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提出驅動性問題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驅動性問題教學又稱PBL,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將知識與真實生活聯系起來。

在平時的PBL活動展示中,我們看到的更多是出項課。學生展示自己的項目成果,分享自己的探究歷程,呈現自己對問題的理解。不過很多時候,我們更關心這個問題是如何被提出和分析的,而讓學生對解決這個問題充滿期待就需要我們關注入項活動。

入項活動旨在“激發好奇心”和“引起探究”,是一種相對短暫的體驗。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能夠推動學生學習的“問題”,形成問題鏈,最終提出“驅動性問題”。

在入項活動中,驅動性問題的設計是評價一個入項活動是否成功的標準之一,驅動性問題也稱為“核心問題”,是學生一切研究的出發點,對活動的順利開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驅動性問題在活動中的意義與價值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增強學生學習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幫助學生建立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提高學生整合各學科知識的能力。

一、把握驅動性問題的關鍵特征

(一)提學生積極思考的開放性問題

驅動性問題作為PBL開展的第一步,必須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允許學生在此基礎上提出更多想要探究的子問題。例如“如何將食品密封”,這一問題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并進而引導學生提出“為什么食品會變質”“保質期是什么意思”等子問題,有利于學生對該問題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二)提學生易于實踐的可行問題

驅動性問題的設計還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發展水平,可以適當高于學生現有的認知,但需保證學生在實施探究中所需的資源和材料都是容易獲取的,保證學生能夠自主探究解決驅動性問題。同時還需考慮學校教學設備的配備程度。例如,“火星基地如何建設”,這個問題雖然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但是學生很難獲取可供探究的資源和材料。相反,“濕地生態園如何建設”,這個問題既能為學生提供真實可供研究的資料,也能培養孩子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

(三)提幫助學生整合學科知識的問題

學生為了成功完成PBL項目,必須整合各個學科的知識和生活經驗,驅動性問題的設計應當盡可能涉及多個學科的知識,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他們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取知識、有效運用知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項目的參與者和責任人,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對象,只有更深刻地理解內容,學生才能記住他們所學的東西。

(四)提對學生生活有實際價值的問題

驅動性問題應當具有實際價值。一方面,驅動性問題應促進課程目標的達成,符合課程標準中的要求,聯系課程標準所要求教授的學科知識。另一方面,驅動性問題必須將知識融入學生的真實生活,讓學生意識到驅動性問題的實際意義。例如,在探究“如何改進密封夾”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對家庭中正在使用的密封夾進行一定的改造,使其密封的效果更好,回家后便能將課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五)提有利于項目進行的可持續問題

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經常發生興趣和注意力的轉移,能否讓學生長時間地參與到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鼓勵學生進行深入的研究是衡量一個驅動性問題是否優秀的重要標準之一。例如,教師提出“如何測量土壤潮濕度”這一問題后,學生能夠計劃并開展實驗,探究材料、粗細、土壤等因素對濕度計測量準確度的影響,從而保證項目能在一段時間內持續進行。

二、設計驅動性問題的三種思路

從項目設計者的角度來看,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加困難,尤其是要考慮提出的問題是否適合各年齡段學生的發展特點。許多新接觸PBL的教師反映,項目設計中最難攻克的一環便是驅動性問題的設計。美國巴克教育研究院的PBLWORKS團隊開發了65份精品項目可供參考,但在實際的實踐中,由于文化、地域和學生發展水平存在差異,多數項目缺少可取性。上海美國學校的教學指導教練安德魯·米勒將這些項目的驅動性問題分為常見的三類:哲學導向、產品導向與角色導向。

(一)制造沖突、激發需求

生活問題與書本問題不同,大多沒有標準答案,值得反復商榷,在一些特定情境中,答案可能天差地別,甚至部分哲學問題在當下無解,這恰恰是真實世界中的所有難題普遍具有的特點——不確定性。另外,由于生活當中影響因素較多,而書本問題的情境相對固定,因此生活問題相比書本問題更需要嚴謹的思維過程,因而在項目推進的過程中,學生的高階思維模式能夠得到很大的鍛煉。

在真實生活中,更多的爭議性問題不止黑白兩面。在設計小學六年級綜研項目化學習活動《老樓裝電梯 品質好生活》這一項目的驅動性問題時,在不同的班級中開展了多次關于“老小區是否需要裝電梯”的辯論會,學生之間多角度、多立場的沖突,需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做出適當的取舍,從而引出對指定取舍標準的需求,進一步推動學生對設計“調查問卷”的需求。對于學生而言,這個問題充分調動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主人翁意識,驅動他們不斷從各種渠道獲得信息與知識。

(二)制作產品、激發興趣

學生產品的產出是PBL學習的一個典型特征。例如“我們如何設計一個食品密封夾?”這類問題是產品導向的驅動性問題,將矛頭直接對準目的和最終成果,激勵學生開展從無到有的創造性工作。另外,比起更適合社會科學和文學的哲學導向驅動性問題,產品導向的驅動性問題更能夠適應數學或科學學科甚至STEAM跨學科設計的需求。

在《老樓裝電梯 品質好生活》項目中,通過“你有信心幫助X小區的居民安裝一部電梯嗎?”這一問題,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并且幫助學生在一開始便確定了“安裝電梯”這一產品目標,作為一位居民,學生其實也是在為自己服務。

(三)角色體驗、激發思維

兒童想象力豐富,由于從小接觸各種故事,他們常常把自己代入喜歡的故事角色,比如童話中驍勇善戰的王子和美麗動人的公主,還有真實生活里的各種職業角色:擅長烹飪的大廚、治病救人的醫護、辛勤耕耘的教師……我們應當給予孩子扮演各種角色的機會,從而激發他們的興趣。

角色決定了學生要學習的專家思維方式。面對同一個任務,不同的角色影響著學生完成任務的方式和運用的知識。在《老樓裝電梯 品質好生活》項目的推進過程中,學生分別扮演業主、物業、設計師、建筑師等角色,讓學生進行真實的職業體驗,一定層面上有利于學生進行職業規劃和探索。

上述三種導向為PBL中驅動性問題的設計提供了三種思路,在實際的設計中可以靈活交叉運用。例如“作為小學生,如何設計一份讓業主認可的調查問卷并下發回收”,這一驅動問題既是角色導向的又是產品導向的。“作為高樓層的業主,我們如何說服中低樓層業主愿意幫助或不反對加裝電梯”,這一驅動問題則既是哲學導向的又是角色導向的。

由于目前國內大部分學校采取的是大班授課的模式,在空間上限制了學生的真實體驗,比如在《老樓裝電梯 品質好生活》這一項目的入項活動中,一些平時乘坐電梯上下樓的學生難以真實體會到爬樓梯的辛苦,不利于激發所有學生的探究興趣。所以在進行《老樓裝電梯 品質好生活》入項活動時,讓學生用高抬腿的方式模擬爬樓梯,與另一組站立不動模擬坐電梯的形成對比,幫助學生從一定程度上感受爬樓梯的辛苦,但操作過程中發現學生存在被好勝心影響,想要挑戰電梯組的情況發生,因此如何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夠擁有真實體驗仍然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同時,從長期的教學經驗來看,班級內學生在基礎知識與自學能力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就導致教師采取PBL教學法時,無法取得預期的顯著教學成果。在實際教學中可以結合“分層作業”的模式,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使發展程度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難度的項目化學習活動,這樣有助于優化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工業園新城花園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