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一詞在2017年2月18日的綜合性高校工程教育發展戰略研討會上被首次提出,隨后,教育部將新工科概括為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學科專業的新結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教育教學的新質量以及分類發展的新體系。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體現了科技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的鮮明導向。新工科建設不僅需要全面發展“五新”,還需增強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尤其是創新素養能力。創新素養不僅是一種心理品質,還是一種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創造新事物、解決新問題、拓展新思路的綜合素質。

“工程創新人才”的培養作為新工科建設最大的核心內容,是高素質科研技術型、綜合應用型、基礎技能型人才的培育基礎,是促進我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石。近幾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創新創業政策鼓勵各大高校積極建設創新創業課程、培養創新創業人才,各高校積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提升學生創新素養。但是,大學生創新素養能力的影響因素十分復雜,不僅受學生自身能力的影響,也和外部環境息息相關,不同高校的辦學特色和培養目標差異化明顯,故而各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及效果也不盡相同。

一、陜西省工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現狀

陜西省作為高校數排名第9的省份(不含高職),有雙一流大學、省屬高水平大學和應用型教學本科三種類型的大學共57所,其中工科為主的高校28所,高校數量多且辦學層次完善。雙一流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省屬高水平大學陜西科技大學、應用型教學本科院校西安航空學院均屬于工科院校,在創新創業教育領域進行了多次改革,形成了特征鮮明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因此,本文選取此三所高校代表陜西不同層次工科院校,探索對新工科背景下不同類型工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及學生創新素養的差異,針對性地提出各層次高校學生創新素養提升路徑,推動陜西新工科建設及工科創新型人才培養,為新工科背景下全國的創新創業教育提供陜西答案。

西安交通大學積極推動實踐教學和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致力于學生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的培養,積極探索構建“一個目標、兩個原則、三大任務、四項舉措”的“一二三四”實驗實踐教學和創新創業教育生態體系。統籌本科生實踐教學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建設學科交叉綜合實踐創新訓練平臺,積極踐行創新驅動型實踐教學運行機制,探索復合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及協同育人良性互動模式。

陜西科技大學是西部地區唯一一所以輕工為特色的多科性大學,學校構建了低年級創新創業意識啟蒙教育、中年級創新創業能力訓練、高年級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的層級遞進式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建有1個校級大學生創客空間、8個學院級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并聯合50余家知名企業建設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

西安航空學院建立了以“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產教融合”為依托,以“團隊+項目+平臺”為抓手,由創新創業課程教育、實踐訓練、項目孵化、機制保障、文化營造、教育研究等六部分組成的“三三六”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體系,初步搭建了由創新創業初級孵化器、創新創業加速孵化器、創新創業產業孵化器組成的三級遞進式創新創業項目孵化平臺。

各高校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推動新工科創新人才培養工作,卻鮮有高校建立與之匹配的量化成果評價體系,學生培養效果無法直觀體現,不利于雙創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構建科學性、系統性、前瞻性的創新素養評價體系,可以量化學生創新素養、檢驗高校教育成果、發現優勢與不足,為高校雙創教育工作指明方向,促進雙創教育的改革優化。

二、大學生創新素養評價

大學生創新素養是結合多種因素的綜合反映,影響及構成因素有多種,只有從多角度多層面構建創新素養指標體系,才能科學準確地反映當代大學生的創新素養。本研究通過德爾菲法,征詢6名創新創業領域專家,遵循科學、全面、可操作的原則,最終構建了由4個一級指標、21個二級指標組成的大學生創新素養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以此為依據調研大學生創新素養水平。

20230314104000022-36-c043d.jpg

根據大學生創新素養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相應問卷,采用李克特量表的五點計分法,將核心變量分別賦值1、2、3、4、5,依次代表非常不符合、比較不符合、一般符合、比較符合、非常符合,根據最終得分評價大學生創新素養能力。為確保問卷能夠真實反映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成果,采用預調研方式對問卷進行完善。在三所高校共隨機發放600份問卷,回收有效樣本538份,針對問卷結果,采用克隆巴赫系數進行信度檢驗,以確定數據的可靠性,同時對各指標進行權重賦值,用加權平均值衡量大學生創新素養能力。

三、創新素養評價結果

選取的三所代表性高校中,在創新基礎知識、創新意識、創新思維方面,西安交通大學>西安航空學院>陜西科技大學;創新實踐能力方面,陜西科技大學>西安航空學院>西安交通大學(見表2)。大學生創新素養是結合多重因素的綜合反映,不能以得分高低進行簡單論述,需結合高校教學特色、人才培養目標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

20230314103938701-25-32785.jpg

西安交通大學作為雙一流院校,教學資源豐富、學術底蘊濃厚、科研能力強勁,立足于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引領前沿科技發展的“高、精、尖”精英人才和高素質技術創新人才。學生基礎知識扎實、創新意識強烈、創新思維活躍,但整體創新實踐能力略顯不足,主要體現在學生各類競賽、發明創造、實踐活動的參與度不高,學生在前沿技術領域的實踐能力、科研成果轉孵化需進一步提升。

陜西科技大學作為省屬高水平大學,強調知識與實踐的融合,其教學目的是培養兼備專業技能和綜合知識的高水平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為社會輸送各類技術應用型人才。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及各類競賽,創新實踐能力較強,但創新知識、創新意識及思維能力較弱,應加強師資建設,豐富授課形式,培養學生創新素質,開拓學生創新意識與思維,為理論知識的實踐應用奠定堅實基礎。

西安航空學院作為應用型教學本科院校,重點在于對接企業需求培養從事第一線生產、服務、管理的各類技能型人才,其教育模式更側重于知識的實用性及實踐性。學生創新素養各指標整體分布均勻。但作為企業一線崗位的人才儲備池,學校應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基礎實踐能力,關注社會發展動態,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定向培養學生。

四、創新素養提升路徑

為國家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是各高等院校的責任與義務,各高校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進行了積極探索,但學生創新素養各指標并不均衡,且未建立創新素養評價反饋機制易導致關鍵問題被忽視,不利于雙創人才培養模式的持續改進。

各高校應結合本校特點建立創新素養評價指標體系,形成“評價、反饋、引導、提高”的持續改進機制,動態調整創新創業育人舉措,不斷完善雙創教育模式,結合院校自身特征發揮各教學主體優勢,形成創新創業教育合力,為國家培養科研技術型、綜合應用型、基礎技能型等各類工科人才。

雙一流院校應積極探索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交叉創新實踐平臺和綜合實踐基地的一體化建設,打造“聯動機構—實踐平臺—培訓服務—資金支持”多方支撐的服務保障體系,形成學生課程實驗—自主實踐—交叉創新實踐的一體化服務平臺,切實提升大學生解決前沿技術難題能力、科技成果轉化孵化能力。

省屬高水平大學應加強高素質師資隊伍建設,定期開展師資培訓,與科研院所、龍頭企業合作,及時了解前沿技術與行業發展動態,共建實習基地,引入校外師資,校企師資共同制定課程大綱、授課模式、實踐環節等培養方案,切實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知識及創新思維能力,培養一批具有創新能力和實操能力的應用型技術人才。

應用型教學本科院校應引入政府、產業和資本等多方資源,關注社會發展趨勢,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以綜合項目為紐帶,將實戰案例融入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中,結合社會需求制定學生培養方案,定向提升學生的實踐水平和操作能力,促進人才供給與需求的有效銜接,為企業輸送高質量的技能型創新人才。

作者單位:西安交通大學

本文系2020年陜西省新工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新工科背景下陜西省大學生創新素養培育及路徑優化研究”;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專項課題“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對大學生創業勝任力提升的影響研究(項目編號:2020CYYB06);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研究中心基金項目“新工科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力評價及雙創教育優化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19CCJG007)

責任編輯:張言