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小學階段的主要學習科目和基礎學習科目,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品讀素養是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一線語文教師要注重結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從多元化角度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以此提高學生的課文品讀能力。

一、強化理解教材,奠定閱讀基礎

品讀能力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和水平的關鍵,更是學生必備的技能之一,學生只有具備了較強的品讀能力,才能對文字本身的魅力進行深度感悟,從而能夠全面理解文章的內涵。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通過理解教材內容強化對字詞的理解,幫助學生奠定閱讀基礎。值得注意的是,正確理解字、詞,會對品讀能力形成較好的影響。認真品讀有內涵的字、詞,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閱讀內容。在此基礎上,學生的閱讀探究興趣也能得到進一步激發。課文的重點段落,用詞通常都會仔細斟酌,目的在于更好地表達段落的含義。因此,教師可以將段落中的重點詞匯作為主要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理解字、詞的含義,為后續的課文品讀做好鋪墊。

例如,在學習《去年的樹》這篇課文中,教師將重點段落中的“鳥、樹、鋸、火柴”這四個字詞進行著重講解,啟發學生根據重點字詞理解課文內容,并以此為線索品讀全文。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只鳥和一棵樹的故事,鳥和樹是好朋友,相約第二年春天再相聚,可是第二年當鳥來找樹的時候,卻發現樹不見了,此地只剩一個樹樁。原來是樹已經被砍,做成了火柴,被一個小女孩點燃發出了耀眼的光芒,小鳥盯著光芒看了很久后,飛走了。對于這篇課文,學生只要掌握上述四個字詞,就會逐步厘清課文的內容。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中的關鍵字詞,使其順理成章地掌握課文的具體表述,為課文的深入品讀打好基礎。

二、結合課外讀物,拓展學生眼界

為提高小學生的品讀能力,教師可以將課外讀物作為教材閱讀的補充,目的是通過延伸學生的閱讀范圍,拓展學生的閱讀眼界,使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多的閱讀題材,進而提高自身的閱讀素養。再者,教師可以根據課文閱讀內容,為學生有針對性地推薦課外讀物,以此與課文內容形成雙重閱讀語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相似文體的閱讀技巧。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閱讀習慣,自主選擇課外讀物,閱讀內容包羅萬象,可以是科技類、信息類、文學類、藝術類等,通過拓展學生閱讀的形式,讓學生有更多品讀文章的機會,確保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突破自我,以提升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品讀素養。同時,教師要聯合家長,做好家校聯合閱讀指導工作,使學生在家庭與學校里都可以進行有效閱讀,以此推動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例如,在學習《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時,由于這是一篇科普文章,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完原文后,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相關的科普類文章,或者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認知能力,自主尋找一些科技類紙質書或電子書,這都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為提高學生的品讀能力打好根基。同時,教師也可以從多元化角度啟發學生進行閱讀,如教師可以將課文進行拆分:第一部分介紹了納米技術,第二部分介紹了納米技術與生活的關聯性,第三部分介紹了納米技術的發展前景。學生可以分步進行閱讀,分別將每一個步驟作為文章的主題進行資料查找及閱讀,這種閱讀模式能夠讓學生更加詳細地了解納米知識,會使學生的閱讀能力獲得突破。然后,我們再回到課文閱讀環節,這能幫助學生更加高效地理解課文內容。由于學生了解了納米技術的科技含量,以及納米技術的應用范圍,自然也就提高了品讀能力。

三、抓住文章文眼,增強品讀能力

任何一篇課文都有主題內容,這被稱為文章的文眼。而學生要想抓住文眼,就必須理解文章的主題,能夠圍繞表達的核心提高對課文的認知,進而使文章品讀能力在無形中獲得提升。任何一篇課文都有描寫精妙之處,而這也是文章尤為吸引人的地方,這些內容大多都表現在修辭手法及短句上,且表現得相對隱秘,甚至有些地方是一筆帶過的,這就需要學生用心品讀才能發覺。由于小學生受年齡限制,很難發現隱藏在課文中的絕妙美句。因此,教師要將這類美句明確告訴學生,對學生起到提醒作用,讓學生產生恍然大悟之感,從而關聯上下句的含義,對文章的內容在整體層面進行理解,以此增強學生的品讀能力。

例如,在《一只窩囊的大老虎》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整體層面幫助學生理解這篇課文,這有利于學生掌握文章的文眼,以及文章的精妙之處。課文分為四個自然段,其一,“我”特別期待在舞臺上演出;其二,“我”好不容易被老師選中,飾演大老虎;其三,好不容易等到了上臺演出,“我”卻把大老虎演砸了;其四,“我”分析失敗的原因,卻始終找不到。教師讓學生分析整篇課文的四個段落,然后引導他們對“不會豁虎跳算什么老虎”這句話進行分析。這句話是課文中的核心內容,與課文題目有較強的關聯性,之所以“我”沒有成功演繹出大老虎,就是因為“我”不會豁虎跳,在同學眼中這就是一種不合格的表演行為。所以,深刻理解了這一句話,自然就會知曉為什么“我”演的這只大老虎如此“窩囊”。教師引導學生在理解主題的情況下品讀課文,以期學生產生全新的認知感受。教師還要通過這篇課文,引發學生思考“只有演繹老虎成功了,才會獲得滿堂喝彩嗎?”如果將演繹失敗的過程描述出來,并勇于面對失敗,其實這也是一種自我認可。通過理解文中的這句話,學生會形成以點帶面的閱讀效果,如此可以促進學生更好地品讀全文。

四、反復揣摩文本,分析文章底蘊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閱讀任何一篇課文,若只是閱讀一遍,也只能大概理解課文,一段時間后,甚至會忘記課文內容。所以,反復揣摩文本,分析文章所蘊藏的底蘊,會幫助學生提高課文品讀能力。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要讓學生對閱讀內容進行反復品讀,以此促進學生掌握課文的情味與意境。需要注意的是,學生閱讀課文的目的在于通過閱讀不斷積累語言基礎,以此提高語言感知素養,使自身具有高效、完整的閱讀能力。通常一篇課文,學生都應閱讀至少三遍,第一遍泛讀,第二遍通讀,第三遍精讀。泛讀的目的在于學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對課文內容有大體認知,大概掌握閱讀內容,從而做到心中有數。第二遍通讀,學生要從頭至尾一字不落地對課文進行整體閱讀,這能培養學生嚴謹的閱讀態度,增進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第三遍精讀環節,是閱讀中比較重要的一環,由于學生通過前兩遍的閱讀,已經對文章有了一個整體認知,所以在此基礎上,學生再進行詳細閱讀,這次閱讀要對每一個詞、每一句話進行深入理解,尤其對課文各自然段的銜接要仔細琢磨,這能有效分析出課文的內在含義,真正實現通過反復閱讀,提高學生品讀素養的閱讀目的。

例如,在《大青樹下的小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對課文進行大概泛讀,了解課文的主要梗概。比如,通過泛讀學生能夠了解課文講述了少數民族小學生的上課狀態。通過第二遍的通讀,學生會認識到課文中描寫了不同少數民族小學生的穿著,以及校園中的生活場景,而在最后精讀階段,教師要求學生逐字、逐句閱讀文本內容,從文字描寫中了解大青樹下小學的與眾不同,有大青樹上高掛的銅鐘,下課后又有孔雀在大青樹下跳舞,最有趣的是上課的時候,從山里跑來兩只猴子,趴在窗戶上聽學生讀書。通過精細化的閱讀,學生能夠體會到大青樹下小學校園生活的多姿多彩,而且通過對不同民族學生在大青樹下上學過程的描寫,也讓學生感受到我國各民族人民之間的團結友愛。

五、感悟作者風格,品味語言韻律

任何一篇課文都有不同的特點,同時,每篇課文的語言也獨具個性,這是通過長期創作形成的一種特有的、有別于他人的創作風格,也是作者個人氣質的一種體現。在引導學生進行課文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的個性風格進行品讀。詩歌尤其能凸顯作者的個性特征,教師要啟發學生理解作者的創作語言,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詩歌內容,使學生的古文學習能力不斷完善。

例如,在教學《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古詩的過程中,為了提高學生的品讀能力,教師要讓學生對作者蘇軾,以及古詩的創作背景有一個基本的了解,這是提高學生古詩認知能力的基本要素。蘇軾為人率真、生性豁達,具有較強的道家風范,同時蘇軾在生活中,喜歡品香茗、善于烹飪美食,更喜歡游歷于山水之間,所以這也就為蘇軾創作這首古詩提供了前提基礎。這首詩描述了陽光照耀下的西湖和下雨時的西湖,且晴時有晴時的恬淡怡然,雨后更有雨后的朦朧神韻,所以學生在了解到蘇軾的為人后,能夠更加深入地品讀這首傳世名篇。

六、營造閱讀氛圍,鼓勵閱讀想象

當下,教師應凸顯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為學生營造合適的閱讀氛圍,使學生能夠開展高效閱讀,而這也是提高學生品讀能力的基礎依據。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下進行自主閱讀,還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記憶能力,有助于他們更加高效地分析閱讀內容、品讀課文主題思想。而且,教師還應培養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具有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通過文字描述的內容對未描述的部分進行關聯與想象,使閱讀內容有畫面感,進而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對于一些寫景類課文,教師讓學生根據內容的描述想象景色的畫面,體會文字的深層之美,使學生的閱讀能力獲得質的突破。

例如,《桂林山水》是一篇著重寫景的課文,眾所周知,桂林的山水是十分壯闊秀美的,學生對桂林山水充滿了向往之情,這是提高學生品讀能力的前提,能夠激發學生閱讀課文的積極性。而結合文字描述,教師讓學生想象桂林山水的畫面,要求他們將文字轉換為想象,而這也是提高學生品讀能力的基本要素。比如,作者在描述桂林山水的過程中,主要表現了桂林山水的“靜” 與“清”,而學生可以以此為切入點,結合文章中運用的比喻、排比等描寫手法,進一步想象桂林山水的美好畫面,為自己進行深度品讀夯實基礎。

七、加強方法指導,強化個性閱讀

教師在教學中要發揮自身的引導和指導作用,幫助學生進行個性化品讀,引導學生從深層次理解文本內容,并增強文本感悟的深刻性,掌握語言的內涵,從而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如此能打破傳統閱讀教學的限制,促使學生從對文本內容表層的接觸逐漸發展到體悟語言的內在美。在小學語文的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品讀方法的指導,促進學生個性化閱讀,以此提高他們的品讀能力。

例如,在《可貴的沉默》教學中,教師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感受到真情、學會關愛他人。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如果學生只能理解語言的表面含義,也就難以感受到文中孩子在沒有回答出父母生日時的那種愧疚,更無法體會到在得到補救時內心的那種放松和喜悅。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品讀課文,幫助學生找準課文的重點詞句和段落。如文中的“驕傲、異口同聲”等詞語,都能詳細刻畫孩子的語言和神態,教師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找到這些詞匯,并詳細品讀,讓其感受到文中孩子發自內心的興奮。

八、充分發揮想象,深入品讀課文

發揮學生的想象,便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深入品讀,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如果能夠充分發揮想象力,就可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和發揮,幫助學生更全面、更扎實地掌握課文內容,從而逐漸提高學生的品讀能力。

例如,《鳥的天堂》所描寫的景色是以時間為順序展開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從插圖入手,利用多媒體播放鳥的叫聲,引導學生閉眼聆聽。教師讓學生想象文中所描述的場景,然后朗讀描寫大榕樹的語句,鼓勵學生將一棵樹與一整片森林的景象畫下來,以此讓學生表達自己所理解的“榕樹之大”。有的學生會將榕樹想象成足球場,有的學生會想象成浩瀚的大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想象,能夠使他們對課文內容的掌握更加準確、深入,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又可以提高他們的品讀能力。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材內容富有較強的美感,文章可讀性較強,所以為了提高小學生的品讀能力,教師應秉承“多讀書、讀好書”的理念啟發學生進行深度閱讀,確保學生突破傳統的單純讀書,深入挖掘文章的深層含義,進而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師要幫助學生多層次、多維度地認知閱讀內容,使學生的品讀能力獲得突破。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提高學生的品讀能力,促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作者單位   江蘇省濱海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