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對“推進教育數字化”作出戰略部署。教育數字化戰略對教師隊伍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中堅力量,如何以數字化賦能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成為當前教育領域的重點任務。

近年來,教育部擴大優質資源和服務有效供給,以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教師資格管理信息系統、教師管理信息系統構成“一平臺兩系統”的建設架構,推進教師隊伍建設數字化轉型。一條新時代的強師之路展現在眼前。

架構好用易用數字化基建,服務千萬教師

如何實現因材施教,如何上好網課,如何讓優質教育資源惠及更多師生?面對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需求,數字化成為撬動教育新變革的關鍵杠桿。

2022年3月28日,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正式上線,開啟了智慧教育的新時代、新賽道,教師隊伍建設數字化轉型來到了新關口。

進入平臺上的“教師研修”板塊,思政師德、學科教學、心理健康等內容映入眼簾,內容不僅滿足“五育”并舉的教育教學需求,還涵蓋課上課下、校內校外全過程全方位育人。

教育部教師工作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以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為“三橫”,以德育、智育、體美勞育為“三縱”。目前,基礎教育平臺建有資源4.4萬條,職業教育平臺接入國家級、省級專業教學資源庫1173個,高等教育平臺匯集2.7萬門優質慕課,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學資源庫已基本建成。

在“停課不停學”期間,從國家到地方的數字化基建讓教師們“手里有糧、心中不慌”。“國家平臺有優質的課程資源,有教師研修和教改實踐經驗;上海市級空中課堂有聚焦重難點的‘名師面對面’;區級平臺有智能作業……”上海市進才實驗中學八年級地理教師唐曉峰說,“這次線上教學,我和同事們明顯感受到了更給力的‘環境支持’,不僅網絡更加通暢,可以選擇利用的數字教學資源也更豐富了?!?/p>

不僅是量多面廣,數字化賦能也讓資源“活”起來。教師學習的獲得感、實效性可以量化為一組數據——2022年暑期、2023年寒假,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分別組織開展教師專題研修。暑期教師研修按照“通識+學科”設置8門課程,專題點擊量超過13億次,各級各類教師參訓超過1300萬人。寒假教師研修中,共有1372.56萬名教師進行學習。

“這次研修依托網絡,不受時間、空間、條件限制,時時處處都能學習,對于我這樣的‘新兵’來說,恰是一場及時雨。”山西科技學院教師閆婷婷參加“寒假教師研修”后有感而發。

如今,全國教師管理信息系統全面升級,實現全國教師個人數據的存儲與更新,推動教師隊伍管理數據聯通、應用集成,實現一站式管理,支撐教師管理決策;教師資格管理信息系統繼續完善功能,多維度推進數字化服務,實現“簡政便民”。

云端匯集豐富資源與功能,助力教師發展

在浙江省寧波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每到期末,學生都會收到一份綠色評價報告單,提供文化課成績、專業課成績、德育成績、心理成績、職業傾向分析等八大類數據。根據這些“數字畫像”,教師從中挑選出適合技能大賽的“千里馬”,教務處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精準幫扶。

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第七中學(大方天河實驗學校)語文教師周沙感慨:“課上全程錄制分析,生成課堂教學能力測評報告,為我的專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原來在課堂上,她只能對學生給出“你真棒”等簡單評價。如今,通過智能設備的報告分析,周沙能準確地掌握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表現,更有針對性地表揚學生的閃光點。

數字化為教師發展賦能的故事,在全國各地涌現。教師隊伍建設數字化轉型取得良好成效。

在助推學習上,有效促進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擴大優質資源共享覆蓋面。“在家就能看到北京、上海特級教師上的課,真是太棒了!”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上線以來,平臺瀏覽總量急劇上升。

在助推教學上,教師們在“云端”也擁有了抱團前行的“組織”。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教師研修”板塊上線名師名校長工作室,截至2023年2月22日,共開通名師名校長工作室225個,半年多來,這支“國家隊”培養帶動2500多名區域骨干教師校長,直接輻射影響5萬多名教師校長,工作室共享優質資源瀏覽量超過100萬次。

在助推管理上,“高效、精準、便捷”的服務越來越多,盡顯數字化優勢。例如,全國教師管理信息系統繼續拓展功能,支撐教學成果獎在線申報、“特崗計劃”等業務,提供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教師數字化學習平臺用戶管理和身份認證服務等。

在助推服務上,“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得以實現。教師資格管理信息系統從教師教育、教師發展、教師管理和教師素養提升多個維度,積極推動系統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使用,深入推進教育系統“放管服”改革。

持續推動教師隊伍建設數字化轉型

數據驅動、以學定教……數字化正在推動教、學、管、評、考、就業各個環節的改革走向深入。

更加令人振奮的是,推進教育數字化正呈現由點到面、蓬勃發展之勢。2022年4月和7月,教育部部署開展兩輪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地方和學校試點工作。多地把國家平臺資源常態化應用與建設納入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的基本要求,應用國家平臺的積極性持續增強。各試點單位在向國家平臺提供優質資源的同時,還大力加強特色資源開發,資源建設供給越發主動。例如,江蘇向國家平臺提供蘇教版、譯林版、人教版優質課程3400多節;四川匯聚川劇等特色資源,平臺新增各類資源4000余個。

教育數字化之路已然開辟,數字化更應成為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的引擎。教育部擘畫新路線——

加大研修資源供給,推動常態化研修應用。完善資源審核規范和應用評價,進一步完善精準化課程資源體系,持續建設和匯聚教師數字化學習資源,建立生成性資源機制。2023年,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將推動開通300個“雙名”工作室,支持和鼓勵各地特別是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探索應用國家平臺資源組織開展教師培訓的模式機制。

強化大數據建設,支撐教師隊伍治理現代化。形成一體化應用體系,建設教師資格數字化駕駛艙。提高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管理系統推動教師隊伍精準化治理的水平。建立國家教師可視化監測平臺,支持教師隊伍建設決策科學化、治理精細化、服務精準化。

強化信息化支撐,提高服務水平。加強各信息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在暢通協調溝通渠道的基礎上,加強各業務單位間的技術支持互通,加強系統運行保障支持服務能力和應急響應能力,進一步加強教師資格管理信息系統和全國教師管理信息系統之間的互通互聯。

以人工智能賦能新時代教師,推動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以103家試點區域或單位為引領,總結提煉一批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應用模式與典型案例,匯聚開發一批系統化、精品化的研修課程資源。推動各地拓展試點示范,探索創新政府—專家—企業—學?!八奈灰惑w”推進機制,發揮試點的示范輻射作用,以百所試點帶動千所示范進而輻射萬所普及,開辟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新局面。

可以期待,在教育數字化大力推進下,教師隊伍建設數字化轉型必將獲得更大“加速度”。

責任編輯:胡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