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由教師預先設計,然后布置給學生在課堂教學以外完成的學習任務。良好的作業設計不僅能使學生鞏固和掌握課堂所學知識,提升自身素養和能力,還能檢測教師教學效果,反饋教學信息,及時調整和優化教學策略。那么,如何才能使每位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地去完成教師所布置的作業,更好發揮作業的實際效能呢?

一、作業設計要目的明確,緊扣課堂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學生作業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延續性環節,為實現課堂教學目標而服務。為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一定要心中有數,做到目的明確,緊扣課堂教學目標。在語文教材中,每一篇課文后都配套有相應的練習題,而這些練習題并非完全與課堂教學目標密切聯系,因為語文教材中一篇課文并不是一節課就能完成教學任務,往往需要兩課時,甚至三課時,而每一節課都會有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師在給學生布置作業時,一定要事先分析清楚教材中每一道題的設計意圖,有目的地篩選與當節課教學目標相吻合的作業題。當然,教師也可以不受教材中練習題的限制,自行給學生設計一些作業題。但不管怎樣去做,作業題目的設計都必須圍繞課堂教學內容,突顯課堂教學目標。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有的放矢地去完成作業,從而達到鞏固知識、提升能力的效果。

二、作業設計要形式多樣,引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育實踐證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積極學習的原動力。課堂教學需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作業設計也同樣如此。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在完成作業時的情感動態,作業形式要靈活多樣、豐富多彩,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積極思維,主動參與作業的完成。在作業設計時,教師要運用各種題型,常新常變,讓學生保持新鮮感。另外,教師也要善于走出文字性作業的局限,聯系學生實際,設計一些富有趣味性、實踐性的作業。比如,教學白居易的古詩《錢塘湖春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對古詩內容的理解,動手畫一幅畫,學生在動手畫的過程中欣賞錢塘湖的美景,體味詩人濃厚的思想情感。這樣可以豐富學生的作業“口味”,激起學生完成作業的強烈興趣,取得事半功倍的作業效果。

三、作業設計要層次分明,體現學生學情差異

每位學生在客觀上存在著差異性,所以學習效果也不盡相同。因此在作業設計時,教師要認識到每位學生的學情差異,可以從作業數量、難易程度、完成作業的時間等方面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以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要求。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作業設計要以基礎性題目為主,盡量減少作業的數量,降低作業的難度,讓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以增強他們對學習的信心,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對學習中等的學生,作業設計不僅要有基礎性題目,而且要適當增加一些能力拓展性題目,以引發他們的求知欲望,挖掘他們自身的學習潛能。對學習優勝的學生,教師就要著重考慮知識面的拓寬和學生能力的培養,要合理增加作業的數量和難度,給學生設計一些“拔尖性”的題目,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在學有余力的情況下,自主選擇或設計一些附加性作業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作業設計,從而取得更好的作業效果。

四、作業設計要內容開放,關注學生能力拓展

教師設計作業不應只局限于書本內容,還要廣開思路,從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實際出發,設計開放性作業,以關注學生的能力拓展。比如,學習了《濟南的冬天》一文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自己家鄉冬天的景色,傾注自己對家鄉的無限熱愛,借鑒作者老舍的寫作方法,將自己家鄉冬天最有特色的景物寫下來,以陶冶思想情操,提升自身語言的感悟及運用能力。開放性的作業給學生創設了更廣闊的思維空間,最大化地開啟了學生的學習潛能,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和能力。

總而言之,教者有心,學者得益。要增強學生作業的實效性,教師就必須科學、合理地優化作業設計。作業設計既要體現課堂教學的知識性,又要符合學生的學情特點,對學生的能力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唯有如此,作業設計才會更好地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

作者單位:陜西省咸陽市旬邑縣馬欄齊心九年制寄宿學校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