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背景下小學音樂創造教學策略探析
作者:李 婷
發布時間:2023-03-23 10:44:45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創造”是《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音樂學科關于四大藝術實踐的內容之一,“創造”也是集音樂教學中“聯系、表現、欣賞”等藝術實踐內容于一體的探索與呈現,“創造”更是學生表達個人思想和提升音樂素養的有效載體。相較于西方國家音樂創造教學較為成熟的模式,我國的音樂創造教學還處于探索階段。特別是在年齡跨度較大、認知不完善的小學階段,音樂創造教學一定要找到針對小學階段創造教學的科學模式與有效策略。
一、了解學情,結合生活,激發創造動機
(一)分學段,有效溝通創造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將義務教育階段劃分為1~2年級、3~5年級、6~7年級、8~9年級四個學段。相較于《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各學段涉及“創造”的課程內容進行了合理調整。以小學段為例:1~2年級為發現身邊的音樂,3~6年級為探索生活中的音樂及編創與展示。
在開展音樂創造教學活動時,教師要先根據學段特點提出創造性話題,并提供相關的音樂知識與技能。其次,教師要與學生溝通創造的細節與可能出現的困難。最后,形成團隊解決困難,在探究過程中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
(二)聊生活,激發短期動機
藝術源于生活,教師要幫助學生在生活的細節中尋找創作靈感,激發學生的短期音樂創造動機。
1.朗朗上口的廣告歌曲
首先,使用現成且簡短的廣告詞,激發學生的音樂創作動機。其次,教師向學生闡述廣告的作用,并確定學生作品的風格。由小組展開創作研討,形成短小精悍的廣告歌曲。最后,在展示中進行多維評價,并完成改進任務。
2.學科融合的古詩新唱
現在很多流行音樂的創作人會結合古詩詞進行旋律創作,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李清照的《知否知否》等旋律創作就十分有影響力。教師可以以此為契機,將歌曲引入教學,在語文課本中尋找合適的詩詞進行創作。比如,1~2年級學生可以利用身邊的學具,為古詩《春曉》《鵝》創造音響效果;3~6年級學生可以嘗試用簡單的曲式,為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創作旋律。
3.音樂現象激發音樂創造
音樂現象主要是指音樂對生活或社會產生的影響。比如,生日聚會上演唱的《生日歌》、結婚典禮中播放的《婚禮進行曲》、動感的廣場舞歌曲、弘揚愛國精神的紅歌、鼓舞士氣的軍歌等。教師可以利用這些音樂現象創設學生感興趣的場景,然后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創作音樂旋律,并精選表演。比如,教師創設“課間操期間,全校師生在操場上整齊且快速散開至指定位置”的情境,接著組織學生討論得出“簡單的重復性旋律,加上節奏感強的進行曲風格”能夠滿足創設情境的需求。最后,在實際做操的環節中,檢驗音樂現象的有效性。
(三)論能力,保障持續參與
在不斷的創造過程中,學生認知水平的增長及創造能力的提升,會逐步將短期動機轉變為長期參與音樂創造活動的愛好與理想,這個時候的學生對音樂有自己獨特的感悟,進而也會形成自己特有的創作風格。
二、始于模仿,成于聯想,提升創造素養
(一)始于模仿
模仿雖然不是創造,但卻是讓學生了解創造的重要環節。歷代的音樂人,很多都是在模仿的基礎上創作出了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因此給學生模仿的機會,不但可以讓學生在體驗中嘗試創造,還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消除“音樂創造”在人們心中高不可攀的固有印象。
比如,《洋娃娃和小熊跳舞》《龍的傳人》等作品中不同樂句之間的創作,使用了“變化重復”的創作手法。學生可以在創作一個樂句后,模仿使用“變化重復”的創作手法完成其他樂句,最后將其整理成一首完整的曲子。
經典歌曲《生日歌》《幸福拍手歌》中運用了“起、承、轉、合”的創作手法,學生可以模仿旋律進行創編,如創作出五言或七言的古詩旋律。經典打擊樂《老虎磨牙》《鴨子拌嘴》是小學階段學生非常感興趣的音樂作品,打擊樂器具備演奏難度低、種類多、音色可塑性強的特點。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打擊樂,模仿《老虎磨牙》《鴨子伴奏》創編自己喜歡的音樂故事。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在已創作完成的主題基礎上,模仿經典的三部曲式、有趣的回旋曲式、個性的變奏曲等創作音樂。
(二)成于聯想
在模仿創造的基礎上,教師要及時為學生提供展開聯想的機會及充足的創造時間。必要時,我們可以讓興趣相投的學生自發組成創作小組,教師給予理論上的協助與技術上的支持。學生在聯想的基礎上,討論并嘗試自主創造,多維度提升自身的音樂素養。比如,低年級自主創作的運動會“助力歌”,高年級自主創作的“班歌”,都讓學生獲得了滿滿的音樂創造成就感。因此,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法提升學生的自主創造:一是從學生最拿手的學科入手,敦促他們進一步展開聯想,利用已掌握的學習技巧自主完成歌詞的創編。二是由學生自己確定作品的基本風格。三是教師鼓勵學生自主創作旋律,幫助學生用樂器快速呈現內容,然后由學生找出自己認為最悅耳的旋律。四是正確對待記譜,記譜是為了作品的記錄與傳播,但記錄與傳播的方式因時代的發展,早已不局限于紙筆的記錄。特別是面對低年級的學生,教師千萬不要為了記譜,而抹殺了學生的創造靈感與熱情。
(三)提升創造素養
相較于演唱、演奏、欣賞等音樂表現形式對學生單項素養的提升,音樂創造可以通過讀譜與記譜來提升學生的音樂理論素養,通過聆聽與對比來提升學生的音樂欣賞素養,通過旋律的創作來提升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通過歌詞的創作來提升學生的文學表達素養,通過音樂表演來提升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因此,音樂創作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
三、引導促進,科學評價,實現音樂教育典范轉移
(一)教師要成為創造的典范
相較于模仿高高在上的音樂家,模仿身邊的教師對學生來說,更具現實意義。教師介紹音樂作品時,他以獨白的方式進行講述,那是一種靈感的迸發、動機的形成、困惑的停滯、方法的總結。這樣的授課,不但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創作的過程,還能讓學生更有信心地去完成音樂創造。
(二)科學的評價,促進學生的音樂創造
音樂創造需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實際進行科學評價。科學且合理的評價,不但能更好地鼓勵學生完成音樂創造,還能幫助教師更好地掌握學生的音樂學習程度。《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發布后,我們就著手設計了能夠衡量學生音樂創造進度與成就的“小學生音樂創造實踐素養測評表”。
(三)實現音樂教育典范轉變
在學術范疇中的重大改變被譽為“典范轉變”。結合音樂教育的發展,教學模式已由“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生為本”的教學模式,授課模式也由傳統的“集體教學”轉變為“單元組學習”或“個性化輔導教學”。這些教育典范轉變,讓學生在良好的活動氛圍中得到了快速成長。
隨著越來越多的探索與總結,音樂創造教學也由“學習識譜”轉變為“理解音樂”,最后直至轉變為“音樂學習促進個人成長”。音樂創造教學內容,可以在現有的基礎上從“主題創造音樂”轉變為“傳承經典創造音樂”“最酷流行音樂創造”“異域風格音樂創造”等多元化的創作內容。我們的目的和初衷,無非就是讓學生都能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找到創作靈感并完成個性化的音樂創造。
當今時代,小學生的創造性培養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面對其他學科越來越完善的課程體系,教師必須認識到音樂創造是教學中重要且必須要有的教學內容,不能任意放棄,更不能視而不見。本文探討的小學階段音樂創造教學的模式與策略是經過研究與實踐得出的,教師可以把它作為音樂創造教學的一個重要參考。
作者單位 西安市未央區教師進修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