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學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升美育質量的有效途徑。尹少淳教授曾經說過,中國的教師已經習慣了“知識與技能”,這本身是無可厚非的,問題出在學生學的美術“知識與技能”未能轉化為他們自身的素養和能力,美術的“知識與技能”必不可少,但它不等于學生有了素養和能力。因此,教師應當思考怎樣真正地將知識與技能轉化為素養和能力。而美術作業設計就是提升學生美術素養的一個重要手段,通過對美術作業的優化設計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審美能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升。但在實際教學中,大多數的美術作業形式單一,缺乏更多的選擇性與實踐性,這導致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不高,創作的美術作品千篇一律,極大地影響了美術教學效果和質量,阻礙了學生美術能力的進一步提升。鑒于此,教師應該讓美術作業“變變臉”,變得充滿創意性和趣味性,促進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發展。

一、美術作業分層化,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學生由于生活環境、認知水平的不同,在繪畫表現力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有的學生美術繪畫能力較強,統一的作業對他們來說沒有挑戰性;有的學生美術基礎薄弱,很難完成大眾化的作業。因此,為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在設計美術作業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性,盡量設計一些分層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選擇適合或喜歡的作業,從而獲得成長,同時有效提升美術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學《蟲蟲蟲》這一課時,就可以根據內容設計分層作業:一是基礎層面,讓學生仔細觀察自己喜歡的小蟲子,或者從網上搜尋自己喜歡的小蟲子,然后把它們臨摹下來;二是提高層面,讓學生回憶一下自己曾經見過的小蟲子并畫出來,主要是要將它們的外形、顏色和行為特征表現出來;三是拓展層面,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比如想一想如果小蟲子聚集在一起會是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請學生大膽地想和畫;四是挑戰層面,組織學生團隊作畫,和小組成員一起創作四格漫畫的小蟲子故事,或者也可以改畫其他有關小蟲子的漫畫。學生可以選擇適合自己或自己喜歡的內容進行創作,美術能力較弱的學生可以選擇基礎型作業,而水平一般的學生可以選擇提高型作業,繪畫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選擇拓展型作業,想要挑戰自己的學生則可以選擇挑戰型作業,這樣每個學生都能成為課堂的主人,從而更加積極地投入到美術創作之中。同時,分層后的美術作業不僅可以讓繪畫水平、構圖能力較強的學生創作出更加優秀的作品,還能起到榜樣作用,激勵其他學生不斷提高自己的美術水平和創新能力。通過設計分層作業,滿足了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使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到美術創作的樂趣和成就感。

二、美術作業創意化,激發學生創新意識

良好的創新意識有助于學生美術素養的提升,因而美術教師不僅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還要在教學中多設計創意化的美術作業,激發學生的創作激情,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生活中一些常見物品進行創作,以更加新穎的作業形式激發學生的美術興趣,激活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創作出多種多樣的創意類美術作品。

例如《蔬菜的聯想》這一課是讓學生根據蔬菜的特征進行想象和創作,但若只是單純在畫紙上畫一下,學生難免會覺得枯燥、乏味。這時教師就可以用生活中常見的木夾子來引導學生先將畫在紙上的蔬菜剪成兩半貼在木夾子的前面部分,然后再將通過蔬菜能聯想的物品貼在木夾子的后面部分,而木夾子的張口也可以相應地進行一些變化,使各類蔬菜通過學生的創意變身成各種各樣的物品,例如有的學生將黃瓜聯想成學習中常用的鉛筆,有的學生將蘑菇聯想成生活中常見的臺燈,還有的學生將西藍花聯想成帽子,將西紅柿聯想成卷筆刀,等等。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很快就打開了自己的創意思維,創作出一些很有創意性的作品,通過一個小小的木夾子就能進行如此豐富的美術創意,這不僅是教師教學智慧的體現,更是提高學生創新思維的一個方式。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利用生活中熟悉的物品進行美術作業創作,能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藝術的美,激活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意思維,進而促進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提升。

三、美術作業合作化,培養學生團隊精神

真正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僅靠單純的模仿和記憶,科學的動手實踐與合作探究活動也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團隊合作則是其中最高效、最直接的。因此,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合作類型的美術作業,讓學生在合作中加強溝通和交流,樹立團隊合作意識,從而收獲更加高效的美術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環境小設施》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設計合作類型的美術作業,讓學生自主分成6人一組的合作小組,一起完成主題為“環境小設施”的美術作業,并讓每個小組的組長根據小組成員的特長和個人喜好進行分工,有的學生負責畫街道,有的學生負責畫路燈,有的學生負責畫垃圾箱和郵筒,有的學生負責涂顏色及剪貼等工作,每個小組的學生都忙得熱火朝天,繪畫熱情高漲。很快,一幅幅充滿奇思妙想、色彩豐富、緊扣主題的作品就呈現在教師面前,學生也在合作中取長補短,共同成長。教師通過合作類型的美術作業不僅能豐富學生美術作業的形式,還能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創作環境,讓學生在團隊合作中充分發揮特長,共同完成美術作品,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潛能和學習興趣,同時也幫助學生樹立了良好的團隊意識,促進了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形成。

四、美術作業趣味化,激發學生創作興趣

學生往往會對新奇的東西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在進行美術作業設計時,一定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為他們創設輕松、自在的學習氛圍,利用多種方法提高美術作業的趣味性,讓學生在完成美術作業的過程中享受美術創作的樂趣,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及完成作業的積極性。

例如在教學《美麗的魚》時,教師可以在課件的首頁設計一條與教學主題相關的大魚,學生在課堂伊始就會被教師有趣的設計所吸引,這樣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作興趣,同時也能給予學生視覺上美的享受。隨后在進行美術作業設計時,教師可以先出示作業要求:畫一條外形獨特、趣味十足的花紋魚,然后讓學生在繪畫前先依據作業要求進行自主思考,同時,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創作靈感,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播放一些視頻,視頻中有各種各樣造型的魚在海底世界中游動著,還可以在視屏中加入聲音,以使學生多角度感受魚游動的姿態,給予他們身臨其境之感。最后,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加大膽地進行想象和創作,教師還可以據此創設這樣一個情境:在黑板上寫上“海洋館”三個字,然后用水草作為裝飾,構建一個虛擬海洋館,讓學生將自己創作出來的各種各樣有趣而又獨具特色的花紋魚作品都貼在海洋館里進行展覽。教師在作品展覽環節還可以模擬魚兒游動的場景,這樣一來更容易吸引學生,激發學生創作動力。教師通過多樣化的引導,生動情境的創設,使美術作業設計更富有趣味性,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美術思維的開拓。

五、美術作業實踐化,鍛煉學生動手能力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真正讓學生體驗和實踐,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內化知識。因此,在美術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生學習需求,設計一些實踐類型美術作業,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鍛煉自己的手腦協作能力,促進學生對美術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例如在教學《印花布》時,教師就可以設計實踐類型作業,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一塊印花布。學生接到學習任務后,可以自發組成設計小組,一齊到學校圖書館或書店查閱與印花布有關的資料,了解印花布的歷史由來和制作方法及技巧等,然后通過網絡和走訪等方式對印花布進行進一步的學習和探究,有的學生還會聯系生活,尋找生活中的印花布,比如常見的飾品和衣服,然后仔細觀察印花布的色彩及花紋,找尋其特點所在,在遇到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時,學生可以尋求教師的幫助,最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踐體驗及在這個過程中所學到的知識,完美地完成了印花布的設計與創作,并參與了教師組織的作品展示會,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探討,以進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教師正是通過設計實踐類型作業,讓學生完整經歷了查閱、觀察、學習、設計與創作的整個過程,這些實踐經歷讓學生的作品更加生動和富有意義,也為學生將來的美術學習與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總之,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大膽設計多元化美術作業,讓美術作業變得更加富有趣味性、創意性、實踐性及合作性,以更好地吸引學生,使其在美術學習中盡情地展示自己,在體驗美術無限魅力的同時,獲得美術核心素養的有效提升。

作者單位   山東省棗莊市立新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