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陜西省教育科學規劃2021年度課題《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古詩詞教學方法研究》階段成果,

課題批準號:SGH21Y0848。

當下,群文閱讀熱潮正濃,這種新的突破性閱讀教學方式正悄然改變著“教”與“學”的認知和習慣?!耙还澱n教一群文”,群文閱讀賦予教師以“編者”的新身份,讓教師擁有了更多選擇教學內容的自由和責任。教師可以以自己的認知和理解,以某一問題、某一現象、某一精神等諸多文本的共通之處為聯結點,遴選整合一定數量的代表性文本開展教學,在共賞、共鑒中突出重點目標指向,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和核心素養,建構理想的語文課堂。筆者曾整合了杜甫的《望岳》《春望》《登高》等三首詩作,進行了一節名為“詩心不老耀古今”杜甫群詩閱讀教學公開課,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

一、內容整合:線索串聯,突出“共”字

群文閱讀不同于閱讀群文,需要教師在海量文本中以一個或多個主題作為串聯線,遴選整合一組或有邏輯層次、有內容關聯、有情理共通的文章開展教學,其本質是對教材中單篇文章的調整、拓展,往往比單篇教學更具情感上的溫度、內涵上的廣度、思想上的深度,以及教化上的強度。在本節杜甫群詩閱讀課中,筆者以“望”為切入點,遴選了三首與“望”字息息相關的詩作。

1.“望”是杜甫詩作中的一個重要動作

選入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的七首杜詩中直接點明“望”的就有三首,包括《望岳》《春望》,以及課后拓展中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而《登高》一詩更是詩人登高望遠抒懷的升華之作。

2.寫于詩人一生中的三個重要時期,更具典型性

這三首詩以“望”字為線索,是詩人青年、中年、晚年等時期的代表詩作,串聯組成了本節課的“詩群”。筆者巧妙地把詩人的坎坷人生濃縮于一節課中,這種整合方式更容易讓學生在詩作的鮮明對比中感受詩境、詩情的跌宕變化,更容易觸動和震撼人心。

3.較好地聯結融通了課內課外

三首詩中,《望岳》《春望》對于初中生來說是課內必修內容,《登高》一詩來自高中教材,屬課外選修內容。筆者將其結合在一起進行教學,不僅非常符合學情,又能夠對學生進行適度拔高。

二、課前導讀:任務設置,突出“層”字

客觀審視,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可能在時間有限的課堂上,全面精深地解析所有的文章,但也不會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式的解析。本節群詩閱讀教學中,筆者在課前導讀環節設置了兩個層級的目標任務。

1. 基礎型”目標任務

“基礎型”目標任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讀準字詞,讀通群詩;二是疏通翻譯,讀懂群詩。這些是學生理解群詩的基礎,雖然淺顯易懂但不可或缺,是每一個學生必須完成的硬性任務。

2. “能力型”目標任務

學生初讀三首詩后,筆者要求學生獨立完成下表:

20230317153642362-80-7116e.jpg

這種任務呈現清單有兩個優點。一是形式簡潔,能有效提升不同學情學生閱讀群詩的參與度和思維度;二是對照鮮明,當學生完成后,可在層層遞進中體悟詩人由“雄壯心”到“離亂情”再到“苦恨意”的心境變化。

三、課堂品鑒:問題切入,突出“比”字

群文閱讀教學內容與單篇閱讀相比一般超前加量,且學習難度有所增加,倘若教師不考慮不同層級學生理解與認知、審美與鑒賞等方面的語文能力,那么這樣的群文閱讀往往會成為優等生的“天下”,對于后進生來說就是霧里看花。對此,教師可以以群文的異同處為切入點,重點設置一些開放性、思辨性的問題,讓學生在比較中見仁見智,建構起“遠近高低各不同”的閱讀體系。本節群詩閱讀課,因為學生在課前預習時已經完成了正音讀通、解詞翻譯等基礎任務,所以筆者在課堂品鑒環節拓展了很多內容。

1.比共通之處

問題:這節群詩閱讀課為什么遴選《望岳》《春望》《登高》三首詩?

學生各抒己見,明確這些都與“望”有關。

設計意圖:讓學生知曉“登高望遠詩”是古詩詞的重要題材之一,了解“望”字在杜詩中的地位,從宏觀上建構起對本節課的整體印象。

2.比意象特征

問題:三首詩中,詩人所望之景有何不同?

學生自主探究,發現《望岳》為壯麗之景,《春望》為戰亂之景,《登高》為蕭瑟之景。

設計意圖:相對于單篇詩作的點狀教學,群詩更容易讓學生在縱向線狀比較中感悟詩境的差異。

3.比情感內涵

問題:知人論世,你從三首詩中分別讀出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嘗試各用一個字概括。

學生各抒己見,對詩人有了新的認知:青年自信、中年憂思、晚年苦恨,并分別概括了三個字:“壯”“憂”“悲”。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縱向比較中了解詩人情感的變化,感受跌宕起伏的人生對詩人內心的觸動和震撼。

4.比感悟共鳴

問題:這三首詩中哪一句你的印象最深,仿照例句寫下閱讀感悟。

學生靜思創作,匯報展示成果(屏顯例句:讀《春望》,從“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一句,我讀出了詩人杜甫青年時期的自信豪邁與躊躇滿志)。

設計意圖:通過任務驅動與范例,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四、課后活動:拓展延伸,突出“豐”字

群文閱讀雖然能夠提升學生對“某一類信息文本”的共情能力,但僅憑一節課不能讓學生深入感受其異同點,教師還要積極探索,不能把群文閱讀教學固定為某一節課,可以將其附著在單篇課文教學中的某一環節、某一問題,或課堂教學結束后的課外作業。還可以滲透在班級讀書活動和書香文化建設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其實,這些零散的、碎片的群文閱讀方法和途徑,更容易“潤物細無聲”地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能力,進而使群文閱讀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配合本節群詩閱讀教學公開課,筆者把上課的當周定為“杜詩學習周”,以課堂教學為輻射點,主要開展了兩項輔助性的閱讀活動。

1.課外作業拓展延伸

以目標任務達成為驅動,引領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先后閱讀了“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杜甫中晚年時期的代表詩作,完成了讀通、讀懂,以及積累經典名句,體味詩情詩心等閱讀任務。

2.營造杜詩文化氛圍

指導學生創辦了一期“走近杜甫”專題黑板報,主要開辟了“生平簡介”“經典名句”“詩風特色”“名人評價”等欄目,走出了課堂教學的窠臼,為學生營造了濃厚的杜詩文化氛圍,體現了群文閱讀豐富的內涵。

總之,反思本節杜甫群詩閱讀教學,四步推進法表面上是檢閱教師教學內容整合、導讀任務設置、品鑒問題切入、拓展活動開展等諸多能力,實則是考驗教師的知識儲備、教學視野、課堂理念和教學能力等諸多素養。教師只有以海納百川的視野、多元共存的理念、豐盈四步推進法的內涵和形式,才能促使群文閱讀教學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東關初級中學

點 評

張海朋老師的群詩閱讀教學打破了就詩教詩的局限,從教者的設計理念來看,在“同一詩人不同時期”的詩歌中相互聯系、比較,給學生呈現了一種比較廣闊的閱讀場,便于加深學生對詩歌內容及詩人的了解。這種嘗試既滿足了新課標對學生閱讀素養的要求,又為詩歌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內容進階,從求同到求異

張老師選取的三首詩歌都是登臨之作,結合教材所選的杜甫詩作,以及教學需要補充的杜甫詩作,融通了課內與課外,對杜甫的精神品質進行了客觀的解析。以三首詩作的四點比較為發端,以任務驅動的方式,層層遞進走進詩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

二、主題鮮明,從讀詩到讀人

“詩心不老耀古今”不僅是一節課的主題,還是一周的主題。張老師把上課的當周設定為“杜詩學習周”,開展了兩項閱讀活動,一是閱讀“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杜甫中晚年時期的代表詩作,二是指導學生辦一期“走近杜甫”的專題黑板報。從讀杜甫的詩歌到讀杜甫其人,使學生立體多元地感受了作者筆下的民間疾苦和憂國憂民的“詩圣”之心。

但本節課如果能夠在朗讀指導、細微品讀上再優化一些,就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入詩”,體會“詩心”。

(陜西省教學名師  邱俊)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