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中,常常出現一些無奈:當教師有條不紊地實施教案時,學生卻“節外生枝”;當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慷慨陳詞”時,學生卻正襟危坐,一臉漠然……對此,如何減少甚至消除閱讀教學里的無奈呢?如何創設輕松愉悅的閱讀教學氛圍呢?如何讓閱讀教學成為師生的精神天堂呢?筆者認為,應努力追求下列“四聲”。

一、有滋有味的朗讀聲

對學生而言,朗讀可以體驗情感,可以感悟理念,可以掌握方法,還可以獲得知識。沒有朗讀的閱讀教學,稱不上是真正的閱讀教學。有滋有味的朗讀,不但能激發學生思維的靈性,喚醒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還能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搭建語言訓練、語言賞析、語言積累的平臺。無論是教學理論研究,還是日常的教學經驗都可以說明,有聲的朗讀可以讓學生在閱讀的時候注意力更加集中,在朗讀的時候學生一旦集中了注意力,他們的精力就會花在體悟文本上,這樣有助于學生理解文本,從而將文本內涵用自己的語言演繹出來。

案例1:教學峻青所寫的《第一場雪》,在學到文中“雪后”一段時,教師設計問答環節。

師:雪景這么美,誰來讀一讀,把大家帶到廣闊的雪野里去。

生1:(有感情朗讀)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河流、樹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層厚厚的雪,萬里江山,變成了粉妝玉砌的世界……

師:讀得不錯,可惜你只把大家帶到了雪野的邊上,誰再來讀一讀,把大家往雪野里帶一帶。

生2:……(比生1讀得稍顯遜色)。

師:剛才那位同學好不容易把大家帶到雪野的邊上,你雖然是想盡力讀好,但只可惜又把大家帶了出來。

眾生:爭先恐后地要求朗讀,學生都希望通過自己的朗讀,能把大家帶到廣闊的雪野里去。

案例1中的朗讀訓練,既能引導學生置身于課文的情境之中,與作者有心靈上的共鳴,又能引導學生同作者一起觀察、思考、想象和體會,更能引導學生讀出語言文字的“美”,發現語言文字的“形”。在朗讀的時候,我們追求有滋有味,實際上就是讓學生能夠將自己的情感滲透到朗讀中去,這種感情與文字的結合,是一種較高的朗讀境界。

二、有根有據的爭議聲

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讀中,與作者和文本人物進行深層對話,體驗角色,情感釋放,個性張揚,理解、內化、批判文本,成了反思的、獨立的、快樂的閱讀者,并能對文本內容做出創造性或個性化的反應。對此,教師應鼓勵、支持學生敢于向“標準答案”挑戰,敢于對文本發出質疑。

案例2:教學19世紀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的一篇觀察筆記《蟋蟀的住宅》,引導學生探討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點。

師:蟋蟀的住宅還有什么特點呢?

生1:蟋蟀的住宅很小。

師:從哪里能看出蟋蟀的住宅很小。

生1:課文里有“……最多不過九寸深,一指寬。”

師:有不同的看法嗎(環視所有學生)?

生2:我認為蟋蟀的住宅很大。

眾生:(滿臉驚疑,互相觀望)。

師:你認為蟋蟀的住宅很大,請說說你的理由。

生2:如果只是憑借我們的觀感,蟋蟀的住宅似乎很小。然而,如果根據蟋蟀的觀感,它的住宅就很大了,也可以稱得上是“偉大的工程”了。

眾生:(一陣熱烈的掌聲)。

從案例2有根有據的爭議聲中可以發現,生2是在深思熟慮的基礎上說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的,這樣的爭議聲中有絢麗的創造火花。顯而易見,爭議能激發學生深入探究和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消除學生在學習上的依賴心理,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等老師、靠老師、要老師”傳授知識的狀況。爭議,能打破傳統閱讀教學中只允許一個標準答案、只能有一種聲音的局面,使閱讀教學充滿生機。有根有據的爭議聲,實際上是學生思維加工之后形成的深度認識,然后借助語言表達出來的過程。對于學生來說,通過這樣的閱讀能激活他們的思維,通過這樣的爭議能深化他們的情感,使得學生的閱讀越來越有深度,有效提升了學生的閱讀品質,很好地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有模有樣的歡笑聲

有模有樣的歡笑聲,離不開教師精湛的教學藝術,尤其是詼諧幽默的教學語言,能開啟學生的心扉,讓學生在“笑中學,學中笑”。對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拋開一切雜念,和學生打成一片,與學生做同一戰壕里的戰友,和學生進行平等對話,給閱讀教學增光添彩。幽默風趣,猶如菜肴里的“佐料”,少了它就沒有了味道。

案例3:教學孫為剛所寫的散文《煙臺的海》,引導學生感悟夏日海的浪漫。

師:大家覺得在什么樣的環境中才是浪漫的?能描述一下嗎?

生1:傍晚,夕陽西下,全家人在小溪邊悠閑地散步,十分浪漫。

生2:晚上,和朋友在音樂廳里,點上蠟燭,一邊喝飲料,一邊欣賞美妙的音樂,那種感覺特別浪漫。

師:是啊!帶著朋友在音樂廳里,邊喝飲料,邊聽音樂,神仙過的日子,多浪漫呀!

眾生:在一陣歡笑過后,學生興奮地投入朗讀:“夏日煙臺的海常常水平如鏡,宛如一個恬靜、溫柔的少女。清晨,太陽像被水沖洗過的紅色氣球,飄飄悠悠地浮出水面,海面上拖著長長的倒影,每一次的海邊日出都使人如癡如醉。晚上,平靜的海面倒映著萬家燈火,岸邊的石凳上坐滿了游人,他們腳下,是海浪與堤岸的呢喃細語。”

案例3中,教師接著生2的話題,“添油加醋”似的重復了一遍,這個過程詼諧幽默,既能使學生的疲勞神經得到放松,又能使學生的學習興致倍增,還能使閱讀教學的氣氛變得活躍。閱讀中有歡笑聲,是一種很好的閱讀狀態,彰顯著學生的閱讀收獲,表達著學生在閱讀中的積極情感。在朗讀的過程當中有歡笑聲,表現出來的是一種非常和諧的閱讀氛圍,對于學生閱讀素養的提升,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四、有情有意的贊賞聲

“你就是個與眾不同的仔!”“真是個金點子!”“你的慧眼發現了別人沒能發現的問題,真棒!”……在閱讀教學里一句句有情有意的贊賞聲,猶如甘泉滋潤著學生的心田,會給學生莫大的鼓舞,可以激勵學生不斷獲得成功。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之間相互進行贊賞,也可以讓他們在朗讀的過程中形成智慧的碰撞。

案例4:教學經典歷史故事《螳螂捕蟬》,評價學生復述“螳螂捕蟬”的故事。

生1: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唱歌(叫著),自由自在地吮吸甘露(喝著露水),卻不知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只黃雀在它的身后……(復述中把原故事里的“叫著”換成了“唱歌”,把“喝著露水”換成了“吮吸甘露”)。

師:你復述得真好!老師覺得你特別有文學細胞。

生2: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有個侍奉吳王的少年正站在它身后(我拿著彈弓在瞄準它呢)……(復述中把原故事里的“我拿著彈弓在瞄準它呢”說成“有個侍奉吳王的少年正站在它身后”)。

師: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蟬后面是螳螂,螳螂后面是黃雀,黃雀后面是少年,能站在黃雀背后的是超人哦!下面請四位同學到前面來,把“螳螂捕蟬”表演一下(教師指名)。

四位學生,扮演各自不同的角色……

師:你們的表演非常成功,在我看來,你們拿奧斯卡金獎的日子已經不遠了。

案例4中,教師每一句有情有意的贊賞,都是對學生正確理解課文內容、準確把握人物形象的肯定,既頗為“煽情”,又寄予厚望。顯而易見,無論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訓練技巧,還是激發學生的熱情、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的心靈,都需要教師有情有意的贊賞。然而,贊賞必須客觀,那些過分夸大的贊賞、缺少真誠的贊賞、低級庸俗的贊賞,都會給學生造成顯性或隱性的傷害。學生思維的閃光點,教師要毫不吝嗇、具體形象、有情有意地加以贊賞。至于學生的思維出現了疏漏或差錯,教師也要及時地、精準地、委婉地指出。只有那些善意的、真誠的、恰如其分的贊賞,才是學生建立自信、好好學習、不斷進步的催化劑。

總而言之,在閱讀教學中要多一些有滋有味的朗讀聲、有根有據的爭議聲、有模有樣的歡笑聲、有情有意的贊賞聲。只有這樣,才能使閱讀教學擁有一種精神振奮、生氣勃勃、輕松愉悅的“情調”。

作者單位   安徽省宿州市第九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