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寫結合模式下小學高段語文閱讀實踐研究
——以《鳥的天堂》為例
作者:劉 紅
發布時間:2023-03-21 10:19:53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閱讀是學生使用語言及文字的基礎,是獲取信息與學習知識的關鍵渠道。因此,閱讀行為是學生在學習中的個性化行為。當學生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后,我們就可以認定為學生具備了主動獲取知識、積極學習的意識。閱讀學習是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與導向,教師通過指導學生鉆研課本內容,使學生有主動閱讀的意識,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深入理解。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利用讀寫結合模式進行閱讀與寫作,建立學生與課本的雙向溝通。為了進一步發揮讀寫結合模式的優勢,本文以《鳥的天堂》為例,開展小學高段語文閱讀實踐教學的研究,以滿足學生在寫作方面的個性化表達。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
1.學生閱讀興趣較差
在當前教學中,個別教師只重視固有知識的講解,忽略了學生真正的學習需求,因此造成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普遍較低。小學是學生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若教師在課堂上沒能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那么就嚴重滯后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2.教師對學生的閱讀啟發不足
感悟,通常是學生在閱讀優秀著作時產生的精神認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過度注重學生的成績,造成他們沒能深刻理解字詞的含義,做題也只記標準答案,或對答案進行背誦。這種教學方式,雖然能幫助學生積累到一定的經驗和思路,但卻忽視了對學生閱讀感悟的啟發。
3.學生閱讀思維單一
當前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只針對單一的課文進行教學,未能把分析課文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使得學生在分析同類型文章時無從下手,因此也限制了學生閱讀思維的發展。
4.寫作與閱讀存在脫節現象
由于課程時間的限制,教師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過多的教學內容,因此大部分課堂的閱讀與寫作是分開進行的。從語言的輸入和輸出角度來看,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培養是不可分割的,學生只有在有效輸入后,才能高效輸出,即在閱讀了高質量的文章后,才可以將其中佳句和優秀的修辭手法應用于寫作中。在當前的教學中,寫作與閱讀存在脫節,嚴重限制了學生寫作與閱讀能力的提升。
二、運用讀寫結合教學模式
1.引入《鳥的天堂》,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鳥的天堂》主要描述了作者在榕樹下與鳥兒相遇的場景。為進一步運用讀寫結合模式,在開展小學高段語文教學時,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個與《鳥的天堂》相關的課堂情境。例如,課前引用法國小說家羅丹的名言:“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在引用名人名言的基礎上,再將課文《鳥的天堂》予以進一步導入。教師要向學生闡明本文的主要思想,即作者對“鳥的天堂”的贊賞和留戀,表達自己對大自然的熱愛。
《鳥的天堂》教學目標是提升學生對大自然美好事物的認知,使他們具備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在這個背景下,教師可以從學生學過的古詩詞入手,要求學生回憶與本文有關的古詩詞,并在課堂上背誦出來,如帶有“山、水、田園”等意境的古詩詞。通過這種方法,能使學生在學習前就產生一種氛圍感。當創設情境的工作完成后,教師可以在學生背誦的古詩詞上予以補充和拓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與學生不斷溝通和交流,以調動學生參與閱讀的積極性。
2.提煉課文中心,引發學生的閱讀感悟
在完成教學情境的導入后,教師可以采用提煉課文中心的方式,引發學生對文本閱讀的感悟,并向學生傳遞“閱讀是對文章精髓的吸收,寫作是對自身情感的傾訴”的閱讀精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高效挖掘文本內容,定位教學的核心知識點。以《鳥的天堂》這篇文章為例,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中的美麗景色進行思考。如作者第一次經過榕樹時,教師向學生提問:“榕樹與鳥兒的具體形象是什么?”這種形象既可以是表面形象,也可以是精神形象。如文中的榕樹是蓬勃生命力的象征,它承擔了鳥兒的精神寄托,作為鳥兒的家,榕樹以一種靜態美呈現在讀者面前。而鳥兒是榕樹的主人,同時鳥兒給讀者帶來一種活潑的感受。在寫作的過程中,作者采用了“鳥影”一詞,而不是“鳥群”,目的是為了讓讀者有一種朦朧的美感。在課程的拓展部分,教師要求學生說出自己認為最美好的事物與場景。例如,雪景、大海、山河等。在解析文章的過程中,我們提煉的主要切入點為“動靜結合”。因此,教師要將“動靜結合”作為閱讀與寫作的切入口,引導學生以豐富的情感閱讀文章,并要求學生在寫作中嘗試將榕樹這一靜態事物進行生動描述。此外,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呈現榕樹與鳥兒的靜態圖片,指導學生對靜態圖片展開聯想。當學生完成寫作后,教師向學生提問:“寫作榕樹與鳥兒的過程中,我們應用了哪些手法?”例如,開始寫作時,學生從小鳥的飛行動作與發出的聲音著手,這種寫作方式屬于事物的動態描述。而寫榕樹時,學生抓住枝干、樹葉等特征進行描述,這種方式屬于事物的靜態描述。
教師要求學生再次閱讀《鳥的天堂》,指導學生采用“動靜結合”的寫作手法。然后,教師總結:在寫作中融入動態事物與靜態事物的描述,可以使學生的創作更具生動性,也能使讀者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
3.引出同類型文章,拓展學生的閱讀思維
在完成上述工作后,教師采用遷移教學內容的方式,在課堂上為學生導出同類型的閱讀文章。例如,《爬山虎的腳》《牧場之國》等,教師將這些閱讀文章以“討論話題”或“單元模塊”的方式呈現在教學中。如在《爬山虎的腳》中,我們分析作者對爬山虎的描寫和《鳥的天堂》中榕樹的描寫有什么不同,情感表達上有何區別?學生討論后得出,爬山虎的描寫較為活潑、動態感較強,而榕樹的描寫較為靜態。隨后,教師帶領學生對不同文章進行美詞賞析、美句解讀,鼓勵學生對優質文章的寫作手法進行模仿。當學生具備了這種模仿能力后,教師要為學生提供相關寫作素材,并要求他們在仿寫的基礎上,對寫作手法進行創新,以提升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
通過以上教學,學生的審美能力、閱讀能力、分析能力得以增強,教師也實現了在小學高段語文閱讀教學中,對學生閱讀思維的有效拓展。
4.布置閱讀寫作任務,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教師除了完成上述教學工作,還要結合課堂教學進度,科學合理地布置寫作任務。通過這種方式,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在設置寫作任務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任意一個場景作為寫作的切入點。如教師確定某一場景后,要求學生在課下完成寫作,寫作前教師要向學生表明“一篇優秀的文章是不可能將所有的事物都描述全面”的觀點。因此,學生選擇一個角度進行創作即可,包括對事物遠景的描述、近景的描述。與此同時,我們還要讓學生采用不同的寫作手法進行創作。例如,“總—分模式、總—分—總模式、分—總模式”。
總之,在設置寫作任務的過程中,教師要向學生列舉事例,并用多種觀點論證一個結果,使得學生可以從多維度的角度進行創作。當學生經過多個層面的分析,自然會對大自然的美產生全新認識,這也就實現了小學高段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本文從引入《鳥的天堂》、提煉課文中心、引出同類型文章、布置寫作任務四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我們從廣義的層面予以分析,這種教學模式可以貫穿在課堂的整個過程中,甚至可以覆蓋學生課下學習的各個層面。
讀寫結合模式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它并不是單純地將閱讀內容與寫作內容進行融合,而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結合課本知識對文章內容的深度剖析和理解,然后經過教師的細心篩選,最終擬定為寫作題材,以此實現知識點在課堂中的有效遷移。
作者單位 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沂河源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