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是祖國的建設者,思政課是引導學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的重要課程。“雙減”政策下,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的同時,各級各類學校要積極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把思政課作為大中小學校的必修課內容,著力上好思政課,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各級各類學校要定期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型思政體驗實踐活動,重視學生的養成教育,讓青少年自覺接受法律和制度的約束,把擔當責任和履行義務內化為行動自覺,用思政教育點亮學生的思想,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長。

一、優化教學模式,創新思政育人方式

學校要重視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人才培養為核心,以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目標,不斷提高思想政治課的教學質量。“興賢育才,為政之先務”,各學段要配足配齊思政課教師,開好思政課程,并結合地區和學校實際,定期開展思政課教育教學研討交流活動,鼓勵教師不斷優化教學模式,創新思政課的育人方式。思政教師要利用信息化手段,積極創建情境式教學、案例分析式教學、探究式教學、體驗式教學等教學模式,以學生易于接受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冰冷的說教式思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教師要營造樂學善思、富有溫度的思政課堂,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思政教研組以統編教材為依據,通過集體備課的形式,不斷創新教學方法,用好用“活”思政課教材。教學中既要確保思政課程理論的科學性、規范性和權威性,又要確保優等生、中等生、學困生都能學有所獲。

“為學須先立志。”青少年要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先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各中小學校要把《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對青少年進行立德樹人教育的主要渠道,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科學、綜合實踐等其他基礎課程的教師也要充分挖掘所帶學科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深度理解基礎課程的思想內涵,充分發揮各學科的思想價值引領和教育作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引導學生做有品德、有知識、有責任的新時代青少年,教育學生將實現個人價值同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幫助他們系好人生的第一粒紐扣。

二、借助社會力量,拓寬思政育人渠道

青少年全面健康的成長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參與,思政育人也需要凝聚社會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在中小學推行兼職法治副校長制度,組建家委會,實行警校合作、家校合力、社會共建的思政育人模式,大膽拓寬思政育人渠道。學校積極主動聯系司法部門和學生家長,選聘政治覺悟高、有責任感、業務精、宣講能力強的司法干部和家長兼任學校的法治副校長和家委會主任,設立家長學校。讓他們定期深入學校,指導、協助、參與學校對青少年的教育管理過程,支持學校開展思政教育和校園周邊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學校定期邀請法治副校長和家委會成員到學校開展思政育人活動,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用健康向上的團建活動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敢于面對困難和挫折,培養他們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品格,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青少年的心中生根發芽。

實踐出真知,學校是家庭和社會的紐帶,學校聯合家委會、社區定期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思政育人活動,善用社會資源上好“大思政課”,著力構建立德樹人的社會大學校、大課堂,讓青少年在社會這個大熔爐中經受風吹雨打,組織學生主動參與理論聯系實際活動,磨煉學生的意志。通過社會實踐,讓學生走出校門見世面、得經驗、長智慧、走正道。學校要借助家庭、社會力量,形成教育全力,共同塑造青少年的健康人格。

三、聚焦時事政治,實現“行走”的思政課堂

國際、國內時事政治是學生課前課間交流的主要內容。信息化時代,學生涉獵信息的渠道多,但由于受年齡和認知所限,他們對大是大非問題的認識有限,經常會把國際事務和國內情況盲目聯系起來,因此,教師要根據各學段學生的身心發育特點創新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我體驗、共同分享的學習能力。教師教學基本的思政理論時要以統編教材為依據,教學過程中可結合時事政治,適時點撥,引導青少年客觀、公正地認識國際問題和中國問題,幫助學生答疑解惑、明辨是非。

學校思政育人的過程就是不斷鼓勵、不斷肯定的過程。教師要留足時間,使學生充分思考,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鼓勵學生超越自我。師生互動的思政課堂就是學生質疑、小組辨析、全班總結的擴散性訓練過程。

學校要實施“行走”的思政課堂,結合國家和世界紀念日,利用節假日向社會開展法律宣講,做到課內課外相結合,校內校外互聯動的思政育人體系,通過《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教育法》《治安管理處罰法》《婦女兒童權益保護法》《道路安全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知識的宣傳,引導家長支持學校教育,尊師重教,為學生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學校要定期組織學生觀看法律講堂視頻,通過正反案例的學習,教育學生懂得“法大于天”“法不容情”的道理。教師要依法執教,讓學生知法、懂法,增強學生護法、用法的能力,不斷提升中小學生預防違法犯罪的意識。社會化思政課堂有利于實現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

四、重視社會問題,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

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民工進城務工人員越來越多。現階段,“臨時家庭” “單親家庭”和“留守兒童”導致越來越多的“問題學生”,農民工進城子女教育問題和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成了教育難題。初入城市的農民工因為忙于生計和工作,容易疏忽對孩子的陪伴和教育,導致這些青少年在與城市生活接軌過程中產生自卑心理。學校要組織思政教師和班主任形成教育合力,加強對這些學生的引導和管理,教給他們正確的思想和行動。學校是教育青少年的主陣地,一定要建立家校聯系制度,通過家長會、學校開放日、大家訪活動等方式,始終與學生家長保持密切聯系,監督并督促家長關心孩子的成長過程,要求家長全力支持并配合學校教育和管理工作,強化并鞏固學校的教育成果。同時也呼吁社會大力宣傳正面內容,積極弘揚正能量,為青少年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社會大環境。

“敬教勸學,建國之大本”,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思政教師承載著傳播知識和真理的使命,也肩負著塑造生命和靈魂的歷史重任。新時代的思政教師視野要廣,要著力引導青少年成為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思政教師的情懷要深,要主動親近學生,用真情打動學生。思政教師要構建和諧課堂,在質疑問難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用深情的語言激發學生的愛國情、報國志、強國行,教育青少年為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偉大中國夢不懈努力,最終實現思政學科鑄魂,課程思政育人的目標。

作者單位:陜西省楊凌示范區楊陵區教育教學研究室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