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陜西教育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要點印發
發布時間:2023-03-21 07:46:00 來源:陜西省教育廳網站
中共陜西省委教育工委 陜西省教育廳2023年教育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要點
2023年全省教育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科技和網信工作的重要論述,推進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搶占數字教育發展“制高點”和“支撐點”,以教育數字化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通過健全一整套機制、出臺一攬子方案、組織一系列活動、提供一體化服務,推動陜西教育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提升“互聯網+教育”發展水平,助力陜西教育高質量發展。
一、突出政治引領,強化組織保障
1. 堅定正確政治方向。堅持和加強黨對教育網信工作的全面領導,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要位置,不折不扣貫徹落實黨中央、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以提高政治能力為核心,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刻認識“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2. 強化工作統籌部署。加強省教育網信工作領導小組的統籌領導,貫徹落實關于推進數字中國、鄉村振興、“互聯網+教育”發展和教育數字化的戰略部署。召開2023年全省教育系統網信工作會,推進年度重點工作任務落實。發布《陜西省教育信息化年度發展報告(2022年)》。開展2023年網信工作先進評選。充分利用“陜西省教育信息化”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手段,加強網信工作宣傳報道。指導各地進一步完善管理體制和發展機制,推動教育信息化融合創新發展。
二、強化大數據應用,提升教育治理能力
3. 打造陜西智慧教育綜合服務平臺。按照“應用為王、服務至上、簡潔高效、安全運行”的原則,開展陜西智慧教育綜合服務平臺建設和試點應用,面向教育管理者、師生、家長和社會公眾提供一站式教育服務,推動實現業務一網通辦、數據全面共享、服務便捷高效。增強平臺動態交互能力,推動實現無障礙訪問,提高平臺訪問便捷度,持續優化平臺功能。
4. 提高信息系統應用水平。充分發揮各部(處)室的主體作用,扎實推進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和業務信息系統建設、升級、融合與應用。充分發揮“秦教通”門戶作用,完善統一身份認證,開展信息系統業務整合及數據共享,不斷提升信息系統應用效率。開展省級教育信息系統應用評估,提高信息系統應用實效。
5. 提升教育數據服務能力。完善教育大數據頂層設計,加強全省教育基礎數據建設,加大教育數據治理工作力度,推動數據全面匯聚與管理,開展數據挖掘、應用分析和溯源研究,推動建立數字教育資源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和行為數據的全過程保障制度,全面提高數據質量。提升教育數據服務能力,拓展教育數據主題研究與常態化應用,推動大數據在教育行政決策科學化、教育治理精準化和公共服務高效化方面的深度應用。
6. 深入推進教育統計信息化建設。積極推進落實教育部統計信息化試點任務。完善、強化陜西教育事業統計系統建設與應用,優化數據采集、質量核查、業務管理等工作。強化數據價值挖掘和分析,提升數據應用、數據分析、數據供給的智能化水平。
三、推進數字化轉型,提高教育公共服務能力
7. 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進5G、WiFi6等網絡新技術進校園,加快推動網絡基礎設施迭代升級。推廣IPv6規模化應用,實現全省教育系統門戶網站二、三級鏈接和智慧校園示范校IPv6支持能力全覆蓋。實施數字校園普及行動計劃,出臺《陜西省數字校園評估標準(試行)》,開展數字校園評估工作。推進網絡多媒體教室建設,滿足日常教學和專遞課堂、同步課堂應用需要。
8. 推進優質教育資源普及共享。按照教育部“三橫三縱”資源布局,完善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應用推廣工作方案,強力推動平臺在全省的應用工作,發掘、培育、推廣一批平臺創新應用的典型案例。落實《教育部關于加強“三個課堂”應用的指導意見》,深化“陜西教育扶智平臺”應用,推進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資源共享應用工作,開展鄉村小規模學校網絡結對幫扶工作。立項開展省級基礎教育創新型資源課題研究,推廣創客教育、STEAM教育等資源建設及應用。
9. 數據賦能教育教學改革。加強學生學習全過程數據的全面采集和深度挖掘,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業成就表現等數據,生成學生動態數據畫像,有效支持教師開展差異化教學、精細化管理和全過程評價。探索5G、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舉辦陜西數字教育大會,落實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部署,促進我省教育數字化轉型發展。
在基礎教育段,緊跟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建設需求,開展“基礎教育精品課”遴選工作,為平臺提供課程教學和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優質資源。推動各級各類教育數字化管理平臺在智慧課堂、智慧作業、線上答疑、網絡教研、個性化學習、過程性評價、中小學用書管理等方面的常態化廣泛融合應用。探索以信息化手段支撐我省高考綜合改革工作。組織推進信息技術支撐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和“基于教學改革,融合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與學模式”實驗區建設等活動。
在職業教育段,緊跟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建設需求,強化職業教育在線精品課程和虛擬仿真實訓專業課程等資源建設,認定一批省級職業教育在線精品課程,深化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鼓勵職業院校不斷優化專業設置,發展數字革命、數字經濟催生的新興專業。引導職業院校根據專業、行業特點建設校級資源庫和仿真實訓基地。
在高等教育段,以國家智慧教育平臺試點改革為契機,轉變理念、拓展資源、創新機制、搭建平臺,認定一批省級線上、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和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促進信息技術、數字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優化數字化相關學科的布局結構,加強網信人才培養,建強計算機類、電子信息類、網絡安全類等專業,建優信息化、數字化領域優質課程。加強數字教育國際合作,搭建更多合作交流平臺,強化數字化相關領域的國際化人才培養。
10. 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按照教育部統一部署,增強服務學習型社會建設能力,探索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移動互聯等技術發展繼續教育,在各級各類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與共享的基礎上,聚合各類資源與服務,滿足不同年齡段人群的學習需求,構建“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學習型社會。
四、推進“互聯網+教育”創新,引領智慧教育發展
11. 開展智慧教育示范創建工作。修訂《陜西省智慧校園建設標準》《陜西省智慧教育示范區及智慧校園示范校管理辦法(試行)》,指導有序開展智慧校園建設和示范引領活動。遴選新增一批智慧校園示范校,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帶動全省智慧教育創新發展。
12. 加強創新應用研究與實踐。圍繞數字教育新理念、新方法、新政策、新體制,智慧教育內涵特征和教育數字化發展水平評價等,立項開展教育信息化創新發展專項課題研究。開展教育信息化創新應用活動,挖掘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創新的應用成果,征集遴選一批創新應用優秀案例。組織召開應用現場會,交流推廣先進模式和成功經驗,帶動全省教育信息化融合創新發展。
五、強化師生數字素養,全面提升應用能力
13. 提升管理人員信息化領導力。組織開展市縣教育局局長和高校校長教育信息化領導力培訓,提升信息化管理能力。指導各地開展本地區教育信息化培訓工作,與國家和省級培訓形成內容互補的培訓體系。
14. 提升教師數字素養。舉辦第七屆中小學(中職學校)微課與信息化教學創新大賽等活動,提高教師信息素養和融合應用能力。推進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試點工作,推動教師主動適應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
15. 提升學生數字素養。組織開展第二十三屆學生信息素養提升實踐活動。會同團省委舉辦2022-2023學年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大賽。聚焦新時代對人才培養的新需求,全面落實信息科技課程標準,指導各級各類學校信息科技課程建設,推動人工智能、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新技術、新知識,進課程、進課堂、進學生頭腦。
六、完善網絡安全保障體系,維護安全穩定發展環境
16. 加強教育網絡空間統籌管理。加強教育系統網站管理,開展全省教育網站和重要信息系統專項監測。持續開展教育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教育App)備案管理工作,加強監督管理,促進教育App有序健康發展。
17. 持續推進教育行業軟件正版化工作。持續推動全省教育系統使用正版軟件,推廣國產正版軟件應用,培養師生正版軟件使用習慣。鼓勵各地各高校加強與優秀國產軟件企業合作,結合實際情況,開展形式多樣的正版軟件普及宣傳活動。開展軟件正版化檢查,推動各項重點任務落實到位。
18. 完善網絡安全防護體系。健全網絡安全責任制,加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開展信息系統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工作。持續開展網絡安全監測預警,完善全省教育系統網絡安全通報機制,提升網絡安全態勢感知能力。建立智慧教育平臺全天候保障機制,保障平臺安全運行。加強教育數據全生命周期管理,探索建立健全數據分類分級管理制度,重點保護個人敏感信息和未成年人信息,維護教育數據主權。組織開展全省教育系統網絡安全攻防演練,提升網絡安全攻防對抗和縱深防御能力。深入開展委廳機關和教育行業國產化替代工作,摸清底賬,制定替代工作方案和推進計劃,開展檢查督導工作。
七、強化教育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支撐保障
19. 完善多元化教育信息化投入格局。繼續完善政府和市場作用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教育信息化投入機制。鼓勵企業等社會力量積極支持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持續推進與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等通信企業的戰略合作。
20. 強化教育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專項督導。加大對教育網信工作的督導檢查力度,將網信工作相關評估納入對市級人民政府履職、市級政府質量工作考核和高等學校領導班子考核等指標。組織開展委廳機關處室和廳屬單位信息化應用考核工作。強化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管理信息系統應用,將系統數據作為重要參考依據,對督查結果進行通報。指導各地、各高校將網信工作納入本地、本校教育現代化建設指標體系和常規教育督導范疇,組織開展常態化專項督導檢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