素質的前提。由此可見,人文教育可以逐漸轉化為較為穩定、內在的基本品質,會影響個人的適應能力和職業發展。新時代公安人才各方面的素質需求,都與人文教育密不可分。
當前職業院校人文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職業院校人文教育普遍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雖然對政治素養和人文素養的培養都比較關注,但依然存在以下不足。
1.教育理念陳舊,學校重視不夠
以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為目標的職業院校,一般奉行實用主義,以社會需求為目標,以崗位技術要求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培養方案,以提高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為核心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基礎理論教學以“必需”“夠用”為度,這一導向容易忽視素質教育的作用與培養,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此外,多數學校的人文素質通識課和專業課之間缺少必要的溝通和合作,教師對專業知識和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重視不夠、了解不多,習慣以自我為主體,無法形成優勢互補、融通共贏的效果。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這是繼2019年3月29日教育部印發《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之后,再次以黨中央和國務院的名義對美育工作提出要求,彰顯了黨中央和國務院對體育、美育工作的高度重視。對此,各職業院校應加大對體育、美育工作的重視,重視人文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課程設置單一,學時難以保證
在大多數職業院校,大學語文、大學英語、體育等課程承包了人文教育的主要任務,成為人文教育的“三套馬車”,而藝術教育、勞動教育、心理教育等沒有得到很好落實。雖然這三門課程都具備人文內涵,但課程設置多為中學課程的延續,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不能滿足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需求??v然有的學校開設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鑒賞、經典導讀等選修課程,但總體覆蓋面較窄,課程設置不能與時俱進,且往往只安排18或者36個學時,致使教師難以展開深入教學,有“應景”之嫌。
3.教學方法老套,效果不夠理想
職業院校會為重點專業建設專業實驗室,而對于人文素質課程未給予足夠的重視,未為其建設模擬仿真實訓室。多數學校缺乏通識類專業師資,未配備專門的實踐教學場地,囿于師資力量和教學環境,多由相近專業教師承擔人文素質課程。這些教師受專業限制,只能現學現賣,以“滿堂灌”方式講授,而對于翻轉課堂、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等沒有全面推行。當前,信息化高度發達,“00后”學生具有多元化的學習習慣和極高的自我表現欲望,而部分學校的師資力量和教學條件都難以滿足教學需要和學生期待,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六位一體”文化育警模式的構建與實踐
為克服職業院校人文教育中的弊端,積極適應新時代公安教育要求,陜西警官職業學院結合自身教育教學實際,堅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立德樹人的育人理念,積極探索“以德鑄魂、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以研促教、以賽驗練、以培助考”的“六位一體”文化育警培養模式實踐,取得了一定效果。
1.以德鑄魂,筑牢忠誠警魂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公安工作會議上指出:“把理想信念教育作為育警鑄魂、固本培元的戰略工程常抓不懈。”“要教育全警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忠誠是人民警察的警魂,公安院校是為公安隊伍輸送高素質、高水平預備警官的特殊院校,其最大的不同就是政治屬性,公安姓黨,公安人才培養就必須強化“對黨忠誠,服務人民,執法公正,紀律嚴明”的總要求。對公安院校來說,立德樹人更具體的體現是育警鑄魂。人文素養培育是“鑄警魂”的重要渠道和培育基礎。具體到人文素質教育中,就是要挖掘德育內涵,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融入德育元素,潛移默化地熏陶學生的文化底蘊,并把愛國精神、忠誠意識、家國情懷、警察意識的培養滲透在人文素質課程中,使學生在春風化雨中感受人民警察的價值觀,培養愛國情懷,提升政治認同、堅定理想信念,做黨和人民的忠誠衛士。
以德鑄魂,人文先行。在育警鑄魂的過程中,教師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首先要增強黨員、人民警察、人民教師三重身份的認同,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全國公安工作會議、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神,加強對人文素養與“鑄警魂”內涵的理解和認識,自覺提升自身理論素養和對公安教育的認識水平,以“四有”好老師的標準要求自己。在推進人文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課程思政建設,不斷優化課堂教學,充分發揮思政育人的功能,讓人文課堂成為引導學生學習知識技能、培養良好品格的重要陣地。
2.以文化人,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公安院校作為培養公安專門人才的主陣地,在新時代更應該從培養人、發展人的角度,把人文教育作為教育的靈魂貫穿于教育過程的始終,不斷提升公安院校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師應從課程教學模式、第二課堂、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努力挖掘人文教育因素,使人文教育與其他教育相互滲透,優勢互補,形成合力,努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第一,不斷優化人文素養課程的教學模式,拓展人文通識教育??稍陂_設基本公共課的基礎上,開設藝術鑒賞、中國傳統文化、應用寫作、文學鑒賞、警務禮儀、演講與口才、警務英語、人文陜西等一系列選修課程,以豐富課程體系,增強通識教育的覆蓋面和吸引力。第二,大力推進教學改革,提高人文教育效果。通過整合、利用網絡資源,突破傳統的課堂組織形式,探索更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教學效果。第三,完善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弱化終結性評價,強化教學過程考核評價,建構以學生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的評價體系。第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是學生接受人文教育培養的催化劑,可起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學??赏ㄟ^結合課堂教學、對接各級職業技能大賽等方式,開展經典誦讀、國學知識競賽等活動,拓寬人文教育途徑。
3.以美育人,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強調,要“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貫穿學校教育各學段,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校園美育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形成立體化的培育框架。第一,以課堂教學為X軸,拓展美育的廣度。例如,開設藝術鑒賞美育課程,并將其列為限定性選修課,內容涵蓋書畫、音樂、舞蹈、影視等多種藝術形式,確保藝術教育得到基本保障。同時,逐步拓展教學內容,開設書法欣賞、影視鑒賞、美術欣賞、舞蹈欣賞、美學等選修課,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第二,以課外活動為Z軸,增加美育的厚度。積極建設各課程的在線開放教學平臺,將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及問題答疑、交流互動、作品點評等內容安排在網絡平臺上,便于學生能隨時隨地接受美學教育,參與美學學習。大量的教學資源和高頻次的師生互動增加了美育教學的厚度。另外,各種學生社團和校內活動,也可用更加靈活的方式豐富美育形式。第三,以文化建設為Y軸,提升美育的高度。學校應積極打造“警營文化”,如建設校史館,幫助學生培養以校為榮的自豪感;打造中國警察史館,幫助學生增強職業使命感;設置入警誓詞墻、英模廣場,培養學生的職業榮譽感。此外,還可通過室內走廊的圖片、建筑墻面的校訓和標語、警體設施的設置等營造濃厚的環境氛圍。學??刹欢ㄆ谂e辦英雄模范事跡報告會,或進行反映學生訓練及日常生活的攝影、微視頻評比,這些優秀典型和精彩瞬間會在無形中將美育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更好地助力高素質公安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4.以研促教,推進教學改革
教師的素質及能力對于人才培養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學生人文素養的教育水平,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素養水平。學??赏ㄟ^成立人文藝術教學創新團隊,發揮教學團隊在教學成果培育、專業課程建設、課堂教學創新、教育教學研究、實戰化教學改革等方面的創新引領作用。學校要堅持以學助教、以研促教,積極組織、鼓勵教師參加業務學習,不斷增強其人民警察和人民教師的身份認同;堅持開展教研和集體備課制度,同一課程教師集體討論課程標準和教案,統一教學內容和課程進度;定期開展觀摩教學活動,開展同課異構教研活動,讓教學研討在思辨中拓展教學深度。同時,還可以組團參與教學科研和技能競賽,及時總結教學經驗,積極培育教學成果,不斷提高教師的教書育人本領。
教師要積極探索教學改革,在教學實踐中引入翻轉課堂和沉浸式教學方法,如充分利用省級在線精品課程中國傳統文化、大學語文、大學英語等教學資源推行翻轉課堂,通過問題引導讓學生在課前主動學習線上教學資源。課堂中,引導學生分組討論,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例如,在藝術鑒賞、中國傳統文化等課程中,通過實物展示當代復原、復制的中國名畫、服飾、建筑部件、工藝品等,讓學生近距離感受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同時結合影視劇、紀錄片進行對比,強化學生對事物特征的正確記憶。課后,為學生創設條件,使其能夠沉浸在傳統文化藝術的還原氛圍中,充分掌握不同文化藝術的應用場景。
5.以賽驗練,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
就業是民生之本,公安院校要按照“以教促學、以賽促練、練賽結合”的教學思路,進行對接崗位技能的教學改革,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和人文素養。如對接全省職業技能大賽,根據大賽要求加強技能訓練,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為其順利對接職業崗位、提高人文素養打好基礎。學??梢愿鲊壹壓褪〖壍穆殬I技能大賽為指揮棒,開展校級職業技能大賽,或舉辦英語口語比賽、中國舞比賽、聲樂比賽、器樂比賽、禮儀比賽等活動,以及中華經典詩文誦寫講比賽、規范漢字書寫大賽等專項比賽,積極推動各項技能在校內落地生根,既能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又能為參加高一級別的比賽培養、選拔選手。
6.以培助考,助力學生成才
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最終需要通過就業來檢驗。作為公安院校學生,進入公安隊伍是他們的終極目標,而招警考試是公安專業學生進入公安隊伍的必經之路。為促進學生就業,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幫助學生順利通過公安聯考及各級公務員考試等招警考試,學校必須將招警考試所測查的基礎能力與素質作為學生知識能力培養的核心點,通過公務員考試課程主線培養、網絡課程日常強化、考前招錄培訓輔導等三種方式為學生參加公務員考試助力。第一,以公務員考試課程教學作為學生能力素質培養的主線。為滿足學生公務員考試需求,應組建專門的公務員教學團隊,開設行政職業能力測試、申論兩門公務員考試必修課程,將公務員考試所測查的能力與素質作為課程的核心內容與培養目標。固定的計劃內課程,可為學生通過公務員考試打下堅實的基礎。第二,積極利用網絡課程強化能力訓練。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網絡教學平臺的作用,運用信息化手段,從課前、課中到課后全方位開展線上教學。尤其在學生的課后自主學習方面,要利用網絡課程為其提供助益。學??纱罱ㄕ骖}庫和試題庫,隨時對學生進行線上測試;堅持推送時政要聞,引導學生關注國家的大政方針和時政焦點;運用微博、直播等自媒體平臺,對學生展開“每日一題”的直播。實踐證明,三年不間斷的網絡課程拓展,有效地強化了學生的日常積累,使其拓展了學習的廣度和深度,增強了綜合素質。第三,舉辦考前招錄考試培訓,強化學生的應試技能。在打好基礎、做好訓練的基礎上,學校通過舉辦考前輔導的形式進行考前實戰訓練,助力學生沖刺,使得公安專業畢業生入警率逐年升高。
結 語
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公安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陜西警官職業學院在實踐中探索基于通專結合的“六位一體”文化育警模式,體現了公安院校特殊要求和普通職業院校一般要求的有機結合、學生素質教育和就業成才的有機結合、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的有機結合,在職業院校人文教育模式改革方面具有一定的價值和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張曉松、鄒偉.習近平:始終堅持人民公安為人民[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5/19/c_1121004178.htm.
[2]趙克志.在慶祝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建校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公安教育,2018(10):4-6.
[3]黎聰.“文化育警”:當代公安院校育人探究[J].西部學刊,2020(20):98-101.
[4]單衛華,朱慧卿,劉紅霞.公安院校大學生人文素質現狀的調查研究——以山東警察學院為例[J].公安教育,2016(3):68-74.
[5]張兆瑞.警察文化學[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6.
(張榮靖:陜西警官職業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