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育的核心是激發學生探究興趣,使其體驗探究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探究能力。近年來,新興起的STEAM教育提倡讓孩子自己動手完成他們感興趣的、并且和他們生活相關的項目,在此過程中學習各種學科及其跨學科的知識。這些都是新課程背景下對幼兒教育的新要求。筆者以中班《魅力新城》活動為切入點,立足實際,探索基于幼兒認知思維和認知價值的STEAM建構活動方法。

一、中班《魅力新城》案例活動背景

在中班“海陸空出動”的主題活動中,某一次區域活動中樂兒對開心說:“一個人玩沒意思,搭得不好看,而且老是搭不好,我們一起來搭怎么樣?”

開心:“可以是可以,我們搭什么呀?”

樂兒:“我們搭個城市吧,可漂亮了。”

這時旁邊的小朋友也七嘴八舌地討論起自己去過的城市,眼看可選擇的范圍越來越廣,老師可以及時拋出問題:“那有沒有一個城市我們都去過也都了解的呢?”

“我們都去過也都了解的城市是哪一個呢?”

這時的答案已經呼之欲出,孩子們爭吵的話語都朝著一個答案聚集起來——新城!

思考與支持:STEAM活動是通過小組合作的項目式學習方式,在一個問題的驅動之下,完成一項源自真實世界且需要深度思考的任務,而驅動性問題是一個項目的“心臟”。

幼兒園STEAM活動的發起就是要幫助孩子們找到驅動型問題。這首先要基于孩子們的興趣和發現的問題,但需要教師能及時發現并捕捉孩子們的某一行為,然后概括提煉出來。

二、支持與催化

《魅力新城》的搭建主題確認后,筆者便制作了新城調查表,并在班級群動員家長積極支持與配合,調查表中所包含的問題有:新城的標志性建筑有哪些?分別叫什么名字?新城的交通要道有哪幾條?叫什么名字等?你還在新城看到什么?

將調查表發放給幼兒后,家長利用空閑時間帶領幼兒對新城進行實地考察,幼兒再將自己的所見所聞通過繪畫、拍照、錄視頻等方式記錄下來。待幼兒將調查表帶回來后,教師組織幼兒進行集體分享,整合幼兒關于“新城”的所有認知。

思考與支持:幼兒的認知獲得來自于生活,雖然大多幼兒居住在新城,但關于新城的認知是零散的、不充實的。所以確立主題后,便要及時充實幼兒關于“新城”的生活認知。在這個過程中,基于STEAM教育理念中的技術思維及數學思維,利用調查表進行調查是一個非常好的幫助孩子們進行有效記錄和積累解決問題經驗的方式。

三、分析與繪畫表征

教師同幼兒一起分析了調查表中的各個細節后,教師引導幼兒進行新城地圖的第一稿繪圖,因幼兒沒有平面圖設計經驗,所以教師對幼兒進行了平面圖設計要素科普,之后幼兒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新城地圖第二稿的繪圖。二稿中幼兒的設計稿的科學性和實用性大幅度提升,畫面初成體系。后經投票選出了一幅票數最高的地圖,教師將其貼在白板上,讓所有幼兒在模仿的基礎上再次進行創作,最終經過投票選出一幅設計圖作為新城搭建的參考地圖。

通過一次又一次的繪畫,幼兒逐漸對新城的各個建筑與道路有了更為系統形象的認知。也是在這個過程中初步接觸了以最終目的為導向的設計思維,了解了比例關系、空間關系等。

四、操作——基于經驗和設計的建構

(一)第一階段

新城搭建地圖定稿后,幼兒在戶外炭燒積木建構區開始搭建。初次看到這么大的積木很茫然,不知道能做什么?這時教師可以這樣提示:“這和小積木是一樣的,只是個頭大一些,它們可以幫助你們搭建一些大的造型。”

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漸漸參與到游戲活動中,開始了搭建“工作”。場景一:開始搭建積木了,甜甜一個人在搭建,毛毛也是一個人用相同的幾塊長方形在搭建……只有豆豆和子恒兩個人合作搭建,他們很愉快。

支持與回應:在本次操作活動中,幼兒因為對材料陌生,所以有一個嘗試過程,剛進入中班的幼兒正處于平行游戲向合作游戲的過渡中,幼兒因為好奇、新穎、陌生等原因,所以沒有多少的交流互動。針對這一情況,在二次游戲中,教師更改了計劃,先進行材料的分析與預設,鼓勵幼兒合作,在合作中愉快操作。

(二)第二階段

在幼兒進行操作活動之前,教師先與幼兒進行談話活動。

教師:“誰來說一說,上一次我們搭了些什么?”

“我蓋房子了!”“我搭橋了!”……原來成人看起來無心的搭建,在幼兒心中都是有他們自己的想法的。

教師:“原來大家有這么多想法啊,可是,這么多的建筑,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你們愿意一起搭建嗎?”

“愿意!”幼兒三三兩兩自由組合。十分鐘后,浩宇把毛毛組的小橋碰壞了,浩宇的作品突然自己塌了,苗苗和子恒在爭搶積木……整個區域都亂套了,告狀聲、哭泣聲等混成一片。

支持與回應:針對這種情況,教師首先應對區域內的場地進行調整,其次是對區域內場地上的材料進行及時補充。

(三)第三階段

經過討論,幼兒在活動時就有了目標——搭建一座美麗的新城。要蓋大劇院、服務中心、醫院、銀行、公園等,還要有公路。于是,活動在充滿激情的氣氛中開始了。經過前面的小插曲,浩宇和毛毛成為了合作伙伴,一起搭建大劇院,兩個小朋友埋頭認真地商討了起來,不久就開始選擇搭建所需要的材料。

大劇院還沒建好,嘩啦一聲,倒塌了!幼兒都停下來,開始討論倒塌的原因,經過討論后,新一輪的搭建工作又在合作中開始了。

發現搭建公園的材料不夠用時。苗苗說:“把我們組的先拿去用吧,我們的大馬路快蓋好了,剩下的材料給你們!”

團結的力量真的是無窮之大,一座雄偉的魅力新城在幼兒的合作中拔地而起。

思考與支持:要將STEAM教育理念融合于幼兒的日常生活中,首先就要明確目標,如案例中活動的目標很明確——幼兒自主完成魅力新城的搭建,在準備階段,融入了STEAM教育理念中的技術部分,教師利用調查表的形式使幼兒通過實地調研補充自己的前期經驗;在設計地圖環節中根據需要融合STEAM教育理念中的設計思維、藝術思維等,讓幼兒通過繪畫的方式對自己的已有經驗進行加工和再創造。在實施操作階段,融入STEAM教育理念中的工程思維,提醒幼兒盡力做到所有環節要連接順暢,不能出現斷層,以實現工程的最終使用價值。

五、基于中班建構活動的STEAM教育活動促進策略

(一)STEAM教育活動準備:研教研,促教學

發展STEAM教育首先要培養STEAM教師。STEAM教師的培訓和STEAM理念下的教研活動是幼兒園進行STEAM教學的關鍵之一。以筆者所在幼兒園為例,首先是進行園內教研,在了解STEAM教育內涵的基礎上,學習STEAM教育開展的途徑與方法。結合園內兩教一保的教師輪崗機制,科學合理分配教師帶班及教研時間后,以每周的一、三、五為集體研討時間,實行“一周一輪”主班配班分組教研,以機制保障教師的學習時間與學習時效。其次是教研內容的有效探討,根據月主題內容及教職人員的分工進行教研內容及任務的分配,制訂當月的STEAM教研內容,每周進行兩次集體教研,主要以提出問題、討論反思、總結提升為主。

(二)STEAM教學嘗試:平行班,做對比

筆者通過實驗班與平行班的教學對比發現,實施STEAM教育理念的實驗班幼兒在問題解決、經驗遷移、邏輯思維、工程應用、團隊協作、想象創造、溝通表達、審美鑒賞、文化傳承等方面有所提升。同時發現STEAM教育實施的要點如下。

1.基于STEAM理念制訂教學計劃

活動前教師提出具體的計劃任務,目標是滿足幼兒現階段的認知能力,難易適當,并合理設定富有挑戰性的部分,以更好地激發幼兒潛力。

2.基于STEAM理念的活動引導

引導幼兒預先設計方案,幫助幼兒分析材料、方案的可行性,促使幼兒運用發散思維思考問題,進行頭腦風暴。

(三)STEAM教育活動反思:勤反思,助成長

STEAM教育活動是一種長期而復雜的教學活動,需要根據不同園所、不同項目的實際情況設計不同的教學思路,制訂不同的教學方案,而這對STEAM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做一名反思型教師

在每一節 STEAM教育活動結束后進行反思與總結,轉變觀念,以更包容的心態關注幼兒成長過程,理解幼兒在融合各學科知識后表現出的行為與自主意識。

2.做一名好學型教師

要時刻以STEAM教育思想為引領,以項目學習為載體,對幼兒園建構活動實施現狀進行分析、總結、研究。鼓勵和正向引導幼兒的合作行為,盡力兼顧所有幼兒的個性化發展需求。

六、小結與展望

STEAM教學的關鍵是使教師能夠意識到幼兒教育活動指導的實用性及其他方面的跨學科性質,需要指導幼兒在實踐中發掘新問題,用動手動腦實踐的方法思考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以及在實際過程中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在處理實際問題時還要學會多方位思考問題。無論是方案制訂還是前期準備,教學活動的開展或是教學活動流程中的指導,都可以將STEAM教育理念與之相結合,這能使建構活動產生更高的教育價值。

作者單位   陜西省延安市新區第四幼兒園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