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英語項目化教學探索
作者:?王進芹
發布時間:2023-03-21 10:10:41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本文系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三期課題“基于項目學習的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研究 ”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9JK13-L167。
項目化教學是指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指導,以項目為載體的教學方式。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實施項目化教學能有效地發展學生的英語思維力,提升學生的英語表達力。在小學英語項目化教學中,教師要深化學生的英語感知、英語體驗及言語積累等,進而引導學生進行項目化學習。聚焦學生的英語思維,項目化教學讓學生的英語學習從零散走向統一,從單一走向多元。實施項目化教學,要設計挑戰指數,提供多元選擇,打開學生創意想法。通過項目化教學,不斷助推學生英語思維力和英語核心素養的提升,進而有效提升學生英語學習的整體性效能。
一、項目化學習:深化學生的英語感知
小學生的思維處于具體、直觀、形象的階段。為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深化學生的英語感知,激活學生的英語形象思維。從學生的英語已有知識、生活經驗等出發,對學生的英語學習進行項目化規劃、設計、研發。通過形象化的英語項目化活動,激發學生英語學習興趣,調動學生英語學習積極性,從而讓學生深度參與、融入到英語學習之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豐富的英語感知是學生項目化學習的基石。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5 Seasons這部分內容時,為了激發學生的美好情趣和熱愛大自然的情感,筆者在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學習英語。借助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感知不同季節的特點,如在不同季節,人們的穿著有著怎樣的特征?這個季節的氣候特征一般怎樣?小朋友們經常在這個季節干什么?等等。通過多媒體展示的情境,豐富學生的感知,讓學生了解到不同季節的氣候、穿著、活動等,進而引導學生進行口語表達。對于這樣的口語表達,學生不用再絞盡腦汁,而是能流暢地進行表達。借助多媒體課件筆者創設項目化情境,學生可以進行形象化思維、想象等。教學中,筆者還設置了思維導圖,對學生的英語思維、英語表達予以點撥、啟發、引領,將學生的項目化英語學習引向深入。學生不僅了解了每一個季節的特征、活動等,而且能將不同季節活動進行比較,從而深化自己的認知。項目化學習不僅為學生的英語學習提供了方向和內容方面的指引,而且有助于改善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狀態,提升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力。
感知是學生項目化學習的先導。在小學英語項目化教學中,教師可以將英語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等融入感知內容。尤其是要關注中西方人的生活差異、活動差異、表達差異等。作為教師,要從學生的英語具體學情出發,對學生的英語學習進行有效規劃,從而有針對性地分析教材、梳理教材等。項目化教學,能有效開辟學生英語感知新天地。
二、項目化學習:深化學生的英語體驗
體驗是學生英語學習的根基。只有通過體驗,學生才能獲得深刻的英語學習感悟。以身體之,以心驗之。因此,作為教師,在英語項目化教學中要讓學生置身于一定的語境之中,催生學生的語境學習。比如教師可以設置一些英語話劇、英語配音、英語演講、英語主持、英語角色表演等活動,為學生打造英語項目化學習的平臺、載體,賦予學生進行英語項目化學習的權利,給予學生項目化英語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勇于進行項目化學習,善于進行項目化學習,樂于進行項目化學習。
項目化學習不僅僅能拓寬學生英語體驗的廣度,還能開掘學生英語體驗的深度,延長學生的英語體驗長度等。在體驗之中,學生能用英語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等。從這個意義上說,項目化學習是學生提升英語思維、英語表達的重要手段。比如教學譯林版五年級上冊Unit 8《At Christmas》,筆者就采用了項目化的教學方式,布置了一個圣誕節的情境:在教室中擺放了一棵圣誕樹,并讓部分學生扮演圣誕老人,等等。使學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他們就可以與情境進行對話、與圣誕老人進行對話、向圣誕老人提問,等等。英語學習就不再是單向度的對話,更不是學生自言自語的獨白,而是一種多向度的多維對話。同時,讓學生在圣誕情境中獲得一種感受、體驗。教學中,筆者還引導學生將西方的圣誕節與中國的春節進行對比:西方人是如何過圣誕節的?西方的圣誕節和我國的春節有哪些不同?由于學生的思維方式不同,得到的答案也是多元而豐富的。在這樣項目化的活動中感受、體驗,更有助于學生認識一些圣誕節的風俗習慣,增強學生對圣誕節的了解。教學中,筆者還接入了網絡資源,讓學生自己去了解圣誕節的一些趣事,拓展學生的英語學習認知范圍,實現了學生知識信息量的增長。
體驗是學生英語學習的重要方式,也是學生英語感悟的重要路徑、策略。威廉·馮·洪堡認為,語言的本質、功能等與人類的思維、文化與精神息息相關。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對人類精神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對此,我們似乎也可以反過來理解:通過語言對人類精神的發展的影響,人們可以洞察這門語言最為內在的結構。正是基于這個意義,我們強調,通過文化育人,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力,且有助于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發展。
三、項目化學習:深化學生的言語積累
有人曾經這樣說,英語的學習就是“詞匯+語法”。這句話不無道理,對于一個人而言,學習一門語言最為重要的事,就是掌握這門語言最為原始、最為簡單的組成部分。就英語學科而言,就是要讓學生掌握一定量的英語單詞。實施項目化學習,不僅要引導學生深入把握英語語法,深入感悟、感受、體驗英語文化,而且要求學生要識記一定量的英語單詞,加強學生英語知識的積累。只有當學生擁有足夠的言語輸入,才能有效地進行言語輸出。言語輸入和言語輸出是相輔相成的。當學生的言語輸入沒有達到一定的量,或者說是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時,談論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是不切實際的,而且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很難生成。
實施項目化學習,一定要加強學生的言語積累。克拉申提出了著名的關于第二語言習得的五條假說,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在英語項目化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定的英語表達素材,給學生豐富的英語學習資源等,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學習。比如筆者在實施項目化教學過程中,經常要求學生要“打卡”。不僅僅讓學生朗讀“打卡”,而且讓學生識記單詞“打卡”。為了加強學生的識記能力設計了一系列活動,并將英語單詞識記等巧妙融入到活動之中。比如讓學生進行詩歌、兒歌背誦,英語學習故事摘抄、情節摘抄,等等。在教學譯林版四年級英語上冊Unit 1 《I like dogs》時,發現教材主要是談論一些喜歡與不喜歡的動物。因此,在教學匯總時,筆者便以自然為場景,借助動物玩具開展教學。在實施項目化教學過程中,筆者先借助信息技術展示了動物園里的場景,然后逐個出示動物,這樣的項目情境化活動,能引導學生有效地識記單詞。在學生形成一定的記憶之后,筆者直接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動物圖片,讓學生說出單詞及單詞的組成,比如出示奔跑著的dog,可愛的cat,上躥下跳的monkey,憨厚的panda,兇猛的tiger,等等。從而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自我檢測、反饋與評價。項目化教學使學生的單詞記憶趣味盎然,言語積累對學生來說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樂此不疲的學習。
項目化教學具有綜合性、實踐性、多元性的特征。項目化教學是行為引導型學習方法中的一種。項目化教學往往立足于情境,借助情境在學生的言語輸入與思維、言語輸出等方面建立千絲萬縷的關聯。教師實施項目化教學,要設計挑戰指數,給學生提供多元選擇,進一步打開學生的創意想法。在這個過程中,既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又要發揮學生的主導性作用。通過項目化教學,能不斷助推學生英語思維力的提升,同時能整體性地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質量和效率。
作者單位 江蘇省海安市實驗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