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雙減”政策 激活“三個課堂”
作者:董彩鳳
發布時間:2023-03-16 15:15:02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雙減”政策出臺以來,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教育部闡述“雙減”政策的出臺背景是:現在義務教育最突出的問題之一還是中小學生負擔太重,短視化、功利性問題沒有根本解決,一些問題導致學生作業和校外培訓負擔過重,家長經濟和精力負擔過重,嚴重對沖了教育改革發展成果。
中小學生負擔太重是因為他們是社會各界壓力的最終受體,這些壓力主要來源于以下方面:
家長愿望。家長普遍渴望孩子考入重點中學、重點大學,成為社會精英。而在這個愿望背后,其實包含了幾種心理:一是希望孩子能通過學習減少未來的生活壓力;二是為了滿足和其他家長攀比時的虛榮心;三是把自己人生的遺憾投注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完成自己沒有完成的事業和夢想。在家長愿望的驅使下,學生正在被迫承載一個家庭的全部希望。
學校壓力。學校作為一個社會單位,知名度和美譽度是學校追求的目標,在這個目標的指引下,升學率就成了重要的砝碼,而和這個砝碼持平的則是教師身上所承受的壓力。當在教師業績和考評中加入升學率時,教師自然會對學生學業成績傾注更多的精力,用更高的標準要求學生,并希望得到學生成績上的回報。在這種壓力層層向下傳遞的過程中,學生則成了最終的承受者。
社會評價。社會對于個體的評價更多的是來自可量化的指標,而最直接的指標則是成績以及成績帶來的結果。這種單一的評判標準形成一種“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社會共識,而這種社會評價氛圍,直接或間接地給學生加重了壓力。
一、“三個課堂”助力“雙減”
(一)強化“第一課堂”
“雙減”政策,要求進一步減輕學生作業負擔,要在作業上做減法,這就要求在課堂上做加法,如何全面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就成了目前教師需要考慮的主要問題。
堅守課堂主陣地,向“第一課堂”要質量。教師要在備課上多下功夫,教師應該深入學科前沿動態,研究教材和學情,開展集體備課,備課準確到位,做好課堂預設,將每節課的重點、難點、關鍵點做到心中有數,這是提升課堂質量的首要前提;用以賽促教、青藍工程、組織教師專業化學習等方式促進青年教師成長,每學期舉行青年教師賽教活動,讓參賽教師依托團隊力量,反復研討打磨,提升專業技能。
向課堂要質量,打造有效乃至高效課堂。在課堂中要重視小組合作,讓小組成員互相討論、彼此啟發,充分運用集體智慧解決學習問題,提升合作能力。
減掉作業數量,提升作業質量?!半p減”政策要求我們必須提高作業質量,設計分層作業,教師以學情為依據,分層布置基礎性作業、拓展性作業,鼓勵布置彈性作業和個性化作業,克服機械、無效作業,杜絕重復性、懲罰性作業,讓學生從重復無效的作業中解放出來,教師可以利用假期開展特色作業,布置實踐性、操作性和體驗性強的作業,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創新作業形式,讓作業真正實現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功能。
(二)抓實“第二課堂”
積極落實“雙減”政策,以課后服務為載體,不斷豐富“第二課堂”內容。學校可以結合在校教師的體藝特長及學生的興趣愛好開展特色課程;也可聘請專業教師,為學生開設培養學生特長和能力的課程,豐富“第二課堂”的內容;還可邀請家長進入學校,以家長課堂的形式豐富“第二課堂”的內容。教師要充分利用“第二課堂”,讓學生既有興趣又有收獲,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三)抓活“第三課堂”
“第三課堂”的開展可由德育處牽頭,與研學組織單位開展合作,開展研學旅行,帶領學生走進研學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文化館、博物館等校外地區,實地參觀、書寫研學日志,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想,讓學生把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促使學生在活動中不斷學習與進步。學校也可結合地區優勢,比如西安市高新區可發揮其科技產業優勢,學?;蚪逃峙c三星、華為、比亞迪等知名企業、科研院所等合作建立多個實踐基地,讓學生近距離感受前沿科技,親身參與科學研究,激發學生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激發學生科技強國的意識。同時在特定節日里,組織學生到社區街道、養老院等場所進行志愿活動,讓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學校也可立足校情、學情,進行家校合作,將家校合作的內涵外延,積極踐行家庭場所教育,利用家長資源,讓學生體驗家長的工作,走進家長工作單位,將課堂外延,讓學生在行中學,在學中思。
二、“雙減”政策帶來的困惑及建議
從家長層面來看,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問題:
主動給學生“加餐”。當學校作業量減少后,學生在學校完成了多數作業,回家后有了更多自主支配的時間,但部分家長不能適應學生回家無事可干,認為這是學生學習積極性差的體現,所以不斷給孩子布置額外任務,想要通過這種“加餐”讓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這變相加重了學生的負擔。
尋求“一對一”輔導。許多家長在自己無法輔導孩子學習的情況下,只能通過讓學生參加課外輔導來解決,而“雙減”政策旨在減輕學生課外輔導壓力,國家加大了對校外培訓機構的管控,這時部分家長就會去尋求“一對一”來彌補這種心理上的缺失感,從而既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更加重了家庭的經濟負擔。
開始依賴“早托班”。在“雙減”政策的指導下,小學普遍早上8:30開始上課,中學普遍早上8點開始上課,而家長上班時間一般是早上9點。這樣就產生了一個新問題,即家長送完學生上學,可能就會導致上班遲到。因此,有部分家長會提前把學生送到“早托班”,然后由“早托班”送孩子上學。從實質意義上來說,并沒有保證孩子睡眠的時間,還加重了家庭的經濟負擔。
從教師層面來看,“雙減”政策在給學生減負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教師的負擔。許多教師同時也是家長,加大課后服務力度后,教師下班時間推遲,就無法及時接送自家孩子。教師原來用于備課、教研、批改作業的時間用于進行課后服務,不得不占用休息時間完成這些工作,使得教師的職業幸福感降低,也由此產生了新的社會問題。
針對上述在“雙減”政策推行后產生的問題,結合自己一線工作的實際,筆者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嘗試。
加強宣傳引導作用。各級機關應加大“雙減”政策的宣傳力度,減輕因不理解政策而造成的盲目焦慮。學校在這方面應該承擔主要任務,適當邀請家長進入校園,感受校園課后服務的真實場景,讓家長從心底認識到“雙減”對學生、家庭乃至社會的益處,緩解家長因不了解而造成的盲目焦慮。
營造良好評價氛圍。制定多元化評價機制,讓學校在多元的評價機制中多元化發展,多元化評價學生,慢慢影響社會對學校的評價方式。
加大檢查力度。針對部分違規校外培訓機構和個人,應加大檢查力度,避免加大教育“內卷”焦慮。尤其是對于一些沒有教育資質的“一對一”家教,要進行嚴查,可以聯合社會各界人員,共同創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
制定教師減負措施。教師在承擔社會角色的同時,也要承擔家庭角色,所以學校可以制定教師減負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教師壓力。例如教師彈性離校制度。總之,在為學生減負的同時,也要考慮到如何為教師減負。
“雙減”改革勢不可擋,這是中國教育的一場巨大變革。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既要始終保持教育者的初心,也要有積極應對教育改革的決心,順應教育改革的大潮,為更多的學生開啟幸福人生。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市高新區第四完全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