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高??蒲谐晒疃荣x能高端制造
發布時間:2023-04-02 11:00:00 來源:西安日報
我省大力開展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試點工作,旨在從根本上破解成果轉化“不敢轉”“不想轉”“缺錢轉”的難題,推動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截至目前,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在我省75所高校院所推廣,3.8萬項成果單列管理,3449項成果正在實施轉化,232個項目注冊成立公司。
為高??萍汲晒D化搭建平臺
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是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重要一環。記者采訪了解到,在距離西安城區15公里左右,有一處制造基地就是這樣的“重要一環”,正在“發光發熱”。這就是位于西咸新區的灃東新城創智云谷,轄區內企業共有13支科技團隊成功入選2023年秦創原“科學家+工程師”隊伍名單。灃東新城創智云谷在提升科研實力、夯實人才隊伍的同時,為高??萍汲晒D化落地、產學研深度融合提供了更加通暢的載體渠道,進一步激發了區域創新創業活力。
“去年11月,我們總投資1100萬元的國內首條覆蓋常溫、超低溫、超高溫薄膜溫度敏感芯片自動化生產線正式投產,打破了國外對該類產品近30年的壟斷。生產設備可以進行遠程控制,實現24小時不間斷加工??萍汲晒D化‘三項改革’試點經驗實施方案的推進,對我們高校科技工作者創業非常重要,就像給我們松了綁一樣,讓我徹底打消了顧慮?!蔽靼驳Z芯慧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礪芯慧感”)總經理、西北工業大學機電學院副教授羅劍告訴記者。
作為秦創原總窗口企業,礪芯慧感2022年2月落戶灃東新城創智云谷。該企業依托西北工業大學機電學院“薄膜溫度與壓力傳感器”項目相關科研成果,攻克了中高端智能傳感器芯片加工制造方面的技術難題,在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政策的支持下,不到一年就讓科研成果走向生產線,成為國內首家量產薄膜鉑電阻企業。
無獨有偶,陜西金信天鈦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信天鈦”)于2022年入駐秦創原總窗口,選址也在灃東新城創智云谷?!拔易鳛閯摌I者又作為西安理工大學教師,學校給了我很好的培養和創業的支持,在灃東新城創智云谷我又得到了平臺的支持和幫助,補足了企業發展很多方面的短板,金信天鈦在未來將力爭為中國制造作出貢獻?!苯鹦盘焘伓麻L米天健說。
該公司自主研制的核心技術有:流體力學內腔隨形動力磨削光整技術及裝備,彈性力學高頻碰撞精密磨削技術及裝備,高速流體動力零部件結構設計和流體力學分析測試平臺開發。其相關技術指標具有國內外領先性,部分技術填補國際空白并解決行業共性問題。
據介紹,在灃東新城還有一處秦創原立體聯動孵化器總基地一直在建設推進,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大學等10所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均已簽約入駐,極大地促進了創新要素快速聚集。
提供全鏈條、高效率的政策支持
對于從事高端裝備制造的企業而言,場地選址、資質辦理及規范化管理是關鍵的一環;對于初創企業來講,投融資合作和現金流又是企業發展的保障。
談到團隊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羅劍感觸很深。“場地、資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為產品的研發和生產提供了有力保障?!彪S著國內首條覆蓋常溫、超低溫、超高溫薄膜鉑電阻自動化生產線的快速建成,薄膜鉑電阻溫度傳感器芯片項目正式進入產業化階段,“下一步,我們將依托秦創原的政策和資源優勢,建設中高端傳感器產業化基地,研制、生產出更多更先進的傳感器芯片,進一步提高市場競爭力?!?/p>
“我們初來秦創原面臨招人用工難問題,入駐秦創原后創促中心迅速幫助我們在相關人力資源平臺進行了招聘宣傳和企業推廣,讓我們很快招聘到了合適的員工。創促中心還經常到企業進行訪談,關注企業周邊交通、基礎設施和員工生活環境,為企業把每一處細節都考慮得很周到”。金信天鈦運營部部長張亞光說。
記者在秦創原創促中心采訪了解到,截至目前,該中心整合鏈接省市區三級20多項業務,累計兌現政策獎補5.1億元。秦創原網絡平臺匯集數據800余萬條,為企業提供各類科技服務3萬余項次,幫助解決技術問題700余個。秦創原發展公司整合服務機構263家、投資機構136家、金融機構26家,讓科技成果轉化得到了全鏈條、高效率的支持。
多措并舉促進高??萍汲晒D化
記者日前從陜西省科技廳獲悉,省科技廳圍繞陜西24條重點產業鏈,常態化公開征集相關領域科技成果路演項目和承辦單位,適時開展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產業鏈專場項目路演。路演重點圍繞我省24條重點產業鏈補鏈強鏈,搭建科技成果與金融資本對接平臺,促進“三項改革”成果轉化落地,賦能產業發展。省科技廳將根據征集情況遴選項目,適時開展路演活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落地,配套提供價值評估、供需對接、資源導入等一站式、全鏈條服務。
資料圖
與此同時,為進一步壯大西安市技術轉移人才隊伍,提升西安市自主創新和技術轉移轉化能力,強化秦創原發展的內生動力,市委組織部、市科技局聯合出臺了《西安市壯大技術轉移人才隊伍實施意見》,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西安科技、教育、人才資源富集優勢,緊緊抓住西安獲批建設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雙中心”歷史機遇,持續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促進更多技術供需有效對接,更好地發揮技術轉移人才對科技成果轉化的“催化劑”作用,打造一支游走于產業(企業)和研究機構之間的雙料人才隊伍,助推西安經濟高質量發展。
西安交通大學單智偉教授團隊攻克硅熱法工業化量產高品質原鎂難題、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王磊教授團隊攻克“鹽湖提鋰”產業化關鍵難題……如今,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越來越多的高等院校以科技創新成果引領發展新格局,打造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推動更多人才、資源、成果在陜落地,深度賦能我省高端制造業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