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高觀點等的提出,為美術教學指明了方向。立足美術學科特質,圖像識別、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等大概念,對學生的美術學習來說,具有統馭性、指導性的意義。在學生的美術學習方面,教師必須具有統一性、完整性的想法。運用大問題、主任務等引導學生的美術學習,使學生獲得對美術相關內容的深層次理解,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使學生形成對美術文化、美術精神的開放包容態度,進而提升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

一、跳出課時教學藩籬,進行整體系統設計

傳統的美術教學往往是以課時為基本組織單位的,著眼于美術課時教學內容,由此形成了一種點狀、割裂的美術教學狀態。這樣的一種課時教學,學生所獲得的美術知識往往是碎片式的,所形成的美術技能、技法往往是疏離的。跳出課時教學的藩籬,立足美術學科的整體知識視野,要求教師進行整體性的美術教學設計。在美術教學中,一定不要有學生能通過某一堂課或者某幾堂課就形成一種美術認知的想法。但將大概念、高觀點等植入學生美術學習之中,能發揮潤物細無聲的效用和功能。如果教師在一學期或者一學年中的課堂教學都能按照大概念、高觀點等進行就可以使學生形成一種整體性的認知。

在美術學科中,線條、色彩、虛實、造型、明暗、肌理等藝術元素,都是美術學科大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美術教學中,教師不僅可以從美術學科知識入手,而且還可以從美術學科的情感概念、行為概念等入手。在美術大概念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植入相關藝術家生平及理想、創意、人生議題等。比如教師教學《學學構圖》時,就必須讓學生對構圖有一個系統而全面的了解。因為構圖這一部分內容對學生后續的美術學習有著重要的作用。為此,教師不僅要立足于課時,還要立足于構圖知識本身。要讓學生對三角形構圖、井字形構圖、斜線構圖、曲線構圖等有所了解。對生活中的構圖,如窗外的風景,對畫面的整個構造形成一個基本認知。在構圖比較中認識到構圖在美術創作中的獨特作用、意義及價值等。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分析不同構圖的優勢和劣勢。教師要想更好地引導學生積極學習構圖,只有讓學生在構圖實踐中對構圖中的大小、疏密、位置、虛實等形成概念,并進行具體安排,從而才能更好地表達出自己的創作意圖等。在構圖的認識和實踐中,一定要讓學生發現、感受和體驗構圖之美。

相較于傳統的課時教學,立足于大概念的整體性教學,更便于學生從整體上進行思考。在上述教學中,當學生對構圖的不同樣式、不同效果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后,再引導學生學習其他相關內容時,教師就可以融入構圖內容,從而為學生的后續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如此,構圖之于學生來說就不再是一種小小的美術技能,而是成為了一種新的整體性的大概念。這種大概念能融入到學生的后續學習和發展中。

二、打破生活教學桎梏,進行整體系統的沉思

對學生來說,生活化的概念往往容易被理解,而大概念相對于生活概念比較抽象,因而不容易被學生理解。大概念往往不是接地氣的,但卻是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教師,在美術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生活化的美術開始,在理解的基礎上對生活化的概念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從而超越生活美術,形成具有“美術味”的相關知識。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將大概念寓于問題中,融入任務里,從而讓學生在思考問題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形成自己對大概念的感悟。

比如教學《近大遠小》這一透視規律時,筆者引入了與學生生活相關的素材,讓學生直觀感知生活中的近大遠小現象,讓學生認識到近大遠小雖是一種錯覺,但卻是一種正常而自然的生理視覺,是人類進化的結果。通過生活化的一些現象,讓學生認識近大遠小的透視原理。運用近大遠小的透視原理創作的美術作品,就具有一種立體感、空間感及真實感。為了讓學生了解、認識美術作品中的近大遠小原理,教師可以在后續的美術作品鑒賞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近大遠小的視角觀照作品,把握近大遠小的透視原理在美術作品中的應用。比如風景畫的近大遠小,人物畫中的近大遠小,等等。只有立足大概念,美術教學才能充滿生命氣息。只有通過對相關內容的滲透和融入,將大概念植入其中,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美術學習的大概念。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促使學生樹立一種大概念意識,比如這幅美術作品應用了近大遠小的透視原理了嗎?這幅作品是怎樣運用近大遠小的透視原理的?在這幅作品中近大遠小原理發揮了怎樣的作用?等等,這些問題促使學生深度思考,讓學生形成超越生活和經驗的深刻化的美術學習感悟。

大概念不僅統領著相關的美術知識,還像一只“看不見的手”,始終牽引著學生的美術學習。大概念往往是基本性的美術概念,包括美術基本原理、定律等。培養學生的美術大概念是美術教學的應然之舉,應當得到教師的重視。大概念是一種綜合性概念,它往往超越了美術知識、技能等,指向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

三、掙脫思維教學界限,進行整體系統的觀照

把握美術教學中的大概念并不容易。作為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美術學習情境,讓學生掙脫思維學習的界限進行整體系統的觀照。美術作品之于學生不僅具有啟迪認知功能,還具有情感陶冶功能。整體性的美術教學,不僅注重學生的認知,更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大概念不僅能深化學生美術學習的理解深度,還能拓展學生美術學習的理解廣度。對學生來說,大概念美術課堂往往是意猶未盡的。作為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大概念思維,催生學生的大概念想象,讓學生自覺進行基于大概念的美術學習。

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整體性觀照,從局部、細節等入手,通過不斷對局部的打磨之后,再讓學生回歸到整體,這樣的一種從美術大概念整體出發,經由局部深化的學習,再回歸到整體大概念的美術教學是極富有成效的。作為教師,要引導學生針對美術學習內容進行積極探索,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等等。比如教學《花兒朵朵》時,很多教師或者是對學生進行機械而枯燥的說教,比如講解花朵的繪畫方法,或者讓學生用“喜不喜歡”“漂不漂亮”等進行評判,或者借助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各種花卉的圖片,學生在目不暇接的“欣賞”中只是覺得花很美,但對花的外形、色彩等都比較模糊,正是因為學生不知道重點欣賞什么,導致“欣賞”就變成淺嘗輒止的了。筆者在教學中從學生經驗出發,讓學生采摘多種花卉,進而指導學生認識花的結構,比如花瓣、花蕊、萼片、花苞等。有了對花朵的感性經驗的積累,能為學生的美術創作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此基礎上筆者出示了一些大師的作品,讓學生認識不同畫家創作同種花卉時的差異,從而對作品形成整體而系統的感悟,如古典作品的寫實性、印象派畫家的色彩、工筆國畫的寫真、寫意國畫的灑脫,等等。通過多元比較,學生能深刻感悟到不同表現形式之下花卉作品的不同魅力。這樣的一種審美欣賞過程,打破了思維教學的界限,走向了一種基于作品表現形式、作者表達思想情感的整體性、系統性的觀照。

整體觀照的學習方式是學生美術學習的重要方式。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注重開闊學生審美視野,幫助學生積累審美經驗,陶冶學生審美情操,培育學生審美品位。從整體觀念的視角觀照美術作品,能讓學生從中發現藝術品的部分與整體、藝術品與藝術流派、藝術品與藝術歷史背景等多重復雜的關系。這樣的一種整體性的教學,能讓學生形成對作品的整體性感知。

當下,許多美術教師教學時隨意性比較強,他們往往著眼于一個“點”,盯著某一種技法實施教學。這樣的一種教學,筆者稱之為扁平式教學。扁平式教學的特點是:教師的教學隨意、重復、低效。其具體表現為學生對美術學習產生審美疲勞,形成一種厭倦感、平淡感,而不能產生一種驚奇感、驚異感。教師克服扁平式教學的方式是喚醒學生的感知力,活化學生思維力,催生學生想象力,讓學生形成一種“熟悉事物陌生化”的洞察力,形成一種“多維視角轉換”的想象力,這樣的一種美術教學,就是一種基于大概念、高觀點的整體性、系統性的感悟教學。

大概念、高觀點是美術整體性教學的靈魂,處于學生美術學習力的核心,位于學生美術核心素養金字塔塔尖,對學生美術學習具有重要的指引和導向作用。作為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大概念意識,就必須從美術學科的整體出發,遵循學生的美術感受、體驗、認知規律等,然后借助于大概念,幫助學生提升美術核心素養。通過美術整體性教學,讓學生體悟到事物之美和其中的人文價值。

作者單位  江蘇省啟東市海復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