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語:今年1月在北京召開的2023 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最大的一個亮點,就是“要把開展讀書活動作為一件大事來抓,引導學生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這是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懷進鵬在安排2023年工作時重點指出的。

為了讓陜西的教育閱讀氛圍持續濃厚,讓書香充盈三秦大地,《陜西教育·綜合》4期雜志將從領讀者說、鄉村閱讀、閱讀現場等方面重點關注陜西教育行業的閱讀榜樣們,邀請他們分享自己讀書的心路歷程,并對教師閱讀和青少年閱讀給出具體的建議和指導,展示他們立足自身,立足一所學校、一個區域的實踐探索。

讓我們在這個美好的春天一起享受幸福的閱讀時光!


作為“70后”,我在江邊沙灘上的童年雖然充滿趣味,但是物質卻相對匱乏。麥乳精、水果罐頭、米花糖不是想吃就吃、想有就有的,饞嘴的我們怎么也吃不夠、不夠吃,所以童年的我根本不懂得大人們掛在嘴上的、敦促我們好好學習的“精神食糧”是什么,更別說拿精神食糧果腹充饑了。但等到我后來慢慢長大了、讀書了、工作了、成為一名教師了,才懂得精神食糧同樣可以耐饑耐寒的道理。

英國藏書家愛德華·紐頓認為,世界上最有趣的事:第一是人,第二是書。書能讓人抓住這個世界的秘密核心,所以他創作了《聚書的樂趣》。因此我認為,如果說聚書、愛書、讀書、治學、寫作是人生的一種通達境界,那真正愛上讀書的前提是要喜愛書籍。一年的365天里,在我的書柜、書 桌、床頭都會或三三兩兩、或成堆成摞地擺放著一些供自己在不同心境隨時翻閱的書籍。比如,《槍炮、病菌與鋼鐵》 《疾病與人類文明》《心靈與自然》《人性與行為》《人類的明 天》是疫情帶給我的思想拷問;在內心飽受焦慮困擾時,我便將《女性心理學》《房龍地理》《自卑與超越》《偉大的探險之旅》《童年的秘密》《悲傷的力量》作為治愈的良藥……一路走來,我學會將閱讀當作人生的一種游戲、一種娛樂與追 求,用讀書擺脫慵懶,用讀書點亮自己前行的燈塔。

先哲古訓說:十歲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 惑、五十知天命……我已過天命之年,回首35年的從教生涯,讓我與閱讀結下不解之緣的是熱愛、是渴望、是責任。 年輕時,立足課堂需要我不間斷地學習讀書,從而練就一身教書育人好本領;中年時,立足學校教育及管理更需要我不斷提升自我,在廣泛閱讀中學會與心、與人、與己對話,力求通過閱讀讓自己的靈魂變得豐盈有趣、自由飽滿。在周末閑暇的時光里,沏一壺香茶、捧一部書籍,暫時忘卻世俗的 一切煩惱,充分享受閱讀帶來的寧靜與愜意。時而在傳記中與名人對話,從他們的人生中汲取生命的能量與力量;時而在流淌著哲學思想的名著中反觀自己的教學路;時而又在美學與藝術的鑒賞中感受生活的浪漫與歲月靜好。學會用閱讀讓自己永葆童心、富有愛心,用真誠與善良結緣;學會在生命與閱讀的沉淀中遇事不急、處事不躁、從事不慌;學會在孩童的天真爛漫、青年的血氣方剛、中年的沉穩篤定中汲取力量。我通過閱讀煥發對生命的熱情、探尋教育的使命、追尋教育的思想,在追求人生的幸福之路上傳遞愛與光芒。

當今世界信息爆炸、技術發展迅猛,許多年輕人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搖擺、徘徊、追逐、迷茫、等待,他們如此,我也如此。但我堅信讀書可以讓我們明辨方向、大步前行。每當內心躁動不安時,我便用讀書來撫慰紛擾的靈魂;當內心 空虛寂寞時,我便用讀書填補虛無與孤獨;當被紛繁復雜的現實困擾纏身時,我仍用讀書來明辨是非、理清曲直……久而久之,讀書既像午后的甜點,也如可口的三餐。精神食糧與物質食糧一樣可令我飽腹。忙碌中,我時不時也會感到一日不讀書便惶惶不可終日,心不得安,食不得味。

盧梭曾說:“我要論述的是人。”作為一個研究“人”的教育家、哲學家,《愛彌兒》可謂是他的哲學思想集大成的一部著作。書中寫道,我們生來是柔弱的,所以我們需要力量;我們生來是一無所有的,所以需要幫助;我們生來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斷的能力。我們在出生的時候所沒有的東西,我們長大的時候所需要的東西,全都由教育賜予我們。 這種教育,我們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每當回味起這段話時,我都會提醒自己作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陪伴者,要時刻告誡自己:每一位兒童都應該受到良好的教育。英國啟蒙思想家約翰·洛克曾說:“當小孩能說話的時候,他就應該開始閱讀。但不強迫、 不責備,要在可能范圍內誘導他讀,不可把閱讀作為一種任務。”我們要從培養閱讀習慣著手,讓他們在閱讀中漸漸感受到讀書是一種良好習慣、一種良好舉動、一種良好責任,讓他們學會在讀書中感受自由和自尊。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這些關于讀書的詩句都是激勵我們的精神食糧。眼下正值陽春三月,春回大地,草長鶯飛,讓我們趁著和煦的春 風,來一場春天的約會,開啟一年讀書的旅行,在書海中徜徉,交人生益友!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浐灞綠地小學

責任編輯:胡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