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勞動和勞動教育多次作出重要論述,強調要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全面構建勞動教育體系。安康市旬陽市城關第三小學立足實際,著眼長遠,充分發揮勞動教育在立德樹人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形成將“家務勞動、農場耕作、市場體驗、社會實踐”與德育深度融合的勞動教育模式,促進學生樹立“成就自己、幫助他人、服務社會”的勞動價值觀。

家務勞動,讓勞動教育煥發蓬勃生機

家庭是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場所,孩子應自覺承擔能力范圍內的家務勞動,主動參與家務管理。按照“學校有安排、班級有督促、家長有指導”的工作思路,學校堅持以家庭勞動教育為主導,以“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和愛家情懷”為出發點,將家務勞動納入家庭作業管理,分年級制定家務勞動任務單,即:一二年級學生要學會整理衣服和書包、收拾碗筷、擺放桌椅等基礎勞動技能;三四年級學生除基礎勞動外,要學會炒一至兩道家常菜,會清洗衣服鞋襪、收拾廚房、整理房間等;五六年級學生要學會準備菜單,會做簡單家庭餐,會炒四至五道拿手菜,能幫助父母打掃衛生、整理搬運物品等。通過參與不同層次的勞動鍛煉,學生的家務能力和主人翁意識得到提升,熱愛勞動、勤儉持家的良好習慣逐漸養成。

為檢驗家務勞動成果,學校舉行了“廚藝大比武”活動,全體六年級學生在畢業季大展廚藝,他們自主配置菜單、購買蔬菜、準備灶具,洗、切、炒、煮……每個環節操作嫻熟,游刃有余,魚香肉絲、紅燜大蝦、酸爽蓮菜合子等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香飄校園,應邀參加的老師和家長們贊不絕口。那一刻,孩子們臉上洋溢的不僅是自豪,更多的是畢業季的收獲、感恩與不舍。

深耕農場,讓“泥土”味充盈育人全過程

學校充分利用校內閑置地作為勞動教育實踐資源,積極推進勞動基地建設,“紅領巾小農場”就是在實施“雙減”政策、落實“五育“并舉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勞動教育基地。

“紅領巾小農場”占地800余平方米,以校園文化“真善美”為主題,從設計到種植,從體驗到收獲,每個環節、每個過程都能起到育人效果。農場入園路臺階兩邊有花木種植的“勞動”二字造型,時刻提醒孩子們勞動創造價值,勞動是幸福的源泉。臺階兩側搭有拱形架子,作為農場的爬藤區,上面長滿了葫蘆、絲瓜等農作物和牽牛花等花卉,啟示孩子們努力學習、天天向上。

農場由多個小園組成,每個小園都圍繞“真善美”命名,分別劃歸3~6年級學生進行特色種植。各班級根據季節特點,在各自“責任田”組織學生種植有辣椒、茄子、黃瓜、西紅柿、豆角等時令蔬菜及小麥、玉米等農作物,從播種到收獲,學生全程參與,親自動手,精心耕作。農場還建設有“表心園”,園區中心是巨幅中國地圖,教育孩子熱愛勞動是愛國愛家愛社會的具體表現。地圖特別突出了臺灣,告訴孩子們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

農場不僅是孩子們勞動實踐的基地,也是學科教學實踐的基地,數學課面積測量實踐,語文課觀察寫作實踐,科學課種子種植和觀察實踐等,農場都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市場體驗,在汗水里讀懂“幸福源于創造”

為進一步深化勞動教育成果,在農場豐收季,學校在社區集市上設置“紅領巾小農場農產品銷售點”。一大早,各班級根據蔬菜成熟情況安排“小銷售員”對新鮮的蔬菜進行采摘,然后搬運到銷售點集中銷售。繁華的農貿市場里,孩子們異常興奮,大聲叫賣,熱情地向過往的市民介紹,純綠色無公害的蔬菜每次都會被一搶而空。想象著自己的勞動成果走上了街坊鄰居家的餐桌,孩子們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學校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們走進生活、體驗生活,從而尊重勞動、熱愛勞動,提升他們的社會認知和社會擔當,也將誠實守信、吃苦耐勞的品質根植學生心田。目前,農場已收獲3季,進行市場交易100余次,為班級建設充實經費2000余元,農場成為孩子們提高勞動實踐能力、品味勞動幸福的樂園。

社會實踐,把勞動教育種進生活的“土壤”

勞動教育是一堂大課,僅僅在家庭和學校中落實還遠遠不夠。學校積極探索將勞動教育從校園、家庭搬到社會實踐中。

為增強社會實踐成效,學校科學設計社會實踐勞動項目,精心制定節假日社會勞動實踐準則,鼓勵學生在節假日自覺參與各類力所能及的社會實踐活動。如:老家在農村的孩子節假日要回到老家,從晨起到日落,全程參與農耕生活,體驗勞動的苦與樂;父母在外務工的孩子利用寒暑假到父母務工場所觀摩并參與勞動,體會父母的艱辛;居住城區的孩子利用節假日參與衛生保潔、垃圾分類處理、綠化美化、交通勸導和社區服務等,體驗勞動樂趣,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養成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

勞動最光榮,幸福生活是奮斗出來的。旬陽市城關第三小學堅持“五育”并舉育人理念,不斷加強和改進勞動教育,切實發揮綜合育人作用,真正把“勞動最偉大、勞動創造價值、勞動改變人生”的最美情懷根植學生心中,讓學生在勞動教育的“土壤”里扎根發芽、開花結果。

作者單位:陜西省安康市旬陽市教育體育和科技局;旬陽市城關第三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