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聽障兒童融合教育是指有聽力障礙的學前兒童佩戴合適的聽能輔具(助聽器或人工耳蝸)進入普通幼兒園接受融合教育、康復教育的一種形式。目前在學前聽障兒童康復教育中,有很多的學前聽障兒童經過聽力語言康復訓練后進入了普通幼兒園,和正常聽力的幼兒一起接受保育、教育的早期融合教育。通過融合的方式,學前聽障兒童在語言、認知、個性、社會性等方面得到了更全面的發展。融合教育極大地提高了學前聽障兒童康復教育的質量。

但是根據目前學前聽障兒童在幼兒園的表現和家長的反饋來看,學前聽障兒童在融合教育中還存在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為了幫助學前聽障兒童實現全面康復,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潛能,真正實現融合教育的目的,本文進一步探討了學前聽障兒童融合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及問題形成的原因,同時提出解決問題的教學策略,以期能為更好地實施學前聽障兒童融合教育提供參考。

一、學前聽障兒童融合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前聽障兒童方面

由于幼兒園人數比康復機構多,環境也比較嘈雜,學前聽障兒童聆聽老師和同伴的言語聲就變得相對困難,時常出現聽不到或聽不清楚對方的語言或者游戲規則,導致學前聽障兒童在參與集體活動時顯得比較被動。和同伴交往時,由于學前聽障兒童語言表達不夠清晰,導致同伴有時聽不懂或不能完全理解其要表達的意思。而當學前聽障兒童聽不懂同伴語言時,不會使用請求重復、證實部分信息等溝通策略,進一步地加劇了溝通交流的不暢。

(二)融合幼兒園教師方面

目前有些融合幼兒園教師對接納聽障兒童入園還有些顧慮,主要表現在:一些融合幼兒園教師對聽障兒童融合教育的知識和技能了解得還不夠全面,在聽力學、心理學、聽障兒童康復訓練方法、課程設置和設備應用、個別化教育計劃制訂等方面,缺乏專業的指導和培訓。學前聽障兒童語言表達不夠流利,集體活動中有時比其他小朋友反應慢,而教師常常將學前聽障兒童和聽力正常兒童同樣對待,對其特殊性和特殊需求還不能完全滿足,對其在聽覺、言語、溝通方面存在的問題還不能很好地給予幫助。學前聽障兒童佩戴了助聽設備,沒電的時候需要教師協助更換電池。在參加有些戶外活動時,學前聽障兒童佩戴助聽設備要注意安全。這些問題讓部分幼兒園教師認為聽障兒童的入園加重了他們的教學負擔。因此,有些學前聽障兒童看似進入了普通幼兒園,實質上只是在形式上被接納而已。

(三)學前聽障兒童家長方面

學前聽障兒童家長都希望孩子盡快康復,融入正常的社會生活。當孩子進入幼兒園后,家長的表現主要有:孩子能聽會說了,和正常聽力兒童在一起上幼兒園就是回歸主流,自己也可以放輕松一些,每天按時接送孩子就可以了。有些學前聽障兒童家長只關注孩子知識方面的學習,放松了對孩子的聽能管理、聆聽習慣、言語發展、溝通交往等方面的要求。比如因聽能管理不到位,孩子在幼兒園有時出現助聽設備沒電或接觸不良的情況,不能及時獲取信息,在集體活動中聽不到或聽不清,個人表達不準確或不清晰,影響了孩子和同伴之間的交流互動。部分家長在孩子進入幼兒園后,看到聽力正常兒童的表現,常常會和自己的孩子進行比較,感覺自己孩子在各方面都和聽力正常孩子存在差距,因此產生焦慮情緒,進而對自己孩子提出過高要求。特別是在言語清晰度方面,學前聽障兒童家長每天反復給孩子糾正發音,導致孩子對發音產生抵觸和厭倦情緒,影響了孩子語言發展和交流的愿望。

二、學前聽障兒童融合教育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融合教育安置機構之間的銜接不完善

目前,學前聽障兒童融合教育發展呈現多元化模式,有獨立的學前康復機構、特教學校附設學前康復機構、融合幼兒園等多種安置方式。但是各個安置方式之間的銜接還不夠完善,交流不夠充分。聽障康復的專業人士對融合幼兒園教師的指導跟不上,導致融合幼兒園對學前聽障兒童個別化訓練情況了解不夠,資料掌握不全。康復機構進入融合幼兒園的少,部分學前聽障兒童集體活動中聽覺、言語等個別化需求沒有得到充分滿足,科學系統的康復訓練沒有進一步堅持,集體教學和個別化教學結合得不夠充分。

(二)個別化訓練計劃針對性不強

資源教師給學前聽障兒童制訂的個別化訓練計劃不夠具體、詳細,且針對性不強。學前聽障兒童在資源教室接受康復訓練的時間短,一周只有一次甚至沒有。有些學前聽障兒童的個別化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只能回到康復機構進行個別化訓練。

(三)部分融合幼兒園對學前聽障兒童接納度不夠

部分融合幼兒園沒有認識到學前聽障兒童首先是一名兒童,他們有著和聽力正常兒童一樣的需求。特別是他們經過聽力補償、聽覺和語言康復訓練后,可以和正常兒童一起學習和生活。幼兒園對學前聽障兒童和正常聽力兒童的接納度和認同感還是不同的。他們覺得聽障兒童和其他小朋友有一定的差異,常常在教學活動中降低了對學前聽障兒童的要求,只是在生活上對他們多一些關心和照顧,其他方面的關注較少。特別是學前聽障兒童佩戴有助聽設備,幼兒園教師希望他們以安全為主,避免參加運動性強的游戲,這導致學前聽障兒童常常也會認為自己能力不強,學不會,最后逐漸變得不夠自信。

(四)部分學前聽障兒童家長對融合教育的認識不足

部分學前聽障兒童家長只重視孩子的知識學習,忽視了對孩子行為習慣、社會交往、自理能力等方面的培養。家長認為孩子有缺陷是自己的錯,對孩子過分溺愛,平時很多事都替孩子做。當學前聽障兒童和正常聽力孩子交往時,家長怕孩子被人瞧不起,怕孩子吃虧,常常給孩子買很多玩具,讓孩子獨自一人在家玩。這些做法使孩子自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交往能力等得不到有效鍛煉。在幼兒園融合教育過程中,學前聽障兒童也習慣于依賴他人,不主動和他人交流自己的愿望。

三、針對學前聽障兒童融合教育問題采取的教學策略

(一)安置機構之間要做好銜接和溝通

特殊教育學校、聽障兒童康復機構和幼兒園等各安置機構之間要做好銜接和溝通工作,以使學前聽障兒童的個別化需求得到滿足。特教學校、康復機構要和融合幼兒園教師多聯系,認真學習融合教育專業知識,對每名學前聽障兒童康復情況進行跟蹤和回訪,建立接案咨詢、個案、心理和教育診斷、個案綜合分析、擬定個別化教育計劃、實施評估和鑒定等一整套服務。根據每名學前聽障兒童的發展狀況,制訂適合其發展的個別化教育計劃并積極落實。在融合教學中,碰到學前聽障兒童存在問題要協同聽力師、言語治療師、心理治療師等進行會診,以確保每一名學前聽障兒童在保育、教育、康復多方位結合的方式下,全面健康成長。

(二)建立集體教學和個別化教學相結合的教學體系

建立集體教學和個別化教學相結合的教學體系,使學前聽障兒童的個別化需求得到滿足。融合幼兒園集體教學既要面向全體又要照顧差異。例如融合教育中教師應把學前聽障兒童安排在距離教師較近的活動區域,讓他們聽清楚老師的講話內容;在班級中營造積極合作、平等互助的友好氛圍,鼓勵學前聽障兒童在互動游戲中積極表達、耐心聆聽、認真回應,以提高大家對聽障兒童的認同和接納程度。對聽力正常兒童來說,幫助和接納學前聽障兒童,更利于增強他們的集體意識和責任擔當。個別化教學中,資源教師要認真評估學前聽障兒童在聽能、言語、語言、認知、溝通各領域的發展水平,制訂合理的個別化教育計劃,結合集體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采用科學合理的康復技能和方法,有針對性地幫助學前聽障兒童提高,進而逐步實現全面康復目標。

(三)幫助學前聽障兒童家長樹立信心

通過融合教育培訓、宣傳、家長進校園等活動,幫助學前聽障兒童家長樹立信心,讓家長正確認識融合教育,了解孩子各方面情況,認真對待孩子出現的各種不適應,客觀看待孩子的發展,有合理的期望值。教師要經常和家長溝通,以達成教育共識,共同為學前聽障兒童創造融合教育成長環境。

(四)對學前聽障兒童進行社會技能訓練

當學前聽障兒童能聽會說之后,在融合教育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和其他人互動交流了。因此,教師和家長要多對學前聽障兒童進行社會技能訓練。例如可以通過繪本學習,讓學前聽障兒童理解故事人物的角色互動和情緒表達;積極創設情境,給學前聽障兒童正確示范,讓他們理解對話的含義,努力模仿練習,深入體驗生活中各種互動和溝通交往策略。教師和家長要及時、認真傾聽學前聽障兒童的想法,同時多鼓勵學前聽障兒童多傾聽他人的表達。在傾聽、等待、輪替、表達中,學會和他人溝通交流;當教師和家長看到學前聽障兒童積極參與互動時,要及時鼓勵和肯定,幫助他們建立與人交往的信心。

學前聽障兒童融合教育的全面推進還需要全社會的關心,需要聽障方面的專業人士和融合幼兒園的不斷合作,認真實施個別化教育計劃,積極建立幼兒園—家庭—社會合作教育機制,科學設置安置機構和人員,加強督導。及時解決學前聽障兒童融合教育中出現的問題,不斷提供技術和方法指導,保障學前聽障兒童獲得優質的教育資源。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第二聾啞學校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