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小學語文教學對學生人格的塑造極為重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相結合,根植于學生內心,讓他們能積極、主動地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也是一線教師的重要任務。

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和價值

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2014年,教育部印發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指出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培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推動文化傳承創新,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基礎作用。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基礎教育做出了明確的指示。2021年,教育部印發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的通知,明確了各學科是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可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地位被提到了全新的高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青少年的成長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語文教育是語言的教育,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教育,承擔著“立德樹人”的重任。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落實課程標準,發揮學科育人優勢,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堂,在青少年心中播下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是語文教師的時代擔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促進“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激勵和引導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路徑

在教學實踐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相融合,通過課內滲透、課外實踐,使學生主動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思想的熏陶,幫助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一)發揮活動育人功能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而民族的語言是民族的生命,是民族文化的根,伴隨人的終身成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其在青少年中的認同感,學校是主要陣地,教師是引路人。結合小學語文統編教材的內容,充分發揮傳統文化以德育人的獨特功能,通過校內日常活動、單元綜合活動和校外實踐活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

一是豐富校內日常活動。結合語文課堂教學,積極開展“每日經典誦讀”“小梧小桐·少年說”“國學小講堂”等形式豐富的活動。如每節課前3分鐘,在第一學段開展古詩誦讀活動;在第二學段開展小小古文賞析活動;在第三學段開展古詩文誦讀、飛花令等活動。也可以結合“中華經典誦·寫·講”活動在全校開展經典誦讀比賽活動,使學生在誦讀經典中體會漢語的魅力,樹立民族自豪感。還可以利用課后延時服務時間組織豐富的興趣活動,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相應的興趣小組,通過“詩歌接龍、對對聯”等活動強化學生的語文素養,引導學生主動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是搞好綜合學習。三年級下冊《元日》《清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都是關于傳統節日的古詩。這三首古詩都抒發了詩人深厚的情感,因此可借助類似的古詩詞培養學生的民族情感與文化自豪感。課后,教師可以結合單元綜合性學習,圍繞“中華傳統節日”這個主題,通過小組協作,收集、整理和展示中華傳統節日習俗,使學生在這一過程深入理解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凝聚文化認同,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三是拓展校外實踐活動。雖然語文課堂上對學生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的內容十分豐富,形式多樣,但是僅僅靠課堂是不夠的,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要延伸到課外。比如結合二十四節氣,圍繞“尋找二十四節氣中的詩”組織詩歌誦讀、詩配畫等活動;結合傳統節日,開展“我心中的傳統節日”活動,引導學生和小伙伴一起“找對聯、猜燈謎”“賞中秋”等,通過各種途徑、采取多種方式了解傳統節日;結合西安地域特點,開展探尋文化足跡研學活動等。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在潤物細無聲中引導學生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學生文化自信,激發學生自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信心和熱情。

(二)善于挖掘教材資源

如從語文教科書入手,讓優秀傳統文化在孩子心田發芽。語文統編教材以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語言文化,塑造民族精神品格為己任,通過統籌安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潛移默化中為學生注入精神營養。

一是挖掘漢字資源,感受文化魅力。統編教材從過去的小學生先學拼音,改為先認識少量漢字,對漢字文化有些感性印象。比如一年級開篇從學生視角出發,以“我上學了”為主題,采取參與式和體驗式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從《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口耳目》《日月水火》到《對韻歌》,傳統文化氣息撲面而來。因此,應結合識字教學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引導學生感受文化的魅力。以一年級統編教材識字課《日月水火》為例,教材通過“圖片—古體字—現代字”,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展示了“日、月、水、火、山、石、田、禾”八個字。教師可以通過教材中的圖畫加深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和記憶,以“禾”字為例,讓學生認真觀察甲骨文的“禾”像什么。學生會說像一棵低下頭的秧苗或水稻,聽到這些老師可以適時引導學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我們的祖先抓住了水稻外形的特點,創造出了“禾”字。你們看,甲骨文的“禾”像不像成熟的水稻,上面是稻穗,中間是葉子,下面是根。這樣的教學重在滲透漢字文化,體現漢字規律,使學生不僅記住了字形,而且充分體會到了古人造字的智慧。定期組織開展“漢字節”活動,使學生在組漢字、拼漢字、賞漢字中感受漢字的魅力,文化的魅力。

二是利用課文資源,傳承文化精神。2019年的統編教材小學階段精讀課文中大大增加了古詩文篇目。這些篇目文意深邃,融入了豐富多樣的傳統文化,體現了國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能從教材的編寫特點中能感受到文化自覺,教育振興。那么,怎么用好課文資源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筆者認為,一方面要重視誦讀、會意與感悟,讓學生感受漢語和古詩文之美;另一方面要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民族精神的滲透。比如教授四年級下冊《囊螢夜讀》時,可以用練囊裝螢火蟲引導學生理解“囊螢”的語境意義,為了讓學生理解其象征意義,可以再進行教學延伸。在南北朝《顏氏家訓》中有:“古人勤學,有握錐、投斧、照雪、聚螢,鋤則帶經,牧則編簡,亦為勤篤。”宋朝《三字經》中有:“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明朝《龍文鞭影》中有:“張綽剪蝶,車胤囊螢。”引導學生理解囊螢的象征意義為什么是勤學。這樣的延伸方式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而且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勤奮學習、持之以恒的精神。

(三)優化教學方式

在課堂教學中筆者發現,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形式相對比較單一,教師多數只是在教學課件中進行簡單展示,學生的體驗感較差。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效果。作為教師,應該在深刻認識統編教材編排特點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全方位地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統編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對韻歌》是在傳統蒙學讀物《聲律啟蒙》和《笠翁對韻》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的韻文,音韻和諧,朗朗上口。課文以淡淡的傳統中國水墨畫為背景插圖,由山、云、綠柳、桃花等元素組成,文對畫,畫對文,直觀形象,有助于學生體會“山清水秀、桃紅柳綠”的詩情畫意。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學習有節奏停頓,直觀地體會課文的韻律與韻味。通過拍手讀、師生對讀、填字游戲等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漢語言的音韻美及對韻歌呈現的意境美。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還能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真正實現學科育人目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作者單位   陜西師范大學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