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階段是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奠基階段,因此學校要變革育人方式,開發多元培養模式,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和拔尖創新人才的涌現。近幾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附屬中學(以下簡稱“西電附中”)進行了多元育人模式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果。

一、借“英才計劃”平臺,探索與大學聯合育人模式

“英才計劃”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教育部共同組織,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承擔的國家級基礎學科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培養計劃和國家儲備科技創新人才的基礎性工程。

2021年西電附中首次加入國家“英才計劃”陜西省培養項目,建立了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聯合發現和培養青少年科技創新后備人才的有效模式。在陜西省青少年科技交流中心的指導下,學校建立了以校長為負責人,由科技教師等有關人員組成的指導團隊,并指派專人負責日常工作。2021年10月在優秀學生中進行宣傳,在學生自愿選報物理、計算機、數學等專業方向后,學校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考評,從中篩選出23位學生進行推薦,然后通過筆試、面試以及線上和線下大學導師和學生見面交流考核,最終8位學生入圍參加西安交通大學和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英才計劃”培養。蔡浩、劉學欽等5位學生加入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專業的培養研究團隊。他們的導師負責人是長江學者、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沈玉龍教授和計算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田聰教授。導師團隊實力雄厚,均為國家級計算機科技領域領軍人物,他們平易近人,關心學生,工作投入,能利用西電科研平臺和學術資源,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興趣愛好和心理特點對學生進行針對培養。同時,導師們采取指定閱讀書目、參加學術討論、聽取學術報告、指導課題研究等方式培養學生,使學生真正了解計算機研究發展方向,切實體驗科研過程。

學生們在導師的指導下,親身參與科學研究過程,認真閱讀科學論著,完成了十篇讀書筆記和論文。科學家的人格魅力、大學資源的有效共享、生涯規劃的專業指導等讓學生們開闊了視野,開發了潛力,對自身科學思想的發展奠定、未來職業的選擇、科研方式的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通過“英才計劃”,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附屬中學和大學開啟了聯合育人的模式,探索了高考改革形勢下中學教育與大學教育相銜接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為“雙高”聯合育人的實踐增添了活力和色彩。

二、借“名家論壇”課程,探索與社會聯合育人模式

名家論壇是學校開發的基于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校本課程。從2017年啟動至今,學校相繼邀請了15位省內外各行業知名專家和知名校友走進校園開展專題講座。他們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院士段寶巖,雷達信號處理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主任劉宏偉,廈門大學博士、副研究員陸旻,陜西電視臺副臺長張書省等。講座在各年級開展,每學期5次。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興趣愛好和心理特點,內容廣泛、主題豐富,設計社會、文學、科技、電子、經濟、法律、國學、心理等各個層面,為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提供了多樣的平臺和資源。

名家論壇課程由學校負責安排,由學生具體實施,并進行接待、協調、組織、簽到、主持和總結等全過程自主管理。學生們在歷練中提升了能力,在合作中充滿了自信。通過與名家近距離接觸,學生們領略精英的成長歷程,感悟青年的社會責任,體驗科技的迅猛發展,學習科研的創新方法,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規劃自己的成長路徑。學校搭建起了與社會協同育人的平臺,開發了基于創新人才培養的校本課程,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養、創新能力和科學精神,給拔尖創新學生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發展平臺。

三、借“科技節”活動,探索學科融合育人模式

科技節是學校特色品牌“校園六大節”(學科節、科技節、藝術節、體育節、讀書節、學術節)之一。科技節活動旨在弘揚科學精神,推進素質教育,落實學科素養,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講科學、用科學的熱情,提高學生科技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構建學??萍冀逃拇笃脚_。科技節活動在每年10月至11月開展,由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和計算機學科教研組負責。科技節活動依托教學傳播科學思想,普及科學知識,拓展學生相關學科或學科融合的科技創新實踐,以形成科學研究與教育教學一體化的科教融合育人模式??萍脊澔顒觾热葚S富多彩,如開展科普知識講座、觀看科技電影、創辦“科普知識宣傳”為專題的黑板報、撰寫科技小論文,舉辦優秀科技小論文、科技小實驗、電腦創造、電腦編程、網絡安全、機器人開發、3D 打印等作品展演,進行航模飛行表演比賽、水火箭表演比賽、栽培社團活動等,大大活躍了學生校園科技生活。

20230314105118827-53-a0f9a.jpg

20230314105118832-47-1eb0c.jpg

為了提升科教融合培養科學創新人才的效率和效果,學校加快現代化部室的建設,如物理實驗室、化學實驗室、生物實驗室、物理探究室、生化探究室、創客教室、數學教室、地理室、錄播室、計算機室等。值得一提的是學校還依托特色發展建起了開放式生物園、開放式地理園。生物園有果蔬區、觀賞區、荒漠區、實驗區、水培區、孟德爾小花園,是集師生教學、觀察、實驗為一體的教學實踐基地。地理園包含空間系統、模型系統和教學系統,是地理教學從室內走向室外,學生參與體驗形成觀察思維、分析創造的綜合園地。

教師們更新教育理念,運用信息化科技平臺探索科技節科學創新實踐活動,有效推進了學校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融合,教學與科研的融合以及跨學科的融合,創設了濃郁的校園科學氛圍。學生們以科技節為載體拓寬視野、合作探究、親歷實驗、動手操作、創造發明,形成了科學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在創新能力大賽、科技小發明、論文比賽、信息技術大賽中取得了成績的優異。學校堅持特色發展,以“芯動課堂”教學改革帶動科技節等活動的育人實踐,探索了新形勢下中學科教融合育人的有效路徑。

未來,我們將依托高考綜合改革、新課程改革,通過大學、社會以及科研機構等不同途徑不斷創新人才培養路徑,探索多元育人模式,優化協同育人機制,推動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的常態化、制度化、規范化,為青少年科技創新后備人才不斷涌現和成長貢獻力量。

作者單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附屬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