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發(fā)展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和人文底蘊,學校成立了童詩社團。通過兒童詩的學習,教會了學生觀察、聯想、創(chuàng)作的方法,培養(yǎng)了其傾聽、表達、溝通、審美的能力。由多篇詩作可以看出,學生的心靈豐富而多彩,神奇而美妙。回顧近些年的實踐經歷,我們按照“讀—賞—寫”三個步驟展開研究,收效甚好。

一、以童詩美的語言,培養(yǎng)學生語感

(一)每日一讀,感知語言美

2018年2月,我成立了學校的童心詩社,招收了50余名學生。學生來自不同年級和班級,我們依托微信群鼓勵學生大膽誦讀、積極分享、主動交流。童詩雖然重視淺語,但表達還是很有特點的。其中,不乏用詞有趣、語法新奇、充滿想象與活力的作品,這都是訓練學生語感的好素材。

一學期堅持下來,學生了解了詩歌的語言特點,掌握了詩歌的表達風格,能夠捕捉到詩歌語言美、情感美的特點。學生特別喜歡著名詩人圣野的《夏天》《捉泥鰍》、金波的《爸爸的鼾聲》等名篇佳作,語言清新,節(jié)奏明亮,想象力豐富,音樂感強。

(二)每日點評,體會語言美

我們要求家長將學生的誦讀作品發(fā)到微信群,教師及時進行點評,引導學生讀好每個字、每句話,進而使學生體會到詩歌的語言美。社團成立初期,教師需要指導學生讀正確、讀流利;后期教師要指導學生有感情地進行朗讀,旨在讓學生感悟語言的韻律美、色彩美、節(jié)奏美。為了增加閱讀點擊量、鼓勵學生堅持誦讀,我們在微信平臺推出了誦讀小視頻。教師稍加點撥,學生就能領悟到詩中的言語意蘊,讀者言其意,聽者聞其聲,共同入詩中,豈不美哉!

(三)相互點評,展示語言美

同齡學生之間的相互點評,也是一種有效的學習資源。教師要求學生相互聽誦讀音頻,嘗試評價同伴的作品,并關注同學的語言表達是否清晰準確、語氣語調是否抑揚頓挫、停頓是否自然恰當等,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這是在評價他人,也是在自我啟發(fā)。

二、以童詩美的選材,豐富學生想象

(一)關聯真實世界,感知自然之美

詩的本質就是發(fā)現。在古希臘文中,“詩”的本義就是給世界萬物命名。兒童詩富有兒童情趣,是兒童生活世界的真實反應,兒童詩教學就是帶領兒童發(fā)現生活中的“詩歌”。《螞蟻之家》(圣野)、《妹妹的紅雨鞋》《花和蝴蝶》(林煥彰)等多首兒童詩,表現了真實的生活,充滿了兒童趣味,深受學生喜歡。帶著詩歌的韻味,再次行走校園,學生看世界的眼睛多了些細膩,多了點期待,多了份詩意。讓世界成為孩子的教材,這是真實的生活,也是生活的教育。

(二)體會神奇想象,感受創(chuàng)造之美

《毛詩序》:“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小學生語文閱讀范圍受限,因此,教師要精心挑選詩歌,帶著學生發(fā)現詩歌的美。

如讀冰心的《繁星(一)》感受詩的建筑美,每句話都向后錯開一個字,有詩歌的形式美,也有語氣的停頓美。陳顯榮的《看浪花》充滿童心童趣,滿是真善美的內涵:

三個孩子光腳丫

坐在海灘看浪花

嘩——嘩——

一束束浪花像問號

在問孩子想什么

朗朗上口的語感,讓學生感受到詩和音樂是一對孿生姐妹。

圣野的《磨刀石》:

月亮  把夜天

當作一塊藍幽幽的  磨刀石

磨亮了鐮刀  她就要去收割

像麥粒一樣成熟的

滿天星星了

學生一口氣讀了好幾遍,還不停感嘆:圣野爺爺怎么可以寫得這么好?一首好詩會讓學生感受到想象力的神奇。

(三)豐富情感體驗,感悟精神之美。

兒童文學家雪野的代表作《小小螞蟻》值得人深思:

小小螞蟻

爬爬爬

爬上瓦盆

爬上花枝

爬上葉片

爬上花瓣

小小螞蟻

你也知道

爬得高

看得遠

螞蟻雖小,心眼可不小,爬得越高,越像個高瞻遠矚的美學家、哲學家。詩人借物寓意,寫的是螞蟻,其實是在寫自己。不斷攀爬尋覓的過程,也是詩人不斷自我超越的過程。

詩人苗得雨筆下的《燕》,境界高,詩格高。學生雖然還不能創(chuàng)作出這樣的詩,但是讀一讀也是一種精神享受。我校某同學,在2020年的疫情期間,創(chuàng)作了《鎧甲》和《日歷》兩首詩,獲得了陜西省“科學防疫, 抗疫有我”文學類作品一等獎, 他就是掌握了詩歌言簡意賅、寓意深刻的特點。

三、以童詩美的熏陶,彰顯生命之美

論對童詩的感覺,孩子比成人更容易進入寫詩的狀態(tài)。指導兒童創(chuàng)作童詩,我們應從以下幾個角度做出引導。

(一)內容豐富,關注生活

近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說:“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如何讓孩子發(fā)現生活、讀懂生活,以詩歌的形式輸出對生活的感悟和理解?教師指導學生以“物象+意象”表達所見所思,即真實生活里看到的加上想到的,并組成一首詩。如某同學寫的《冬天里的銅錢草》:

你看

水缸里的銅錢草

長了一頭“白發(fā)”

它是哭了

還是夢被雪淹沒了

小詩人講述了創(chuàng)作的來源:滴水成冰的冬天,他看到校門口假山上的銅錢草被冰裹住了身體,葉子下面吊著透明的冰滴,嫩綠的葉子似乎長了“白發(fā)”,又似乎在張望。小詩人用擬人、想象的手法,讓詩的意境更加豐富。一句“夢被雪淹沒了”,不由讓人想起“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真實的生活,充沛的情感,就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也是陶行知“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的體現。詩是抒情的藝術,沒有感情便沒有詩。詩的世界是一個感情的世界,兒童詩當然也不能缺少感情這個基本要素。如某同學的《噓》:

別說話

仔細聽

聽那空氣流動的聲音

聽那小鳥歌唱的聲音

聽那太陽暖暖的聲音

讀這首小詩,一個在大自然中靜靜傾聽的、心思細膩的孩子,仿佛就站在我們面前,令人不由得想要跟他一起,去傾聽,去感知,去享受。

(二)想象獨特,訓練思維

沒有翅膀,沒有鳥;沒有想象,沒有詩。詩離不開想象,想象對于兒童詩來說,更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兒童詩要越豐富越好,越新穎越好,越奇特越好。對孩子來說,想象力不曾貧乏,教師只要放手,不要用“想象不合理”來限制和約束他們就能輕松實現。如某同學這樣寫《冰淇淋》:

冰淇淋

冰淇淋

你的身子怎么這么卷

是被媽媽的卷發(fā)棒燙了嗎

對小孩子來說,生活的物象加上巧妙的想象,就是一首詩,因此冰淇淋是卷發(fā)棒的作品就不難理解了。還有同學這樣寫《星星》:

星星

星星

你一定想去遠方旅行吧

要不

為什么

有時乘著小船

有時踩著獨輪車

在孩子的眼里,月亮的變化是為了讓星星追夢。小詩人筆墨不著月亮,卻從星星的夢想寫起,視角是多么的獨特啊!想象力來自對生活的觀察與感知,也來自孩童內心世界的純粹與豐富。教師引導孩子在現實與理想之間架起橋梁,目的就是要讓他們跳出現實,有更多的思考,有自己的追求。

(三)感知生命,敬畏規(guī)則

疫情期間, 二年級的一個學生寫下了《自然媽媽真的生氣了》:

我有一個溫柔如水的媽媽

她有好聽的名字

還有漂亮的衣裳

……

我剪斷了她的帽子

在她最心愛的外套上

釘滿了大大小小的釘子

這一次

媽媽

真的生氣了

我被趕出門外

門外

天寒地凍

到處是病毒

還有壞人

我害怕極了

……

一個孩子在他的作品中,將大自然比喻成“媽媽”,將人類比喻成“淘氣的孩子”,因為孩子的淘氣使大自然媽媽生氣了。孩子式的反思,值得我們成人深思和銘記。是啊,我們受益于自然,應當恩惠于生命,這不能僅僅是說教,應該從小讓孩子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孩子們在生活中,發(fā)現了很多的規(guī)則約定、精神之美,將這些訴諸筆端,如某同學的《勞動者》《船的夢想》等。

(四)詩畫相配,融合表達

希臘詩人西蒙奈底斯說:“詩是有聲畫,猶如畫是無聲詩。”兒童詩要求語言美,形象淺顯、簡潔、單純、準確生動這些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對于低年級孩子來說,詩配畫是最好的表達方式。因為詩配畫既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又有行文淺顯的文字張力。如孩子們特別喜歡做“夸夸我的家鄉(xiāng)”詩配畫書簽,借助繪畫打開思維和想象,在畫中尋找表達的角度。一幅《放風箏》的畫,引出學生《我的風箏線斷了》的佳句:我的風箏線斷了,它會不會飛到太空和星星做游戲。另一個孩子說:“我的風箏線斷了,它會不會跟著太陽去了它的家。”

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讓兒童到生活中去生活,到生活中去創(chuàng)作,引導兒童關注生命美,表達真善美,這樣的成長更富有生命的味道和生命的意義。

作者單位   寶雞高新鳳師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