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與高職網絡思政教育融合的邏輯研究
作者:馬珊珊 劉彥平
發布時間:2023-03-24 15:32:31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四史”與高職網絡思政教育的融合具有天然關系。而這種關系始于“歷史”,落于“實踐”,成于“網絡”。在“大思政”教育模式和“大歷史觀”的背景下,“四史”與高職網絡思政教育的融合關鍵在于本質同一、方向一致、內容同質的必然邏輯;條件在于網絡思政教育的范式轉變、高職思政課內容的獨有特點的偶然邏輯。內在與外在相連,必然偶然的統一,給予了兩者融合的邏輯必然。
[關鍵字]四史 高職網絡思政教育 融合
課題:本文系2021年陜西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首批研究課題《“四史”教育與高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研究》(課題編號:2021SPWSKT-C-95)。
引 言
網絡思政教育已經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就這個問題需要研究和探討的地方依然很多。因為思政教育的環境發生了變化,由原來微觀(家庭、學校)+宏觀(經濟、政治)的模式變成微觀+宏觀+網絡虛擬的環境模式,在此環境下去解決理論與(線上網絡+線下傳統)實踐的思政教育難點。
融合的必然邏輯
1.本質同一:融合的基礎
網絡思政教育的概念理解重點在“網絡”。當互聯網從Web1.0門戶時代、Web2.0社交時代到Web3.0融媒體時代,完全改變了思政教育的環境模式,網絡思政教育應時而產生,雖然是傳統思政教育的網絡延伸,但它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整個發展模式是相對獨立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分割的部分,依舊遵循教育的本質、回答首要問題——立人。至于立什么樣的人,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的堆積。毋庸置疑,我們要培養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要在這一本質之下完成網絡思政教育的立德樹人任務,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間必然以互聯網技術、新媒體信息端為依托,用平等的關系、雙主體的模式來進行有效對話,形成可溝通的雙向互動的對話氛圍,以此來回答“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2021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在思政課中加強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的通知》,教育各界領會精神,貫徹內容,充分發揮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等“四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作用。
網絡思政教育既不是傳統思政教育,也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傳統思政教育的網絡延伸,而是相對獨立的教育空間。在這一空間之中,“四史”作為理論與實踐的融合成果,同網絡思政教育的本質是保持一致的。網絡思政教育就是在回答“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的基礎上,有效提升和引導青年大學生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行動認同,進而明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繼續發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第二個百年征程的啟程和終點都需要在“四史”中尋找答案。弄清楚在中國共產黨的核心帶領下,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在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中,就是讓青年大學生汲取養料,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的侵蝕,在歷史中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守人民立場,明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這三個問題,要從“四史”特別是黨的百年奮斗史中尋找答案,踐行青年大學生的使命擔當,真正做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知史愛社會主義,知史擔責。
根據以上的闡述,可以看出網絡思政教育的本質是“立人”,“四史”教育的本質也是“立人”,立的都是信仰馬克思主義、熱愛中國共產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人,回答的都是“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由此可見,本質同一,是網絡思政教育與“四史”融合的基礎。
2.方向一致:融合的條件
要實現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只依賴傳統思政課來完成顯然現在已經式微了。在此基礎上,思政課程、課程思政、日常思政三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大思政”教育范圍和模式,讓思政教育無處不在,潛移默化。“大思政”模式的有效運行,就需要實現全范圍、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做到這一點,傳統的線下“大思政”模式運行顯然遇到瓶頸,要突破這一瓶頸,實現線上線下“大思政”模式的融合式運行,“網絡”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四史”是一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是一部運用馬克思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光榮實踐史。既然是關于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必然是隸屬“大思政”內容范圍之內,“四史”“大思政”契合式融合的關鍵就在網絡二字。網絡是時代的產物,歸根要服務于時代,其跨時空性的特點剛好能滿足“大思政”教育模式的運行,打破之前的困境,特別是Web3.0融媒體時代的到來,讓網絡無處不在,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融進了每個人的生活。從這里看出,“四史”教育的突破點在網絡,“大思政”同樣,故二者融合同向。
“四史”是一部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史+中國共產黨人精神鍛造史+共產主義道德光輝史+不懈努力奮斗史等的融合,內蘊豐富,給予人們認識中國共產黨發展與執政的規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特色和路徑,這些都是以中國共產黨史為核心的實踐基礎上實現的理論升華和凝結,故要準確理解“四史”的內涵和途徑,必須從理論與實踐融合的角度開始,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發展為主線,以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踐為過程,理論從實踐中來并指導實踐。二者契合在內涵、融合在形式,理論的分析、實踐的行動、理論與實踐的準確掌握是理解“四史”的正確方向,反觀網絡思政教育是同樣的道理。
3.內容同質:融合的邏輯
網絡思政教育與“四史”教育的融合邏輯起點就是內容。從認識的邏輯起點開始,厘清兩者融合的理論基礎和內容之間的交叉特點,才是抓住融合的核心要素和基本問題。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徑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相關課程(以下簡稱“思政課”),在“大思政”環境模式下,專業課程思政和日常思政已經成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徑。這三種途徑不同內容、不同方式,但卻殊途同歸。高校思政課的主要課程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近代史綱要、思想道德與法治、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等。這些課程雖內容相對不同,但有交叉,經研究分析,核心關鍵詞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主線,強調“四史”;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為主題,強調理論創新。在以“史”為主線的前提下,中國運用馬克思主義實現了三次理論飛躍,成為指導中國繼續走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四個選擇”“四個自信”“三個為什么”“三大規律”的一盞不滅明燈,而專業課程思政、日常思政是在“大思政”模式下實現三全育人創新的具體方式。專業課程目的是培養社會主義發展和建設的各行各業的合格人才,但這一句話的重點在于“社會主義”這四個字。既然專業課程培養的人才是屬于社會主義的,課程思政便應運而生,可以看出課程思政培養的目標和內容跟思政課程同質。日常思政是在課程思政、思政課程之后的重要途徑。思政課程側重理論和歷史,課程思政側重專業和思想,日常思政側重行為和養成,完美地讓理+專+為融為一體,說明三者內容同質。信息化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要加強網上正面宣傳,旗幟鮮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團結、凝聚億萬網民,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見,網絡信息化和“大思政”目標是一致的,利用網絡信息化實現“大思政”,網絡思政教育迎來了大發展和大機遇。
“四史”中的黨史是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成立以來,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救國存亡的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也是自身成長和發展的歷史,這部歷史是“四史”中的核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通過黨史學習就是讓青年大學生了解和深刻領會“四個選擇”:當年中國人民、中華民族和歷史為什么選擇馬克思主義來引領中國發展,選擇相信中國共產黨可以救國救民,選擇走社會主義道路實現偉大復興,選擇改革開放來促進中華民族富起來、強起來。在黨史的引領下,新中國史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史,它的內容會引導學生明確馬克思主義為什么必須要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為什么成為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文化基礎、黨的執政能力和水平為什么不斷提升、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意味著什么、我們還要不要繼續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開放史是新中國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幫助學生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堅持社會主義的前提下尋找符合中國實際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進一步深刻把握和理解“三個為什么”: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中共黨史是社會主義發展史的輝煌樂章,巔峰之作。社會主義從空想到實踐、從失敗到成功、從一國到多國、從挫折到堅持,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都融合其中,學習社會主義內容就會讓學生明白社會主義是什么、從何而來、往哪里去,中國為什么選擇和堅持了社會主義,怎樣建設和堅持社會主義。這些問題都可以從社會主義的“三大規律”中找到答案。
由此可見,網絡思政教育的內容和“四史”教育的內容都是樹立“大歷史觀”、形成理論+現實+歷史的有機融合。
融合的偶然邏輯
1.網絡思政教育的范式轉變
Web1.0時代下大學生群體重點是“觀網”,通過“觀網”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與實際能力差距太遠之間的需求和不足。但此類互聯網平臺的信息發送是單向的、靜態的、不交互狀態。在此狀態下將網絡引入思政教育之中,教育者就是單純地借助互聯網平臺傳播思政教育內容。Web2.0社交時代的到來,讓信息發送從單向、靜態變成雙向、交互。信息發送的主體也從專業網站變成個人,在這種錯綜復雜的網絡環境之下,思政教育者開始借助平臺開展線上線下交互式、交往式的教學模式,試圖通過“網絡對話”的方式創新思政教育,突破困境。Web3.0融媒體時代讓網絡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不再作為線下現實生活的延續和補充。在這種環境下,思政教育遇到的困難和挑戰、機遇和發展是對等的。廣大思政教育者要積極應對思政教育的環境范式轉變,采取融入大學生生活的方式,從單一性靜態網站發送信息轉變成師生、生生之間社交媒體互動,讓大學生成為自己的社交主人,融媒體生活+娛樂+學習一體化的方式加強了思政教育的力度,提升了教育水平,增強了教育效果。但在收效不錯的前提下,Web3.0融媒體時代讓思政教育的環境范式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現實中大學生失范的思維和行為也許會在傳統的信息交流和分散中慢慢消散,但大數據時代信息做到了根據用戶喜好精準推送,融媒體時代的內容集中體現,“信息繭房效應”“回音室效應”成為正面引導內容和失范行為的“產房”,如何讓正面的、符合社會發展的信息在網絡中極大擴散,用戶(大學生)的需求是根本。
網絡思政教育起步之初,主要起到的作用是傳統線下思政教育的補充,教育內容就是簡單地把線下思政教育內容靜態、單向地上傳至網絡,是內容的“搬運工”。學生在Web1.0時代,學生對網絡這一“百科全書”充滿好奇,他們需要在網絡中尋找到自己想要的一些知識答案,這時候網絡是“思政的知識庫”,是傳統思政教育內容的網格化和數字化,原來線下思政教育給學生的疲乏感通過網絡又煥發出生機。Web2.0、Web3.0社交網絡、融媒體時代的到來,讓這種生機出現了無力感。網絡技術的革新遵循自身發展的規律,而學生對思政教育內容的需求是基于網絡技術規律和自身身心發展狀態變化的。“四史”的“史”從現實實踐出發,成功的經驗理論來源于實踐,落實于現實,史料中每個紅色人物、歌謠、地域、物質都散發著濃濃的故事感,故事可大可小,可長可短,既能滿足“快餐式”的網絡互動,也可成“系列式”貫穿整個“四史”,這樣我們才能找準學生的“需求側”,優化內容生產的“供給側”。
教育對象的位置變化。教育主客體關系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關系,它深刻影響著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過程。在傳統的教育理念中,學生是教育客體,教師是教育主體,故網絡思政教育之初,傳統的教育主客體關系依舊控制著網絡,教師忙著“搬運工”的作用,學生忙著單向在網絡的信息中搜索知識。但隨著網絡技術的自我革新,原本屬于教育客體的學生跳出了原來的范圍,打破了教育主客體關系,從被動獲取變成主動求取,這種變化讓教育對象反客為主,給網絡思政教育帶來極大挑戰。融媒體塑造了一種生活方式,傳統主客體關系變成了“主主體”關系,讓師生都成為融媒體時代的主體,主體對主體的溝通和交流,“平等”“對話”必須是雙向的,在此基礎上,網絡思政教育必須應對此變化,形成主體間性的對話模式,以“四史”為主線,教師的主體身份在于引導,學生的主體身份在于求學,從實踐中來的“四史”是連接兩大主體的關鍵,助力完成網絡思政教育的“立人”目標。
2.高職思政課內容的獨有特點
就研究現狀來看,研究“四史”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成果較多,大部分以本科以上的思政課為主線,涉及高職、網絡思政教育的內容較少,可見此研究的意義。“四史”教育與高職思政教育的融合,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高職思政課內容的獨有特點。前文中論述高校思政課的主要課程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近代史綱要、思想道德與法治、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等,這些課程的內容與“四史”融合緊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社會主義發展史連接,一到七章內容主講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的創立和發展,重點解讀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社會主義一路披荊斬棘,走向更長遠的未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是“四史”融合網絡思政教育的核心課程,連接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一到十章以“史”來解讀中華民族如何擺脫積貧積弱、任人宰割的歷史,中國共產黨如何利用馬克思主義一步一步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與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融合的歷史過程,讓學生深刻理解“四個選擇”以及“三個為什么”。思想道德與法治連接“四史”相對較弱,但在一到六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培養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人才要求。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從理論層面直接連接“四史”,從理論創新的角度闡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次歷史性理論飛躍,讓學生從“四史”中尋找中華民族為什么會走到現在。形勢與政策結合“四史”,解決現實中的困境和挑戰,抓住機遇,在歷史中尋找答案。由此可見,高校思政課的主要課程用“大歷史觀”形成整體性視角,融合研究和講述。但高職思政教育恰好缺少連接社會主義發展史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四史”融合網絡思政教育的核心課程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樣會影響“四史”教育的效果。基于實際,把“四史”融合高職網絡思政教育很有必要,這樣,缺少的兩門課程以“四史”為主導,思政教育融合貫穿。高職現有的三門課程以“四史”為主線,融合貫穿,達到思政教育“立德樹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馮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內生動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27.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8.
[3](德)卡爾·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
[4]趙玉枝,胡樹祥.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轉換:內涵、成因及意義[J].思想教育研究,2021(6).
[5]劉玲,韓美群.知史愛黨 知史愛國——黨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思考[J].學習與實踐,2021(4).
[6]王廣義,胡靖.以黨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路徑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1(7).
[7]梁欽,蒲清平,肖國芳.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演進與經驗啟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6).
[8]王炳林,劉奎.關于“四史”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21(8).
[9]周蘇婭.“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三重維度[J].思想教育研究,2021(4).
(馬珊珊、劉彥平:漢中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