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創”背景下高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究
作者:楚 琰 李園園 馬 聰 王 蓉 孫健勇
發布時間:2023-04-03 10:38:54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更加重視實踐教育,并強調對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本研究針對醫學檢驗技術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革,以崗位核心能力培養為導向,重點對校內實踐教學體系改革、實習過程管理、實習與畢業就業工作體系構建、創新能力培養途徑等進行研究與實踐,旨在探索構建科學的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系統提高實踐教學質量,以培養具備職業崗位能力和素養并具有創新、創業精神的高素質專業人才。
[關鍵詞]醫學檢驗技術 實踐教學 教學改革 創新創業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科學研究計劃資助項目(編號:21JK0857),陜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2022年度課題(編號:SGH22Y1864)。
引 言
醫學檢驗技術是一門注重實踐技能的醫學技術類學科。對以培養高素質技能型檢驗人才為目標的高職醫學而言,實踐教學更是居于核心地位。在培養學生職業能力、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等諸多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風潮的引領下,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更加重視實踐教育,強調對創新創業精神和能力的培養。
近年來醫學檢驗行業迎來了日新月異飛速發展的新階段。儀器設備智能化、操作自動化、管理規范化的程度越來越高,使得行業對檢驗技術人才培養和崗位能力的要求不斷更新。而在醫學檢驗市場方面,目前第三方檢驗公司、醫學獨立實驗室等蓬勃發展,如廣州金域、廣州迪安、華大基因等迅速崛起,占據了國內檢驗市場的半壁江山。新冠疫情更是讓醫學檢驗的市場規模急速飆升,檢驗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
適應當前檢驗行業發展需求,以職業崗位能力為核心,培養“能干、能精、能新”,“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符合行業要求的高素質檢驗人才,可以說是高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而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必要保障。學校以社會發展、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崗位需要和職業標準為依據,聚焦提高學生職業崗位能力和實踐技能,將創新思維和能力培養融入人才培養過程中,不斷改革、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和實踐教學體系,致力于提升培養質量。
階進式“1143”人才培養模式
學校建立醫學檢驗建設管理委員會、專家工作站等校企合作管理機構,形成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校企合作機制;深化“校院合作,工學結合”的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經過不斷發展,本專業逐步形成了校院企合作、工學結合、階進式“1143”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即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崗位能力為需求,按四模塊、三階段開展教學。第一學年,學生以公共和專業基礎課學習為主,利用寒暑假到醫院進行崗位見習;第二學年,以專業核心課和拓展課學習為主,采用項目化教學,同步在校內實訓中心開展仿崗實訓,學習崗位實踐技能;第三學年,進入醫院檢驗科和企業開展不少于10個月的頂崗實習,并完成高質量實習報告。通過三階段的學習和實踐過程,逐步實現學生職業崗位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全面提升。
專業課程體系改革
根據醫學檢驗技術職業的崗位特點,改革課程體系和強化專業內涵建設,統籌規劃高職教育課程。創新實踐“項目課程與情景教學”,將“崗位分析、任務引領、項目驅動、能力本位、職業導向”的課程改革落到實處。
開展行業調研、畢業生跟蹤調查、行業專家研討,準確界定本專業主要職業崗位,分析各崗位工作任務以及職業能力要求,作出科學取舍。結合醫學檢驗職業崗位群的“工作任務+服務方向”的知識需要,按照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綜合、由初級到高級的順序,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醫學檢驗課程體系;推進高職課程體系建設,系統設計、統籌規劃高職教育的課程開發項目。
構建專業崗位核心能力的實踐教學體系
一是加強綜合實踐技能訓練,推行項目化實驗教學,增加綜合性和探究性實驗項目。實踐教學以職業崗位能力需求為導向,根據臨床實際情況,進行崗位分析,選擇合適的項目,進行任務驅動式項目化教學,完成《血液檢驗及技術》《微生物學檢驗》《生物化學檢驗》《免疫學檢驗》和《臨床檢驗基礎》五大單元實踐課程設計,既強化學生的技能訓練與考核,也突出學生綜合和創新能力培養。由校內專業教師和醫院或行業企業從事檢驗工作的專家共同參與項目化教學,整個實施過程不僅注重實驗結果,也注重實驗過程。實踐課程的考核改變過去以實驗結果和實驗報告為主的模式,而是增加過程評價環節,包括自我評價、組內互評和教師評價三部分。近三年實踐課程任務驅動式項目化教學得到了學生和老師的廣泛認可,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對2016、2017、2018級學生進行項目化實踐教學問卷調查,發現對該教學方式滿意的同學占比71%,較為滿意的占比16%,不滿意的僅占13%;認為該教學方式有必要實行的同學占89%,認為可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的同學占比84%,認為能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同學占比79%。在醫學檢驗專業其他課程實踐教學,比如《寄生蟲學及檢驗》《臨床檢驗儀器》等,同樣與行業企業專家、實習基地指導老師共同研討,開發實訓項目,編寫任務指導書,逐步推進項目化教學的全覆蓋。不斷豐富實訓項目,加大實訓課程比例,推進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的運行。
二是更新實踐教學內容,扎實訓練學生的實踐技能基本功。與時俱進,及時去除被臨床淘汰的項目,保留基本操作技能訓練及經典技術,開展方法學評價和實驗結果分析討論。開放實驗室,讓學生訓練基本操作技能,夯實基本功,為臨床實習奠定了良好基礎。
三是有計劃地組織學生臨床見習,提前接觸臨床工作。根據教學內容,合理穿插安排臨床見習,“現場教學”“現身說法”,讓學生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工作有機結合,深化對所學知識的認知理解,強化學生對職業崗位的認同感。此外,學院充分利用校醫院、臨近社區醫院、實習醫院的資源,利用自習和雙休日時間,組織學生輪流到實習醫院檢驗科等處見習,讓學生體驗崗位角色、感知工作環境,熟悉檢驗工作,也可使學生初步了解醫患關系,對其日后的工作和學習有一定的幫助。
四是臨床實習前強化崗前綜合實訓。進入臨床實習階段前3個月,強化職業素養、專業技能和職業防護三方面的培訓。職業素養培訓涉及職業道德、文明禮儀、臨床溝通等,以專題講座和個別輔導的形式開展。專業技能訓練,要模擬崗位要求進行項目實操,并進行專項達標考核。同時,要對學生加強生物安全教育,學會如何避免安全事故,如何處理醫患糾紛,并開展應急事件處理演練。
細化、優化、強化實習過程管理
實習教學是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實踐教學的重要環節,對培養學生的職業崗位能力、創新創業精神具有決定性作用,并對畢業生的就業影響深遠。加強實習教學管理,是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
一是做好實習前動員。要把實習的性質、意義講清楚,讓學生對實習有全面、清晰、深刻的認識,做好身份轉換的思想準備。明確學校實習工作的安排、考核標準和成績評價等。
二是建立健全高職院校實習管理制度,明確各實習相關管理部門及管理人員的職責。加強實習班輔導員以及校內實習指導教師的培訓,包括實習相關制度文件的學習,明確實習目的、實習安排、實習內容、實習要求、成績評定以及實習管理辦法等。此外,不建議學生自主聯系實習單位,將實習學生全部納入學院統一管理。實習期間,學生必須嚴格按專業實習計劃執行,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實習任務,不得提前結束實習。
三是建立并完善醫學檢驗技術實習教學質量考評體系。結合國內外醫學教育改革經驗,制訂和實施學院統一的實習教學質量考評體系,對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實習生教學質量進行統一客觀的量化考評。考核成績由實習單位和學校按各自權重共同評定,以實習單位評定為主,匯總后得到最后成績。實習考評體系的改革,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實習的重視,深入了解實習生對所學理論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促進檢驗人才的培養。
四是密切關注,勤于走訪,準確把握學生實習動態。學生實習期間,校內實習指導教師必須親自到實習單位走訪,檢查學生的實習情況,進行業務指導,加強與實習單位帶教教師的交流溝通,聽取實習單位的意見,并及時通報學生在校學習情況、身體健康狀況及有無心理問題等,便于帶教教師更好地針對學生情況進行指導。還可以通過智慧校園管理平臺、釘釘軟件等工具,按實習醫院或其他方式分類組建實習班級,學生線上提交實習日志或周志,校內指導教師定期查閱,遠程線上指導交流,增進與實習生的溝通了解。此外,實習前輔導員要根據本班學生情況列出問題生名單,實習期間重點關注。班主任可通過建立班級微信群或QQ群、與實習單位電話聯系或實地走訪等方式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實習狀況。此外,系部領導每學期堅持到各個基地巡視,尤其是實習初期和結束前夕,通過人性化的管理,加強與實習生的聯系,同時有助于了解就業信息。
五是做好實習總結表彰工作,樹立積極的典型案例。實習結束時,需要對實習過程中表現出色、受到用人單位好評的優秀畢業生進行表彰,樹立典型,表彰優秀,激勵榜樣,使其他學生特別是即將進入實習階段的學生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發、教育。此外,學校需做好調研,召開實習生、輔導員、指導老師座談會,聽取意見和建議,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改進實習管理。
重視實習基地建設,拓寬就業發展空間
一是開辟實習基地、拓寬基地類型,增加實習崗位。開辟實習基地向經濟發達地區輻射,向生源地輻射,或向本專業人才缺口大的地區輻射。邀請用人單位、行業企業到學校選拔實習生。打破傳統的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僅在各級醫院相關科室的“單一”實習模式,不斷拓寬實習基地類型和相關職業實習崗位,比如醫學獨立實驗室、食品、藥品、化妝品等生產型企業、海關檢疫、疾控中心、血站等,也可適時安排醫學生到醫院其他相關科室輪轉實習(如病理科的病理檢驗技術),進一步拓寬畢業生的專業發展方向。
二是加強實習師資隊伍建設。高職院校應鼓勵教師參與臨床實踐,大力培養既有扎實的檢驗專業理論知識,又有較強實踐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鼓勵青年教師假期到醫院頂崗,積累臨床工作經驗,或到企業掛職鍛煉,學習新技術、新方法。聘請醫院檢驗科或合作企業的技術骨干為兼職教師,承擔部分專業課的教學任務,指導校內實踐。
實習管理體系與就業工作體系緊密結合
一是建立就業與創業指導幫扶工作機制。成立專門的畢業生就業創業指導機構,具體負責本系學生就業指導活動的實施和幫扶工作,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服務。根據專業特色,為學生提供就業咨詢服務,向行業企業有針對性地推薦畢業生。發揮行業辦學優勢,邀請醫學檢驗專家和優秀畢業生到校開辦講座,進行就業創業指導,提高畢業生就業率。推行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證書“雙證書”制度。為學生提供職業資格證書培訓服務,積極鼓勵畢業生考取職業資格或職業技能證書。并進行跟蹤調查,通過問卷調查、電話訪談等形式,了解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及其對新崗位的適應情況,聽取行業、用人單位等對畢業生的意見,不斷總結積累經驗。
二是幫助學生樹立科學擇業就業觀,提前做好職業規劃,明確就業、升學等個人發展意向,優化實習分配。針對本專業學生開展獨具特色的就業形勢與擇業觀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科學的就業擇業觀,做好職業規劃,讓其充分了解實習對就業擇業的重要影響,根據學生個人發展意向,優化實習單位和崗位安排,讓實習經歷更好地助力學生就業和長遠發展。
三是充分了解學生的實習和就業意愿,優化實習分配。在實習前對學生的實習和就業意愿進行摸底,結合就業形勢和基地建設情況,開展深入人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習崗位安排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崗位需求,采取靈活多樣的畢業實習安排形式,促使畢業實習與擇業有機結合,也使實習生與實習崗位更加契合。
四是安排臨床科室輪轉實習,增強檢驗生醫學背景知識的學習深化。在醫學檢驗專業學生實習科室的安排上,以檢驗科為主,可安排1至3個月不等的臨床科室輪轉時間,特別是幾個重要的內外科科室(如呼吸、心血管、消化、腎臟、骨科、感染科等),以便增強其醫學背景知識的學習深化。
五是實習教學中強化臨床溝通能力培養以及醫德醫風教育。臨床溝通能力是目前醫學教育面臨的一項嚴峻而又刻不容緩的課題,也是醫學生未來實際工作中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實踐教學中高度重視醫患溝通培養,在臨床實習前,安排實習守則、職業道德、服務意識、臨床溝通等專項教育。實習基地應強化實習生醫德醫風、服務意識、臨床溝通能力的培養,并納入實習考核項目。
堅持社會需求調研,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學校在確定實習單位前,需要深入社會基層、用人單位多做些調研工作,了解相應專業用人單位的崗位設置、人才需求以及發展規劃等狀況。學校在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調整學生實習計劃時,應堅持社會需求調研,請檢驗專業專家和就業基地代表座談畢業生工作情況,了解檢驗行業發展變化的新情況、新趨勢,收集用人單位的意見和建議,適時調整專業結構、教學計劃和教學組織,改革課程內容體系。
多途徑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意識
由專業負責人、學術帶頭人等牽頭,以骨干教師為核心,成立院級科研創新團隊,引導學生參與相關的創新課題研究,開展創新性實驗項目,為學生提供實驗室和技術支持。另一方面,成立學生創新創業的教師指導團隊,帶領、指導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大學生創新創業比賽和專業技能大賽,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實踐教學改革的效果
通過對學校2019、2020和2021屆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畢業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就業率逐年升高,學生對就業滿意度也逐年升高。學生的就業擇業視野開闊,越來越多地選擇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獨立醫學實驗室等企業。此外,在學校開展的畢業生就業單位調研中發現,三年來用人單位對學校專業畢業生的實踐能力、職業素養、人際溝通能力等均給予了較高評價。近兩年,學生參加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連續取得佳績,獲得省級獎項。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高職院校發展的永恒主題,高職教育所培養的人才必須在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上有更高的要求。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順應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因此,在高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人才培養中,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崗位能力需求為中心,構建注重實踐技能提升和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有利于人才培養質量和專業內涵建設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治西,朱愛軍,孫彥坪.以核心能力為本位構建高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J].衛生職業教育,2016,34(7):12-14.
[2]胡淼,李妍,李家磊,等.新醫科背景下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21(3):63-64.
[3]林娥,申子瑜,于世輝,等.第三方醫學實驗室在精準醫療發展中的實踐與作用——以金域檢驗為例[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6,37(21):3029-3031.
[4]邵澤委,馬娜,孫煒煒,等.校企協同培養醫學檢驗技術人才的實踐探索[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21,29(3):362-364,369.
[5]劉亞珍.基于能力培養的高職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研究[J].職教論壇,2015(11):57-60.
[6]馬桂芳,潘紅寧,楊李,等.以“鹽衛金域醫學檢驗所”為平臺,構建“檢教合一·項目驅動”的實踐教學體系[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7,14(4):588-589.
[7]王云霞,李元宏,李建蘭,等.山西醫科大學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實踐教學5+X模式調查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20(12):10-11.
[8]王燕梅.高職院校畢業實習管理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和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為例[J].衛生職業教育,2019,37(2):108-110.
[9]馮文莉,尹一兵,翁亞光,等.構建醫學檢驗專業實習與就業管理體系[J].醫學教育探索,2009,8(4):352-354.
[10]王曉,全裔,蔣冬香.醫學檢驗本科生在檢驗科PCR室實習帶教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華夏醫學,2018,31(4):148-150.
[11]張波,羅陽,陳瑤,等.醫學檢驗專業實習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培養[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3,34(7):898-899.
[12]朱曉博.“以學生為中心”的高職英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7(1):125-126,132.
(楚琰、李園園、馬聰:西安思源學院醫學院;王蓉:西安海棠職業學院醫學技術學院;孫健勇:空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