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我們陜西教育報刊社一行四人驅車從西安到榆林市子洲縣,早上8點半出發,下午4點半才下高速,因為有沙塵暴,能見度不高,車速慢,預計6小時的車程整整用了8個小時。

下高速后,我們直奔第一站——子洲縣城西15公里左右的三川口鎮中心小學,這所學校位于省教育廳幫扶的陽灣村,駐村干部的住所就在學校。第一次到子洲是2020年1月初,當時的駐村第一書記是付仲鋒處長,駐村干部是雒開彬老師,兩位駐村干部在漫天飛雪中帶著我和丁洪剛、胡晉瑜、劉昕走訪了貧困幫扶戶家庭,還有半山腰的羊場,詳細介紹了教育廳對子洲縣三川口鎮陽灣村的幫扶情況。幾天的相處,讓我們看到了駐村干部工作條件的艱苦,同時也為省教育廳一批批駐村干部“咬定青山不放松”頑強拼搏和為做好扶貧工作“犧牲小我”的精神所感動。在三川口鎮中心小學我們見到了現任駐村第一書記張婷,張書記一身利索活力的運動裝顯得很精神,她和學校領導熱情地歡迎我們的到來。

20230325173520085-67-10dda.jpg_scale.jpg

簡單的捐書儀式后,在馬敏校長的介紹下,我們了解到學校建于1937年,是一所農村寄宿制學校,校內設有科創室、圖書室、閱覽室、美術室、音樂室、舞蹈室、手工室等,能滿足學生的學習發展需求,為學生藝術的培養和成長提供堅實的保障,學校有小學部和幼兒園部,現在老師有21名,小學部的學生只有15名,幼兒園孩子能多一些。得知這么美麗整潔又寬敞的校園,只有15名小學生,我和同事聶蕾確實震驚了!“三川口鎮離縣城近,很多在縣城務工的家長就把孩子帶到城里了,現在留在鎮上村上的基本只有老人和留守兒童。”馬敏校長談到。

20230325173521366-12-e2152.jpg_scale.jpg

這15名學生,有13名是在學校寄宿。我們到學校的時候學生已經上完課了,有的在操場運動器材上玩耍,有的邊散步邊背課文,還有的在拿著拖把打掃衛生。在五年級學生馬雯雯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學生宿舍,每個宿舍都是4張干凈整潔的單人床,配有電熱暖氣,條件不錯。

20230325173521247-53-360e7.jpg_scale.jpg

宿管老師告訴我們,每天晚上等學生全部熄燈睡覺了,老師們才能休息,而這些寄宿的學生,有些周末是不回家的,所以周末老師也要負起管理學生的責任。學校為學生免費提供生活用品、免費發放兩季校服、免費發放學習用品,周末為留守兒童提供輔導不收取任何費用,貧困學生享有青苗基金助學金,優秀學生享有青苗基金獎學金。

從宿舍樓出來,同事聶蕾被兩三個小男孩拉著去參觀學校其他地方,我和四五個高年級學生聊起了天,一開始他們有些靦腆,不太愿意說話,后來你一言我一語地聊開了。他們告訴我從學校畢業后要去縣城上初中,他們很喜歡讀課文,像朱自清的《匆匆》讀起來很有意思,也很容易背,經常有人來學校捐贈東西,學校真的挺好的,他們也讓爸媽很省心……

“我是從幼兒園就在這所學校,學校這些年變化很大,我們學校雖然人不多,但老師很好,學校很溫暖!”五年級的薛子欣說完,就不好意思的躲到伙伴身后,又笑著被伙伴們拉過來。

我沒有問他們“你們的夢想是什么?”“未來想干什么?”,除了說跟著老師們好好讀書,鍛煉好身體,上了初中后還有更好的學校等著你們,更多的是聆聽。

20230325173521545-56-3fc79.jpg_scale.jpg

我想如果有機會再到這所學校來的話,我會和這里的學生說,在2023年3月底的一個“黃毛天”的下午,我和你們的學長學姐們聊過天;我想以后說不定在哪所學校,我又會遇到這幾個學生中的某一位或某幾位,說不定他(她)是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呢!

三年前到這個學校來的時候是寒假,正門是關著的,走的是旁邊的門,直接上到“辦人民滿意的學校”大標語下的窯洞那一層,記得劉昕還在大雪覆蓋的地方寫字,走過去一看,年輕的同事寫的是“陜教社”還在旁邊畫了個心形,當時就觸動到我了,還有這么愛單位的娃!冰天雪地的和胡晉瑜扛著機子,在貧困戶家里取景的時候手還被爐子燙了個泡的小姑娘劉昕,不知是否記得在子洲的一所學校曾留下過自己愛的印記。

20230325173524435-41-75ccf.jpg_scale.jpg

當然,隨著一批接一批的教育幫扶團隊的到來,在子洲留下自己特有的“愛的印記”的陜西教育人越來越多,雷琪平、楊凱衛、安瑛、張春峰、李盈利、翟曉麗、程浩平等校長和教師都是曾經或現在長期奮戰在子洲教育一線的,吳積軍、楊筱冰、趙麗、胡斗玲、田建軍等很多名師團隊們也經常在教育廳的組織下到子洲傳經送寶,相信在幫扶團隊和子洲本地教師和校長的努力下,子洲教育的明天會更好!

責任編輯: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